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背景下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的传承现状探究

2022-04-29陈思琪

当代体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闽南进校园民俗文化

陈思琪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亲自实践守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非遗)传承;甚至于2019年7月,习总书记还专门为我国的一些非遗项目点赞,提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目的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坚定文化自觉和自信,而抓好非遗保护传承就是落实其重要举措之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本文遴选在闽南素有“东方迪斯科”之美誉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拍胸舞进校园的传承现状进行调查,分别从其传承现状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达到活态保护传承之目的。

近年来,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民族傳统体育进校园飞速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当前信息时代网络传媒快速便捷地崛起,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以青少年为主流的群体对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正逐步下降。为此,本文针对闽南地区拍胸舞(包括厦门的翔安拍胸舞、泉州的泉州拍胸舞)在校园中的传承情况进行调查,拍胸舞作为闽南最具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之一,走进校园具有社会文化教育价值、美育价值及娱乐价值,对于保护传承拍胸舞这一富有闽南地域特色的民族体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1 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研究意义

学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如何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特色任务之一,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扎根校园,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明新风,树立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只有通过对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现状的调查,立足当下,才能更好地把握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的现状,探索与思考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的当代发展。然而,当前传统面对面教学传承传授、表演展示模式已然不适应社会广大群体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式自由选择、便捷高效、共享共赢、形式多样的数字媒体为主流的数字文化、数字教育教学。特别是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全世界兴起了网络授课教学,实现教育网络化,为非遗拍胸舞未来的保护传承传播提供了优秀的示范模式。因此,我认为,未来拍胸舞的保护传承就是要走向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路径,也就是网络授课与面授相结合,甚至可以做成拍胸舞动画片、图册、到阵来听拍胸舞的故事、拍胸舞迪斯科等等线上与线下音、视频相融合等充满趣味性转化模式,适合不同群体人们的选择和需求,从而扩大其知晓率与影响力,达到增强青少年主流乃至全社会不同群体共同来保护非遗的文化自觉自信提升全社会保护非遗的意识,以期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和意义。

2 闽南拍胸舞的起源及形成

本人在完成论文撰稿前收集查阅了闽南拍胸舞相关资料,并电话采访了厦门市文化馆副馆长、厦门市非遗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苏华琦老师和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非遗中心的副研究馆员周秀玉老师,了解得知闽南拍胸舞发源于福建泉州和厦门,其又称为“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等。由于闽南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因素,地形依山傍海,气候温暖湿润,所以舞者表演时大多赤裸上身,腰系彩带,赤足而舞。而这样的气候变化正好符合蛇类的生存环境条件,闽越人将蛇作为一种文化信仰,由于这个原因闽南拍胸舞也有了特殊的头饰,由稻草杂入红布编制而成,接口处会留出一段如蛇头一样翘起的顶端。

闽南地区适宜农作物生长,大多数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劳作方式。拍胸舞的动作有很多元素就是从劳作中提炼出来的,种田时基本处于半蹲状态,所以拍胸舞以低重心的蹲裆步为主。劳动时间长了会使得肩膀手臂酸痛,习惯性的拍打关节,就有了典型动作“打七响”,双手首先在胸前击掌一次,然后从右手开始,右手击打左侧胸部,左手击打右侧胸部,随后双臂折叠用内侧依次夹打身体右、左侧,随后双手再依次向外拍打对应边的右、左腿,共得“七响”,时值合七拍。激动时可双脚反复地顿地,双手使劲拍红身体;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富有生机。

传统的拍胸舞一般由5~9人形成舞阵,现在有的甚至可以二三十人一起跳,舞阵的人数大幅提高增加。同时,在长期的民间表演中,拍胸舞的动作与步法也逐步进行归纳总结起来,并形成一定的顺序,一般来说,有击掌回音、八拍雄姿、玉驴颤步、金鸡倒立、善才抢牌、青蛙出洞、小阉鸡行、大阉鸡行等。

“乞丐拍胸”:是古代乞丐表演的“拍胸舞”,一般的动作范围较小,较为克制,较为简约,往往有意无意地和表示怜悯、乞讨、祈祷、盼望等典型的生活肢体动作自然结合,形成“乞丐拍胸”特征。

“酒醉拍胸”:舞者几乎裸身,经常需要借酒赶走寒冷,温暖之后所跳的舞蹈则更加夸张、大幅度,甚至可以跳,可以躺在地上,步法更多为颠步,动作强弱结合、节奏也更加复杂多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酒醉拍胸”形成了别具韵味的舞风。现在,踩街常见者经常这样做。

2 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的传承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的传承现状

2.1.1 学生社团

泉州十五中设立拍胸舞社团已有大约17年之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拍胸舞培训基地,每周三都会组织社团活动,聘请了泉州拍胸舞第一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水星担任拍胸舞老师,目前泉州十五中已有60多名拍胸舞社团队员。在学校的艺术节文艺汇演中,同学们在李水星老师的带领下登台表演展示,赢得了台下同学和老师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翔安分校也成立了拍胸舞社团,2019年11月参与了厦门市第四届学校闽南文化艺术表演现场比赛。拍胸舞社团文化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多样性的社团文化活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就能因此形成,对于拍胸舞的传承也从而起到了催化作用。

2.1.2 校本课程

从2007年9月起,泉州市鲤城区开展“拍胸舞进校园”工作,为了不让泉州拍胸舞这种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失传,学校课程中新增“拍胸舞”校本课程,并且编写《泉州拍胸舞》校本教材。丰州中心小学于2010年9月成立了小组开发以闽南文化为基础的校本课程,学校开设了具有闽南传统文化发展特色的各类课程,作为第三课堂培养学生们。拍胸舞成为了丰州中心小学的闽南文化重点课题,以兴趣班的形式具体体现。目前,在兴趣班有40多名学员,其中大部分是身形微胖的男同学。多年来,厦门一直扶持该项目的保护传承,市、区相继拨款近百万元从场地建设、服装、队伍建设、传承人传承扶持传承补助、开展进校园和校本课程等等多方位保障其保护传承。厦门省级拍胸舞代表性传承人黄欲国于2010年将拍胸舞编入地方校本教材,周末在金柄村专门设立了200平方米的传习中心培训金柄小学学生,新圩中心小学于2010年9月开设拍胸舞培训班。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学习并热爱上传统民间艺术,老一辈的艺术家不再担心没有传承人。黄欲国去世后,市级传承人黄呆接班继续带领队伍做好传承工作。

2.1.3 品牌活动

2019年4月23号“民间文艺进校园”走进厦门市演武小学,闽南拍胸舞在厦门市演武小学2019年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展出,该活动是市民文协的品牌活动,活动以“传承优秀民间文艺,共享文化惠民成果”为主题。2018年晋江市池店镇海丝幼儿园也在第三届艺术节活动中邀请了钧睿老师来给小朋友们介绍拍胸舞的来源故事,并且一起共舞,将校园文化艺术节与民间文艺展演有机结合,彰显了民间文艺的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民族文化的种子,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了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厦门市湖里区欣高林幼儿园邀请了传承人黄谷老师向教师们开展了拍胸舞专场讲座与培训。

2.1.4 宫校合作

一直以来,思明区青少年宫也是闽南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者,槟榔中学、湖明小学、外国语附属小学等22所学校成为思明区青少年宫基地校,2017年12月31日在厦门闽南神韵剧场举行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汇报,展示了拍胸舞等舞蹈,从而树立孩子们正确的民族文化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学校与少年宫优势互补,个性化的学习正好弥补学校开展拓展性课程中的短板。

2.2 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的传承问题

2.2.1 性别局限

课程教育普及的性别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以男性同学为主,往往女性同学之间都是在文艺汇演中对其进行较少的了解。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泉州成立了一支女子拍胸舞团队,其传统动作的创新改编,将男子的粗犷与女子的柔和相互融合,创编出新的舞蹈组合动作。在拍胸舞进校园中,我们应当适当增加女性同学参与学习和了解的机会,扩大了拍胸舞的传播范围,以拓展其保护传承群体。

2.2.2 传承效果

进校园三个字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会跳拍胸舞,而是应该通过学习拍胸舞,了解领略到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习者深入了解拍胸舞的历史文化背景:起源、形成、发展等,培养培育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成为有力的传播者、宣传者,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家长,让拍胸舞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得以延续,在非专业领域中也能让人耳熟能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传承。

3 闽南拍胸舞进校园当代发展必要性及解决对策

3.1 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的必要性

3.1.1 文化价值

闽南拍胸舞进校园保护与传承了传统文化,可以使得青少年在了解闽南文化历史演变及发展的痕迹,为青少年构建优秀的精神文化,进而传承当地的文化创新精神及文化知识脉络。从穿着、动作、头饰中都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加了闽南拍胸舞的传承价值,是闽南地区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3.1.2 健身价值

拍胸舞的动作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身体协调发展性要求,看似简单但是有一定的技术管理技巧。它的动作幅度较大,需要拍打自己的胸部或者腿部,耗费大量体力,客观上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陶冶自我情操。将健身娱乐合二为一,可以帮助忙于学业的学生提高自我的身体健康素质,强身健体、寓教于乐。

3.1.3 美育價值

闽南拍胸舞进校园能够丰富学校学习中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体验情绪,更好地培养培育学生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非遗文化进校园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建设精神文明的迫切需求,在学习中将非遗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3.2 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的发展建议

3.2.1 建立校园民俗文化专栏场地

学校的宣传栏建设体现了学校的文化沉淀,是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阵地,营造浓郁的学习传统民俗文化气氛,才能创设更好的育人氛围。以校园中的墙壁或者宣传栏作为载体,进行图文并茂的拍胸舞民俗文化宣传,绘制拍胸舞知识文化墙,并在宣传栏中张贴相关的历史资料介绍,还可以进行拍胸舞相关文化板报设计大赛,在娱乐的同时,向学生潜移默化的灌输拍胸舞民俗文化知识。

3.2.2 组织民俗文化教育活动

如拍胸舞相关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竞赛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女性同学也可以积极参与,举办一些知识竞赛、征文大赛、演讲比赛,学生们能通过自行网上查找资料对拍胸舞民俗文化更加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们学习拍胸舞知识的热情,使其在参与丰富趣味的竞赛氛围中增加与拍胸舞相关的知识,丰富自我的知识蕴藏,在构建书香校园中,让拍胸舞民俗文化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焕发出青春活力。社会实践活动则是走出校园,由老师带领学生去参观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介绍与科普,让女同学也能更多的了解拍胸舞的知识,感悟拍胸舞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多样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激发了解民俗文化的热情让传统民俗文化知识真正的进入课堂,让学校成为实至名归的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

3.2.3 与体育等相关课程相结合采取线上线下多渠教学体验模式并进

最初的拍胸舞原本没有任何乐器伴奏,人民利用拍打自己的手臂、肩膀等部位发出响声,在进行体育课活动教学中,可以利用拍胸舞的特色优势,借助拍击自己的身体,利用“打七响”的节拍,将活动操与拍胸舞基础动作融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传统教学的灵活性。在运用拍胸舞的动作达到身体激活从而创新了教学模式的情况下,也有利于将非遗教育进校园实施到底,对于闽南拍胸舞的传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们的认知程度。同时要采取线上线下多渠教学体验模式并进拓展保护传承传播途径。

4 结语

综上,在当前娱乐形式更新快速且多样化的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明的传承,也正在经历着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建设基地来说,校园建设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传统文化可否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弘扬,取决于青少年们对于本民族文化自信自觉的认可并且接受它,主动去参与学习、主动去保护传承、主动去发展弘扬本民族文化。而“非遗拍胸舞进校园”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娱乐健身项目,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意识、文化自信及民族自豪感,发扬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作风。对于改进及创新闽南拍胸舞进校园的传承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竞赛、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传承形式中可让学生在娱乐中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拉近学生与传统闽南拍胸舞文化的距离;有助于提高常规音乐等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创新和创意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体会拍胸舞的魅力;有助于扩大其传播范围,由教师到学生,学生到家长,开枝散叶,将闽南拍胸舞文化传之四海,得以广泛传播,使其生生不息,以期达到显著的保护传承效果,将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非遗永久的活态传承,扎根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特别是融入进青少年的体育、美育中去。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闽南进校园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我想
经典彩调进校园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闽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