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诗歌“长于清怨”之“清”初探
2022-04-29何丽君
何丽君
摘 要:文学史对于沈约的评价大多沿着钟嵘《诗品》对其的评价:“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长于清怨”是研究沈约的重点。沈约之所以形成这种清怨风格,与他宦海沉浮的身世是分不开的,对沈约的评价也就更多地集中在“怨”上,对其“清”的方面往往缺少独立性的认知,本文将结合沈约个人经历所展现的诗人气质,具体作品中物象以及与“怨”紧密联系的角度探求“清”的内涵
关键词:沈约;清怨;清
“清”这一美学概念在六朝诗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时人也多以“清”论诗。钟嵘在《诗品》中提及“清”字凡18处,先后评价了古诗十九首、班婕妤、嵇康、刘越石、陶潜、沈约等十五人所作五言诗的特点[1]。从钟嵘《诗品》来看,论诗之“清”主要提及诗歌声律辞采、诗歌情感、诗人气质等主要方面。理解沈约“长于清怨”之“清”,就免不了从这些方面入手。“清”作为一种美学概念进入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新变意义,因此首先理解“清”的源流发展对了解沈约诗歌“清”的方面必不可少。
一、“清”内涵溯源
古者今人在对“清”的阐释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即使现在,依然不能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定义它。“清”作为一种非常文人化的审美趣味,也很难确定它的定型时间。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理解障碍。但是每个时代都有着其代表诗人,包括马自力《清淡的歌吟》所列举的陶渊明、张九龄、常建、储光曦、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再加上何逊、阴铿和庾信等等[2]。通过对他们诗歌的评析鉴赏,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清”的基本内涵是明晰省净,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想要全面了解“清”的内涵,就不得不了解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清”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中。《老子》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中“清”主要是道家追求的“虚静”的全无杂念的心理境界。这种清静自然的状态在庄子那里得到了继承,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进入“清静无为”的心理状态,道家哲学对这种心境的追求也影响到了文学创作,如《庄子》中的很多篇目充满灵性,可谓是当时“清音”。但是到了汉朝,因为统治阶级的“独尊儒术”,黄老思想也渐渐被淹没在倡导经世致用的儒家学说中。直到魏晋时期,“清”成为人物品评的重要概念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魏晋时期品评风气盛行,常以“风清骨俊”、“清通”等词对当时名士群体进行评价。这时候的“清”往往体现出的是人物外型和精神风貌上的清俊之感。“武元夏目裴(楷)、王(戎)曰:‘戎尚约,楷清通。’”[3]426“世目谢尚为令达,阮遥集云:‘清畅似达。’或云:‘尚自然令上。’”[3]477这里的“清”都旨在体现人的精神风貌。“清”内涵的逐渐拓展和它所处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魏晋动乱时期,儒家传统的束缚在慢慢放松,这些外在因素加上名士群体对自由的向往,他们任性而为,渴望在天地自然中找寻自身的价值,于是志趣相投的一群人就聚到一起畅谈天地,清议之风兴起。到了太康时期,由于诗歌的迅速发展,“清”开始转向文学领域,出现在诗歌创作之中。“清”也从一开始与“浊”相对的简单释义发展到更多的内涵。陆云《与兄平原书》曰:“兄文章之高远绝异,不可复称言。然犹皆欲微多,但清新相接,不以此为病耳。若复令小省,恐其妙欲不见,可复称极,不审兄由以为尔不?”[4]2024“兄《丞相箴》小多,不如《女史》清约”[4]2044。“多”是陆机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其诗“才高辞赡,举体华美。……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5]张华曾评价陆机说:“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6]可见陆机的文学创作是朝着词采繁丽的方向,而陆云却不满这种创作风格,针对陆机的这种“多”的风格提出了“清”的概念。这里的“清”明显与“多”相对,包含着简洁,省约的内涵。然而陆机因为才华出众而备受当时文坛推崇,所以陆云所提倡的清没办法与持“雅丽”主张一派的文人抗衡。一直到东晋前期,清的内涵尽管有了更多的释义,但是却没有更深的层次发展,这也可能是“清”的提出没有震荡当时诗坛的一大原因。
东晋时期,“清”在人物品评与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大大增加,内涵进一步丰富。这时的文人在创作实践的摸索中,实现了对“清”内涵更深层次的探索。玄风的兴起,为文坛带去了很多新的风气。名家思想的碰撞必然激发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东晋时期伴随着“清议”风气的盛行,山水开始进入文人的创作实践当中。而在关涉山水的描写当中,一种新的真正属于审美意义美学追求就诞生了,这就是“清”。随着山水诗的写作渐渐流行,“清”逐渐成为一种纯美自然的艺术境界。而“清”之境正是借助山水诗的写作筑建着属于自己的审美领域。虽然在后世的诗学理论中,“清”的内涵不断新变和拓展,但是对它的阐释始终是围绕着具体作家作品的鉴赏中展开,或是声律辞采,或是诗歌意境,或是诗人情感……因此探究沈约诗歌之“清”就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展开论述。
二、声律辞采之清——声韵和谐
沈约诗歌之清并不只紧紧体现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清新流丽的诗境上,更是表现在他诗歌的声律、文辞和具体内容上,还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沈约诗歌之“清”并不是一种全指,并不意味着沈约的诗歌大多都有这些特征,而是根据沈约的诗歌有关“清”的方面以及值得探讨的地方,寻求与钟嵘《诗品》中对他的评价相契合的点,沈约诗歌的风格多样,本文很多的是针对他的部分诗歌呈现出来的与“清”相联系的特征进行分析论证。
沈約是永明体诗创作的重要人物,他和友人王融所提倡的声律论直接刺激了永明体的出现,声律之“清”则是沈约诗歌中的重要创作实践。“清”总是和“浊”相对,从南齐永明时期开始,清与浊的对立便更加明显,这样的变化不得不归功于对声律论的探讨。刘宋作家范晔曾经谈到:“性别宫商,识清浊”[7],这里的清浊相对,与声律相关。声律之“清”主要是永明体诗歌呈现出的声韵和谐,如陆厥在与沈约的信中说:“美咏清讴,有辞章调韵者,虽有差谬,亦有会合。”[8]这里指的就是一种声韵的和谐,会造就诗歌美咏清讴,使得诗歌具有一种自然流转的清新之感,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也是谢眺提倡所谓的“圆美流转”,沈约对这一点也是极为赞成的。沈约的是注重格律,讲究对仗,在他的诗中就有明确的体现。如这首《古意诗》:
挟瑟丛台下,徙倚爱容光。伫立日已暮,戚戚苦人肠。露葵已堪摘,淇水未沾裳。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明月虽外照,宁知心内伤?[10]365
诗押的是平声阳韵,声调铿锵,韵律和谐,“锦衾无独暖,罗衣空自香”一联对偶工整,低昂互节[9]。声韵的和谐和对仗工整影响着整首诗的风格,清新流丽之感扑面而来。另外,在沈约的乐府诗中,声韵和谐和对仗工整更加明显。为了使诗歌带给人一种自然,平易,清新之感,沈约往往在乐府诗中使用“双声叠韵词”,“双声叠韵词指的是”声母相同的词和韵母相同的词,这样的词组合在一起会造成一种和谐的声音效果,也就是形成一种动听的音乐美。如《长歌行》:
春限黄绿柳。寒挥积皓雪。依依往纪盈。霏霏来思结。思结缠岁晏。曾是掩初节。初节曾不掩。浮荣逐弦缺。弦缺更圆合。浮荣永沉灭。外随夏莲变。态与秋霜奎。道迫无异期。贤愚有同绝。衔恨岂云忘。天道无甄别。功名识所职。竹帛寻摧裂。生外苟难寻。坐为长叹设[10]288。
这里的双声词就有“寒挥”“依依””“氨氯”“晨策”等,叠韵词有“异期”“莲变”等词,诗歌里这些双声词,叠韵词的运用使得诗歌语言更加和谐动听,同时影响到阅读,使得诗歌更容易被接受和被广泛地传播,所以沈约的诗歌在当时获得极高的声誉与他对诗歌语言的运用是不无关系的。另外沈约乐府诗的另一重要特征就是对仗,如“依依往纪盈,霏霏来思结。”这里的“依依”和“菲菲”就是模仿《诗经》中的对仗形式,“曾是掩初节,初节曾不掩。”也是民歌中常用的首尾相接的形式,就是的诗歌具有了和谐的连贯性。“外随夏莲变,态与秋霜奎”这里的词性更是出现了对应,动词对应动词,名词对应名词,对仗十分工整,流畅和自然。以上提到的这些都是沈约声律论在诗歌创作中的具体时间,“声律”之“清”带来的必定是诗歌形式上的美感以及诗歌整体带给人的清新流丽之感。
三、诗境之清——意境混融
作家在创作中有意识选取具有“清”的景物来描写,这种有意识的文學行为逐渐影响到了作家的审美倾向,到了晋末,已经有许多诗人的诗作带上了“清”的特征,如谢混、戴逵与殷仲文。通过对山水诗的描写,“清”的内涵明显得到扩大,而真正让“清”慢慢成为一种文学追求的是在刘宋时期。最具代表的是这一时期的谢灵运。如“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诗》)等诗都在诗句里直接出现“清”字,据统计,谢灵运诗中带“清”的就有三十首之多,而这里面大多用到的“清”字就是描写山水,而这些山水诗都呈现出一种澄净淡远,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特点。即使是在没有“清”字出现的描写山水的诗句里,谢灵运的诗里所呈现出来的诗境都是清澈爽朗,淡远明泊的。谢诗充满着的圆美自然就是一种“清”的意境,其后随着山水诗的写作流行起来,“清”也在慢慢成为一种文学追求。在齐梁文坛上,谢朓与沈约在诗坛处于领袖人物的位置,谢脁诗风源出于谢混,以清浅为主,《南齐书》本传亦称其“文章清丽。”而谢眺在诗风上所呈现出来的“清浅”与谢灵运有很多相似之处。处于同时期的沈约善作五言诗,其描写山水的诗篇必然也受到了当时写作山水诗人的影响。另外,沈约宪章鲍明远,《诗品》中在评价鲍照说到其诗是“崭绝清巧”,鲍照在诗歌创作上对“清”之境的呈现也一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约。沈约诗歌的风格多样,其在描写山水的写作上经常被称作典范,其山水诗中呈现的圆美清浅的境界让人赞叹不已,如他的《早发定山》:
夙龄爱远壑,晚莅见奇山。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归海流漫漫,出浦水溅溅。野棠开未落,山樱发欲然。忘归属兰杜,怀禄寄芳荃。眷言采三秀,徘徊望九仙[10]354。
这首诗把春天生机勃勃的活力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取景使人眼前一亮,色彩明丽,“彩虹”“白云”“归海”“野棠”“山樱”这些景象每一个都给人一种舒适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整个画面更是清新流丽,视野开阔,“清”的境界就在读者我们面前展开。再如他的《登玄畅楼》:“落晖映长浦,炴景烛是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将光的变化细致清晰地描写了出来,日落之时所呈现的意境全出,不含一点杂质,清晰自然,读来让人心境爽朗。所谓“清”,大概就是这种情景交融,内心能获得平静的状态吧。可以说沈约在描绘山水和写景时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同寻常的创作能力,大约钟嵘评之清怨之清包含着对他这些诗的欣赏之情。
诗境之“清”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内容体现出来的。用简洁的诗歌语言表达自己深远的辞旨往往是成为造就诗歌意境混融的重要因素。沈约往往用最简洁精炼的文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辞旨深远。如他的这首《直学省愁卧诗》:
秋风吹广陌,萧瑟入南闹。愁人掩轩外,高窗时动扉。虚馆清阴满,神宇暖微微。网虫垂户织,夕鸟傍檐飞。终佩空为泰,江海事多违。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10]367。
这里除了“愁人掩轩外”提到“愁”字,其他无一处用到愁字,但是细看整首诗,“秋风”“高窗”“虚馆”“夕鸟”“岁暮”这些简单的意象却在处处诉说着自己的“愁”情。最后一句“山中有桂树,岁暮可言归。”看似简洁明了,却蕴含着作者想要归隐的意愿,他言“山中”提到“归”字,加上“岁暮”自己年事已高的感慨,联想到当时沈约的处境就可想而知的,虽然整首诗只用了寻常不过的词语,简单的意象,可是呈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却与其中的景象紧紧联系在一起,“终佩空为泰,江海事多违”,将人生的那种无奈感在现实世界的场景中展开,诉说着自己无处安放的愁绪,可谓辞旨深远,文辞精炼。沈约的很多咏物诗都呈现出这样的效果。这首《咏湖中雁诗》: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回翔。婆流牵弱藻,敛翩带余霜。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10]386。
此诗咏雁,将旅雁映着水光飞行的状态及其优美细致地描绘了出来,由远及近,旅雁在春日的暖意里成群地从远处飞过,掠起春日里平静的池面,“群浮”“单泛”只是寥寥数笔就将雁的情态动作一览无余,“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仿佛是在眼前发生的一切,将群雁飞行时的状态无比细致地描绘了出来,仿佛身临其境。最后的点睛之笔“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从体物到言情,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到这些雁的身上,思归之情一览无余,短短数句,浅浅数语,便道出了深藏在心中的情感,全诗呈现出语句清新,辞旨畅达之感。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关于诗境的澄澈,中国自古以来的追求就是心与物的交融。其中最突出的手法就是“情景交融”“景中写情”。在沈约的很多咏物诗中可以发现沈约在诗歌意境的创作中着力于写景,使得诗歌画面如人身临其境,并且具有强烈的共鸣感,这也是为什么沈约的这些诗歌能够动之以情的原因了。如他的这首《伤春诗》:
弱草半抽黄,轻条未全绿。年芳被禁黛,烟华绕层曲。寒苔卷复舒,冬泉断方续。早花散凝金,初露泫成玉[10]403。
此诗刻画工细,给人以晶莹清透之感。将初春的季节特点刻画地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其中隐藏的伤情。“半”“未”“寒”“冬”“早”“初”将初春的那種清冷,冬日还未完全散去的寂寥感通过这些词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这种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渲染,造成意境的混融的清澈,婉转地将心中隐藏之情铺染纸上的写法在沈约的诗中经常出现。
沈约在诗歌意境创造中表现出对“清”的审美追求,可以说和与当时“永明体”的出现以及萧氏父子文学主张的倾向有很大关系。同时,我们该注意到齐梁诗坛除了绮丽华靡的文风之外,另有一些清新流丽的创作影响着一批诗人,虽然在当时尚未取得一定的文学地位,但是依然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人创作。另外,沈约诗中之所以出现这种“清”的诗境与他历仕三朝,目睹国家动乱,经历宦海沉浮的人生经历也有莫大的关联,因此理解诗人一生中另一极为重要的情感——怨,就不得不成为研究沈约诗歌的重中之重。这也是为什么历来对沈约的研究重点放在“怨”上的重要原因。
四、“清”与“怨”结合
钟嵘言及沈约“长于清怨”之“清怨”,原是一词之用,所以“清怨”两字是分不开的,而清怨重在怨,是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使得沈约形成的这种“清怨”进而表现在他的诗歌创造之中值得我们具体探究。
沈约家世显赫,是东南有名的豪族,家族成员累世身居高位,在不断追求功名中造就了豪族声望。但是到沈约这,已经家道中落,沈约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人生中的灰暗时期,遭受了众多的打击,命途多舛。然而作为豪族后裔,如何甘心就此庸碌一辈子,尽管他被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倒在地,却仍然渴求着功名,在仕途上成就一番伟业,再加上沈约从小生活在儒学的教育环境中,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一直植根于他的血液之中。可以说沈约这一生都在不断完善着自己士大夫的政治家身份。
永明十一年,竟陵王萧子良夺位失败,在这样尖锐的朝廷争斗中,与沈约交情甚好的萧子良和王融相继因为被卷入硝烟中而遭迫害离世。这时,沈约已经为失去了自己强大的政治靠山,身边的好友相继被迫害离去,可想而知沈约心中的惶恐和忧虑与日俱增。尽管沈约已经很谨小慎微,但是这样纷乱动荡的争斗中,他已经不可能独善其身。被排挤出城,任东阳太守,算是暂时躲避了这场权力争斗的险境。但是被贬的沈约终究是这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在外任东阳太守的这段时间,沈约的诗歌创作颇丰,虽然这段时间他更多的是寄情山水,诗中常出现归隐的意愿,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沈约心灵深处隐藏的落寞之感和抑郁之情。这在他的诗歌中时有体现,如这首在外任期间所做的《登台望秋月》:
秋月光如练。照曜三爵台,徘徊九华殿。九华玳瑁梁,华榱与璧珰。以兹雕丽色,持照明月光。凝华入黼帐,清辉悬洞房,先过飞燕户,却照班姬床。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离度。湛秀质兮似规,委清光兮如素。照愁轩之蓬影,映金阶之轻步。居人临此笑以歌,别客对之伤且慕[10]403。
整首诗以“月”的朦胧营造出一种极其凄清肃穆的意境,读来使人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绪。前半部分描写的就是月照九华殿的繁华景象,而后随着月光的移动,又到了凄寒的班姬床前,“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上林晚叶飒飒鸣,雁门早鸿离离度。”在同一场景中这两处呈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失宠的班姬床前映照出的是一副“露寒凄凄”的画面,夜晚林中飒飒的树叶声更是映衬了孤寂冷清之感,这和前面提到的九华殿中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九华玳瑁梁,华榱与璧珰。以兹雕丽色。”受宠赵飞燕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宫殿金币会还,纱帐重叠,在月的映衬下色彩斑斓,处处映现着富贵热闹的气息,这种鲜明的对比正是此时沈约内心的写照,因为被排挤出城,有志难成,用班姬庭院的肃清冷淡衬托出自己内心的忧愁苦闷。可见沈约内心是不甘的,渴望着功名再成,才华得施。在他的诗中时常会有像“月”这样的意象出现,如《岁暮愍衰草》将憔悴无姿色的“衰草”与昔日光彩耀眼的容色相比较,衬托出其受风寒的侵袭与摧毁,借此暗示自己遭遇重创的感伤[11]。《会圃临春风》诗起先以浓艳的笔调展开一幅佳人迎春风游芳园的美图,面对眼前这一清辉柔美的情形,诗人因异乡客的身份而产生强烈的距离感,更突出内心的哀怨伤感[11]。这些都将沈约心中隐藏的感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沈约怀旧伤逝的怨情实际上是有感仕途坎坷艰辛,内心苦闷无法宣泄的清新哀怨之情,是一种纯而不杂的感情。“清怨”实是一种“清愁”,这是一种独属于文人的一种愁绪。这种清愁在沈约《怀旧诗》中有集中的体现。怀旧诗一共九首,诗大约创作于永明九年至永元元年(491-499),这其间为南齐统治时期,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权力争夺残忍激烈,王融、谢朓、刘沨等人受到牵累而无辜送命。这些无疑给了沈约沉重的打击,《怀旧诗》就是为了怀念哀悼旧友所作。《伤谢朓》是其中出色的作品,诗人对友人纯真之情表露在字里行间之中:
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10]413。
首句肯定了谢眺的文学地位,“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表达了对谢眺遭迫害离世的沉重伤痛之情,最后一句更是直接为谢眺喊冤,流露出的怨愤之情已经跃然纸上,《伤王融》中也同样吐露出失去知己的哀伤,“折风落迅羽,流恨满青松。”说的不仅仅是对友人遭遇的怨,也是对自己坎坷一生,追求功名艰辛之路的哀叹。
另外沈约的“清怨”与他纠结于仕途和归隐的念想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其后期这种纠结更加强烈,从而自己的愁怨之情就更加强烈,从他晚年所写的《与徐勉书》:
“吾弱年孤苦,傍无期属,往者将坠於地,契阔屯邅,困於朝夕,崎岖薄宦,事非为己,望得小禄,傍此东归……及昏猜之始,王政多门,因此谋退……冒欲表闻,乞归老之秩”。[10]140
其文以委婉的口气叙述了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最后流露出归隐之志,可能这是沈约在一生的挣扎中选择的路,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真心,这个时候的他只想给自己自由,尽管以前种种仍会一直萦绕在自己的心中,但正是波澜之后才有的这份想归隐的心造就了他作品中淡雅,正是他一生怀情不遇和历经的种种才使得这种“清怨”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五、结语
沈约的“长于清怨”一直被人拿出来研究,研究的重点也都是集中在沈约诗歌中的“怨情”,长于抒发这种哀怨之情成了沈约的一个标签。如果一直拘泥于这方面的评价,钟嵘也不必加上“清”字,只一个怨字就足以概括了。试着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作品品味沈约“清怨”之“清”,我们就会发现沈约诗歌中营造的诗境之“清”与其山水咏物诗的创作有很大联系,其诗歌形式与内容之清则包括了声律之清和文辞简洁,辞旨畅达这些方面,而这也和当时永明声律论的出现有着很大的关系。最后其诗中的“清怨”之情,往往是沈约有感自身经历流露出来的种种文人愁绪,诗人气质之“清”才造就了诗中情感表达的纯而无杂。可以说,沈约诗歌之“清”有着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更加用心地去探求其中的种种要素。了解沈约的诗歌不仅对于了解其人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对研究齐梁这段历史以及其时文人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玥.钟嵘《诗品》“清”内涵初探[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49-55.
[2] 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0,(1):146-157,207-208.
[3]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26.
[4]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 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4.
[6]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80
[7]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30.
[8]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896.
[9] 李文.论沈约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对齐梁诗歌的影响[J].湖南社会科学,2003,(2):143-144.
[10] 陳庆元.沈约集校笺[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11] 陈欣婷.论沈约的“文”与“隐”[D].海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