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4-29曹国旺
摘 要: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信息技术素养是学生在信息时代必备的素养之一。但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既影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也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发展。学校需要采取恰当的对策予以解决,从转变观念、建章立制、建设教师队伍、优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家校共育等方面着手,真正落实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5-012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5.043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公民所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这也是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公民信息技术的培养主要依靠教育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已经基本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学校采取恰当的对策来解决。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存在误区
教育思想会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农村中小学对于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
首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农村中小学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方面。农村小学因为信息技术不属于升学考试内容,所以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上;虽然信息技术是初中的考试内容,但是所占比例较小,很多学校一般是搞考前突击,平时的教育工作也不系统。
其次,对教育内容认识不准确。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教给学生计算机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只是给学生讲授计算机操作知识,而对学生信息技术意识与兴趣的培养关注不够,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意识的培养。
再次,对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把握不准确。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也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很多农村中小学还是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二)教学设备存在不足或者老化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要求较高。然而从我国当前教育的投入来看,虽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资金紧张或者短缺的问题依然比较明显,导致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设备得不到保障,甚至不能保证学生在上机学习时做到每人一台计算机。同时,缺乏相应的设备维护和更新机制,导致教学设备老化或者损坏现象较为严重,这也会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三)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依然短缺,很多农村中小学都存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超工作量工作的现状,这也导致其在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方面存在短板。
一是教学准备不充分。很多农村中小学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兼任学校网络维护、电教等工作,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投入不足,备课不充分,教学中存在应付现象。
二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后。对于“新课标”的一些理念要求,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是不了解的,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落后于时代需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学生参与和体验过程很少,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教学效率。
(四)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积极性不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虽然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感到好奇,但是最初接觸时多数是通过玩电脑游戏来对其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则兴趣不高。另外,一些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小,再加上家里没有电脑和网络,只能依靠学校学习时间,接触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导致对信息技术兴趣不足,上课时积极性也不高,这会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实效。
二、采取恰当对策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效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育
思想观念会直接影响教育行为,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首先要转变学校领导者观念。“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小学校的领导者对国家政策更了解,站位也更高,需要结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向信息技术教师传达学科教学的新要求,必要的话可以组织信息技术教师外出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这一方面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够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使教师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在课时安排和师资力量上对信息技术教育予以重视,保证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按照要求开齐、开好。
其次要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生本理念。同时,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精神,树立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又要对学生情感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学科,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设计教学。
再次要转变学生观念。信息技术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素养之一,也是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必备技能,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阐明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特别是通过信息技术和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知晓其价值所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改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二)建章立制,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
教学设备是信息技术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校建立对信息技术教育规范化的投入机制,根据设备的使用、损耗规律制定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保证相关经费的投入,这样才能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要做好计算机、机房、网络等教学硬件设施的日常维护,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定期进行相關的维护和检查;在学生进行上机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设备。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还要做好教学设备的升级和换代,保证在教学设备上的投入,建设规范化的机房管理制度,提高学生机房的使用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开展
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面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转变观念,还要强化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具体操作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活动。为了加快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国家开展了针对农村教育各个学科的教师培训活动,如国培计划、乡村教师振兴工程等活动。农村中小学校要积极争取并且合理利用这样的教师提升机会,力争使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有机会走出去看看,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要重视校内教研。“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句话道出了教学中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所以,开展学科内部的教研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要组织好信息技术学科内部教研活动,并且形成固定的制度,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结合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或者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研讨,提高教师的认识,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基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殊性,也就是其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师要针对学情来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理论知识既是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农村学校为了教学的方便,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人为地割裂开来,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影响教学实效。所以在进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上机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理解理论知识,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其次,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参与体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情感和认知的相互关系来激发学生内驱力。教师可以根据中小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的特点,给学生创设任务型情境,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融入其中,这样会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会不自觉地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再次,发挥学生的引领示范作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电子计算机和网络已经进入大部分农村家庭,很多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技术上也比较熟练。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针对农村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师资紧张的现状,在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4到6名学生为一小组,每一小组安排1到2名信息技术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担任组长,以帮助组内学生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同时,在上机座位安排上也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理搭配,把优等生与学困生进行组合,发挥学生之间“传帮带”的作用,这样不仅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有所收获,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是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养成信息技术意识,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侧重于兴趣的培养,到了初中阶段则侧重于在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特长。所以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中心开展教学,要立足于农村中小学学生实际来设计教学,因材施教,有效地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
具体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结合本校、本地的学生实际,以学校教学整体规划为依据,努力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安排。在课程建设上,可以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指导,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学生的需求来建设校本课程,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更加实用。在课时安排上,学校要结合一部分学生在家庭学习中存在困难的现有状况,根据学校教学整体安排,适当增加学生的上机实践时间,保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学时,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做好针对性的培优辅弱工作,针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和学生状况的差异性,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展“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工作。对于学优生可以适当提供“自助餐”,发挥其优势;对于学困生,则要关注学习方法指导、基础知识巩固这些环节,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都能有收获、有发展,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
(六)寻求家庭教育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新时期的教育,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较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多学生的父母文化素质不高,对教育政策的了解也比较少,甚至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于信息技术教育来说也是如此,虽然很多农村家庭如今已经配备了电脑,但是从使用上来说娱乐和游戏几乎占据了相当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家长督促孩子正确使用电脑,引导孩子在技术上勤加练习,如此才可以达成教育的一致性,实现家校共育的良好目标。
总之,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中小学阶段是教育教学的奠基阶段,也是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重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为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采取恰当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提升教学实效,为学生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春娟.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6).
[2] 王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教师,2016(9).
[3] 宋东锐.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亟待优化[J].新课程学习(上),2014(8).
[4] 王玉国.西固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对策[J].学园(教育科研),2013(2).
[5] 龙涛.改变,从现在开始——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及其对策[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3).
[6] 徐倩.从“糟糕透了”到“精彩极了”——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变化及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19).
作者简介:曹国旺(1984.2— ),男,汉族,甘肃庄浪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