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为目的

2022-04-29张成志

当代体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套路武术

张成志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研究应用等方法,对校园武术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小学武术课存在着“文化缺失”的问题。在学校中推行“校园武术”的本质是让学生们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武术课堂已经出现“文化缺失”的现状后找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法和改革路径,以改善当前校园中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困难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急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很大程度上的改变,“传统武术文化”在当今社会用到的地方少之又少,使得人们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从前辈那里学习“传统武术文化”,最终将会导致文化出现断层,面临后继无人的巨大挑战。“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责任,同时也是讲好我国“中国故事”的重要部分。

为了把“中国故事”讲出去,文化在源国家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至关重要。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鼓舞下,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机构开始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校园这个平台对此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校园是传播文化和知识的桥梁,所以校园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战略基地再合适不过。“文化进校园”不但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武术文化”后继无人的困境,而且还能让青少年领略到此文化的魅力,在文化自信上可以迈出坚实的一步,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校园中推广“传统武术文化”不仅让青少年学习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学识,从小建立文化自信,而且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族增添新血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文化进校园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武术除了强身健体以外,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文化自信,则民族就能文化自信。由此可见,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传统武术文化”在推向学校课堂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实际考察发现,很多问题都围绕一个“文化缺失”的问题而出现,“校园武术”只是体育课的一种形式或教学内容,而缺少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习得与体验。其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武术进校园的“文化初心”,对武术在学校的功能定位与实际工作出现了偏差,致使武术的文化特征不能在学校中得到集中体现。

1 当前教学模式需改善

1.1 教学内容文化内涵缺失

武术课上只有套路的重复性记忆,而缺少武术文化的全方位知识体系的搭建,学生学完一学期课武术课之后,只记住了简单的动作套路,而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一概不知,武术课失去了文化,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武术教学有别于体育项目教学,虽然武术和其他体育项目同属学校体育范畴,而且有着非常相近的教育价值观,例如“强身健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但是武术作为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产物”,归根结底还是和体育项目这些“外来物”是有根本的区别的,除“强身健体”外,武术和其他体育项目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武术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多元的民族精神。就像国人所熟知的一种武术“太極拳”,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适当练习也可以强身健体,不同的是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在练习者锻炼的过程中能被无形的感知到,在无形中接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熏陶,给练习者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俗话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就应该体现出武术的“民族特色”。

大多数学校只单纯增加了一节类似体育课的“武术课”,实际上的课堂内容大多也不是关于武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只有动作套路,而无动作背后的含义要领和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原因之一,学生们喜欢的是武术文化而非武术套路,所以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应当增加传统武术文化教学的内容。如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中,有一个动作名为“白鹤亮翅”,很多学校的武术老师就只教这个动作手应该怎样摆,脚应该怎样摆,身体躯干应该是怎样的姿态,却不教授招式名称为什么叫“白鹤亮翅”,动作为什么这样做,动作背后有怎样的含义, 有怎样的故事背景、民族文化,表达了人们怎样的祈愿和向往等等。这些蕴含在套路里的民族文化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非遗”文化,而非套路的一招一式。

除了教学过程中文化传授不足之外,教学内容文化内涵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教学设计文化不足,如果从一堂武术课的最初的教学设计开始,没有明确要求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没有设计最终的针对传统武术文化的考核,那在学校上武术课的同时,就难以再要求授课老师多方面的普及传统武术文化,学生也难以感受到到武术套路背后的文化熏陶,失去了武术课程的文化评价系统,也就失去了武术课的潜在价值。总而言之,教学内容上的文化内涵缺失,需要从最初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案设计,再到授课过程中的授课方式,及时评价,再到最后的最终课程考核,都需涉及到武术文化的层面,这样才有可能改善当下武术课内容文化不足的问题。

1.2 文化体验度低

体育课中的技术传授,缺少作为文化传承应有的综合文化体验,单一的技术动作教学,未能让学生通过动作学习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缺少创新的课程组织及作业安排,不能让学生获取应有的文化体验。

很多学校把武术课和体育课混为一谈,甚至不区分传统武术和体育项目的授课方式和手段。体育项目的教学方式以篮球为例,老师从最开始的教授基本动作,再到后来教授团队配合,各种技战术的训练等,学生学会篮球的各种技术和战术之后就可以进行竞技比赛,从比赛中可以体验到很多篮球项目带来的欢乐感觉,如每次配合进球后带来的愉悦感、赛场上有优异发挥的优越感、战胜对手后的兴奋感和自己球队取得优异成绩后的集体荣誉感。这些都是通过篮球以及其他体育竞技项目带来的运动体验度,所以体育项目的授课方式就以教授学生基本动作、战术配合等为手段,学生学会之后就可以把在课堂学到的东西拿到赛场上战胜对手获得优越体验度,反观传统武术的课堂,同样是教授学生基本动作,动作套路,学生却不知学这些动作相比体育项目的基本动作意义何在?学了又有什么用?这个问题也就导致了现在很多学生不喜欢武术课,感觉没有课堂体验,多上一节武术课和少上一节武术课没什么区别。总的原因就是武术课没有突出武术课应有的“特色”。

1.3 教学空间文化氛围不足

传统武术的学习兴趣就不高,学习传统武术的兴趣不高,“传统武术文化”这个就很难在校园中缺少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学生的言行活动没有处于一种浸染式的文化空间中,学生接触传统武术的时间仅限于武术课堂上,而缺少其他教学空间的文化氛围设置,不仅导致学生学习传统武术兴趣不高,而且不能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化熏陶。

学校作为老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学校的环境好坏对学生们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校园的教学楼、围墙、标志杆上,贴着正能量的标语、挂着优秀学生代表的励志语录、写着有伟大成就大家的人生格言等,这些励志名言、标语等肯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客观的激励作用,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动力、在懒散懈怠的时候提供鞭策力,在道路迷茫的时候提供指引力等等,如果这些名言标语换成与学习进步无关的语句,像当下流行因素、游戏、娱乐之类的海报、宣传画等,这样校园环境改变肯定会“引领”相当一部分学生误入歧途,贪玩享乐,不思进取。可见校园客观环境对学生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有着相当可观的影响力,如果学校以武术为主题利用客观环境营造的氛围激发学生们学习武术的兴趣,那就可使不了解传统武术文化的学生慢慢认识传统武术文化,想要认识传统武术文化的学生更深一步的学习传统武术文化。

2 探索新颖的“文化”传承之路

2.1 搭建全面的武术文化知识体系

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以文化为主,武术的套路技术以及动作名称,都是其文化的载体,武术课不应只是教授学生拳法套路,而应“文武兼修”,将武术中的武德礼仪、精神文化、历史故事、技击内涵知识内容融入技术教学,搭建全面的武术文化知识体系,让武术的“文化课”与“技术课”齐头并进。

首先对于学校武术课的整体体教学设计来说,应以“文化”为核心,武术的套路动作为载体,老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的练习感悟为纽带,最后让学生们亲身感受武术的文化,最终达到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

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标准的设定、教材的选择和课程设计安排等,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内容既然以文化为主,那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就非常明确了,武术课程的实施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认识并学习传统武术文化,接受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等。

2.2 构建立体的武术文化传承体系

传统武术拳种种类繁多,拳种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很丰富,武术课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不能满足文化传承的需要。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深层次”的文化教学模式,要将武术课从体育课的固有思维中跳出来,让武术也能成为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甚至延伸到课堂之外的校园日常中去,通过搭建立体的武术文化传承体系,让学生全方位的体验传统武术文化。

一所学校的传统武术教学内容不仅要“深层次”而且还要“多方位”,这需要学校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资源来研究设计传统武术课的教学方案,因为武术教学有别于体育项目教学,所以要把传统武术和体育项目课堂区分开来就需要学校开设新的武术课,而不是体育课与武术课同为一节课。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是需要多元化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的,在如此丰富的文化和繁多的拳种背景下,武术课的教学模式万万不可单一的进行教学,课堂形式上传统武术的“文化课”与“实操课”齐头并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深層次的讲解和教授任何一个动作套路,并实时通过学生的各种反馈来调整和控制教学难度和节奏,在传统武术课的上课环节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单凭一节武术课还是显得杯水车薪,学校还可以进行跨学科的传统武术文化交流,这种跨学科的文化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语文课上学习传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意境。在历史课上学习文化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迁,了解传统武术文化的起源、演变、成型和百家争鸣的故事。在地理课上学习不同的地域风情孕育出不同的武术文化,见识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风情事故等。多学科的互动可以让学生们所接触到的传统武术文化更加丰富多样,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室来给学生们展示武术的魅力,让学生们通过精神感知和身体感知来接触传统武术文化,这样学生们不仅对套路动作记忆牢固,还通过多方面的途径来感知传统武术文化,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感同身受的去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武术文化。

学校做到了“深层次”和“多方位”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就可以全方位的体验传统武术文化,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把传统武术文化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氛围,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生们就会对传统武术文化抱有一颗炽热的心,期望了解和探索更多传统武术文化知识。所以构建立体的武术文化传承体系,会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3 创建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空间

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来营造校园的武术文化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武术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如可以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开展以“武术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校园活动,设置随处可见的文化标语,制定校园武术文化礼仪制度,让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身体行为的礼仪规范来感受传统文化的仪式感。

校园文化环境是全校师生的精神展示,是融合教育与艺术的一种会说话的空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有着足够的向心力,它能凝聚师生们的心之所向,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校园文化也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性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在创建校园武术文化的活动中,可以依托当地的历史底蕴,精心谋划,着力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传统武术文化”,为提升学校传统武术文化氛围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3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类的共同宝藏,是各族人民世代智慧的结晶。“非遗”的文化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校园武术”文化作为“非遗”文化的一部分,在校园里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可行的,“校园武术”的推行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理应得到发现和解决。如果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是全人类的使命,那保护和发展“校园武术”文化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武术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在民族文化自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套路武术
传统武术文化资源治理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Airbnb上的套路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