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HUA”联动:大班幼儿家务劳动教育的实践
2022-04-28潘宇艳
□潘宇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应引导幼儿关心身边的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经常主动做家务。教师对幼儿园大2班35名幼儿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班幼儿的家务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家长对幼儿参与家务劳动的价值存在认知偏差,忽视、剥夺了幼儿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幼儿在劳动时较少得到家长的指导;家长缺乏鼓励性的评价,挫伤了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幼儿体验不到劳动的快乐,削减了参与劳动的兴趣。可见,家务劳动没有受到家庭的重视,难以发挥其价值。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幼儿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后果。
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以三“HUA”为载体,从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和习惯入手,以锻炼幼儿的家务劳动能力为重点,设计关于幼儿劳动表现和成果的评价机制,将意识培养、行为训练和评价激励相结合,对大班幼儿的家务劳动教育进行实践与探索。
三“HUA”即“画劳动”“化行动”“话劳动”,分别从认知培育、实践指导和评价激励三个维度对大班幼儿实施家务劳动教育。“画、化、话”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独立的形式和内容,但又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三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过三“HUA”实践,幼儿不仅获得了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还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生发了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教育效果显著。
一、画劳动,让幼儿了解劳动前的准备
“画劳动”是指教师引进计划书,引导幼儿以绘画表征的形式,画出劳动任务、所需的劳动工具和合理的劳动方法。“画劳动”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对自己将要学习的家务劳动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激发其学习家务劳动的兴趣,使其形成对劳动任务的探究动力以及对劳动成果的向往之情。
(一)画劳动心愿,明确任务
绘画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它能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幼儿的劳动心愿,潜移默化地以任务驱动幼儿,给幼儿种下热爱劳动的种子。学期初,教师指导家长在兼顾幼儿个人心愿和能力的前提下,与幼儿共同讨论“想做什么”,明确适合自己的劳动心愿。如有的幼儿想学扫地,有的想洗碗,还有的想跟爷爷学习种菜。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个性化劳动心愿画在《劳动日记本》上,部分内容如表1。
表1幼儿劳动心愿卡及解读
在家长和幼儿一起商量制订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幼儿成为学习主体,自主决定“想要做的事”,其参与家务劳动的热情得以激发。
(二)画劳动工具,做好准备
画劳动工具能够让幼儿明白劳动需要相应的工具,形成对劳动工具的基本认知,为“真正参与劳动”做好物质准备。在画工具前,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关于“做这项家务需要准备什么工具”的谈话,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做相应家务所需的劳动工具,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工具。幼儿观察后发现,洗衣服需要洗衣液、刷子等劳动工具,因此对洗衣服需要的工具进行了记录,如图1。
图1
画劳动工具的过程能使幼儿明白各类工具的用途,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同时也能使幼儿进一步明白在劳动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三)画劳动步骤,知晓方法
让幼儿画出“劳动步骤”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劳动方法,形成劳动“初概念”。幼儿观察父母的劳动过程,深入感知、了解劳动场景和劳动步骤。教师引导幼儿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劳动步骤进行思考和记录,促使其对劳动步骤进行梳理,从而在劳动时更有秩序和方向。图2中,幼儿对洗碗、烧菜等劳动步骤进行了思维导图式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劳动环节和流程。
图2
可见,幼儿在观察—记录—劳动的过程中动态调整操作方案,建构对家务劳动的认知和经验。
二、化行动,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即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认识事物并获取经验的需求。由此可见,幼儿只有在直接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才能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从而真正愿意劳动、学会劳动。“化行动”是指幼儿根据“项目计划书”,通过观察模仿、创意探索、反复实践、游戏竞赛等方式,在家长和教师的陪伴、引导下进行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
(一)手把手教,在模仿中习得
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的最佳方式。开展劳动前,家长先进行示范,幼儿在一旁观察父母做家务的流程,初步了解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当面示范让幼儿更明白操作路径,避免后续混乱情况的出现。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家务劳动中的一些技术性环节离不开成人的指点。因此,家长需要一边用语言解说,一边进行操作示范,再让孩子进行模仿,同时还要对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耐心的讲解。幼儿通过反复的模仿、实践运用,逐渐掌握诀窍。亲子劳动既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又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鼓励探索,在实践中创新
家长除了要帮助幼儿获得劳动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幼儿参与劳动的目的性不强,家长如果一味地强调让他们按照标准要求做,容易使他们对劳动产生反感心理。因此,教师可指导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引导其自主探索,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实践,避免枯燥的劳动。如折叠衣服这一劳动,家长可借助多媒体资源,让幼儿学习各种折叠衣服的方法,再在学习的基础上用图画画出整理步骤,从而产生探索花样折叠衣服的欲望。幼儿整理的花样折叠衣服的方法如表2。
表2花样折叠衣服的方法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正视他们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过程,让他们真正感受、体验劳动的趣味。这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
(三)进行过程记录,在历练中完善
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操练。培养幼儿做家务的良好习惯需要家园密切配合、长期合作。幼儿园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和任务,并向他们分发幼儿家务劳动记录卡,说明填写记录的要求和方法。记录卡上有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家务劳动实况描述、家长签名认证三个板块,确保幼儿真正落实劳动。在幼儿操作时,家长需进行指导和督促,还需认真填写表格进行反馈,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幼儿的劳动行为表现和能力水平。教师每周都会在班级中组织一次交流劳动体会的活动,对表现优异的幼儿及时进行表扬,促使其进一步习得这项技能。
(四)组织阶段汇报,在展示中巩固
家务劳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幼儿端正劳动态度,崇尚和热爱劳动。因此,在每个月底,教师组织幼儿采用“为他人服务”的形式做阶段性汇报,如帮助保育员洗小毛巾、帮助门卫扫落叶、教小班幼儿叠衣服等。幼儿十分乐于参与,过程中有分工也有协作,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幼儿习得的劳动知识与能力得到了体现。同时,服务对象对他们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些良性的评价让幼儿体会到“帮助他人,自己也会收获快乐”,由此进一步增强劳动的积极性。
三、话劳动:让幼儿共享劳动的价值
“话劳动”是指幼儿、教师和家长依托《劳动日记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进行多元评价的策略。该策略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导,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指导功能。
(一)幼儿评价:以评促学
每周五离园前的20分钟,幼儿开展自述自评。在借助《劳动日记本》讲述劳动实践故事后,幼儿可以用简单的符号对自己参与家务的情况进行记录式评价,如以打钩和画表情的方式对“是否参与家务劳动、是否独立完成、完成质量如何”等问题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简单方便,便于幼儿操作。每周的自我评价记录能够呈现学习轨迹,引导幼儿回顾劳动过程,总结劳动成果,帮助幼儿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做到扬长补短。
同伴互评也是评价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劳动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难点展开,同伴在观察分析他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他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自身也获得成长。
(二)教师评价:以评促教
教师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和期末总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以正面引导和鼓励评价为主,旨在引发和助推幼儿的正向行为。通过与幼儿、家长的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幼儿在家进行家务劳动的实际情况,以此及时捕捉点评内容,聚焦闪光点、矛盾点、疑难点,肯定其长处,弥补其短处。针对幼儿的不足,教师还应带领他们认真地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并在《劳动日记本》相应栏里进行质性评价,指明接下来的劳动计划和方向,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能力。
(三)家长评价:以评促导
家长是幼儿进行家务实践的主导者,家长在手把手教孩子劳动的同时,应鼓励孩子“不懂就问”,并注重对孩子的劳动过程和结果进行适时的激励评价,使其保持持久的劳动兴趣。家长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幼儿的劳动行为及对其进行的评价记录在《劳动日记本》中,肯定幼儿积极、认真的品质。同时也提出需要努力的地方,鼓励和引导幼儿持续性地发展。
实践证明,三“HUA”联动的操作模式符合幼儿实际,且推进效果明显。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传统简单的学做,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建立的“画劳动—化行动—话劳动”三“HUA”方式,创新构建了家务实践新范式;二是幼儿不仅掌握了各项家务劳动技能,养成了坚持不懈、积极参与的劳动精神,还体会到了父母长辈的辛劳,增强了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架构起了家园合作的新路径,家园共同成为幼儿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了教育合力。
幼儿园积极探寻劳动教育与幼儿学习能力和品质之间的关联,以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为开端,使丰富而有层次、有结构而可扩展的问题系统贯穿整个劳动教育过程。这些尝试实现了幼儿知识的连续建构、能力的持续发展、品德的不断完善和学习的有效迁移。由此,三“HUA”联动式的家务劳动教育真正成为提升大班幼儿劳动素养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