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兰科杓兰属新记录种
——离萼杓兰

2022-04-28邓洪平杨志明张家辉

福建林业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长约标本物种

熊 驰,陈 锋,邓洪平,3,杨志明,杨 俊,刘 琼,张家辉

(1.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植物保护与种质创新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北碚 400715;2.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 400799; 3.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重庆 401123;4.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重庆 巫溪 405800)

2021年5月在重庆市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大型真菌调查时,笔者在白果林场发现一种兰科植物。拍摄野外照片并进行标本采集(凭证标本XC21039保存于西南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SWNTU)和花部精细解剖。查阅《中国植物志》等文献资料[1-4],鉴定为离萼杓兰(CypripediumplectrochilumFranch),目前该种国内仅分布于四川(西部)、湖北、云南、西藏、贵州[5]和甘肃[6],为重庆兰科植物新记录种,报道如下。

1 离萼杓兰

CypripediumplectrochilumFranch.in Bull.Soc.Bot.France 32:27.1885;中国植物志17:39.1999;Flora of China 25:28.2009——Cypripediumarietinumauct.non R.Br.:Franch.in J.Bot.(Morot)8:252.1894。

1.1 形态特征

植株高15~25 cm。茎直立,被短柔毛,基部具数枚鞘,鞘上方通常具3枚叶。叶片椭圆形,长3~5 cm,宽1~3.5 cm,先端急尖,上面近无毛。花序顶生,具1花;花序柄纤细,被短柔毛;花苞片叶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2 cm,宽0.6 mm,先端渐尖,边缘略有缘毛;花梗和子房长约2 cm,密被短柔毛;萼片栗褐色或淡绿褐色,花瓣淡红褐色或栗褐色并有白色边缘,唇瓣白色而有粉红色晕;中萼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5 cm,宽0.6 mm,先端急尖,内外基部稍被毛,边缘具细缘毛;侧萼片完全离生,线状披针形,长约1.6 cm,宽仅2 m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与边缘亦具与中萼片相似的毛;花瓣线形,长约1.8 cm,宽1~2 mm,内表面基部具短柔毛;唇瓣深囊状,倒圆锥形,长约2 cm,宽约1 cm,末端钝,囊口周围具短柔毛,囊底亦有毛;退化雄蕊宽倒卵形,基部具很短的柄,背面有龙骨状突起(图1)。花期:4—6月。

A.植株;B.花正面观;C.花侧面观;D.花部解剖

1.2 生境

生于针阔混交林下,伴生物种以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杜鹃(RhododendronsimsiiPlanch.)、虎皮楠(Daphniphyllumoldhamii(Hemsl.) Rosenthal)等为主。地理坐标:31°28′26.23″N、109°52′27.73″E,海拔1350 m。

1.3 分布

模式标本产自四川;贵州北部(道真县)[5]、甘肃东南部(文县)[6]、湖北西部(巴东)、四川西部、云南中部至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缅甸均有分布[1];重庆市分布新记录。

2 讨论与建议

杓兰属植物侧萼片通常合生成合萼片,仅先端分离,极罕见完全离生,离萼杓兰2枚侧萼片完全离生,与众不同,唇瓣白色而有粉红色晕,深囊状,倒圆锥形,囊口周围具短柔毛,也是重要的识别特征。

查阅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https://www.cvh.ac.cn),发现刘正宇等2005年在重庆武隆采集到一份标本(馆藏条码IMC0012779),此标本被鉴定为离萼杓兰,但标本采集记录表上记录“花白色,唇瓣杓状黄绿色”,与植物志描述不太相符,因此此鉴定存疑。

该物种新分布地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重庆市兰科植物多样性,也扩展了该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同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该物种所处区域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种群不足20株,生存状况受到严重威胁。杓兰属植物全部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7],因此对该物种提出以下几点保护建议:第一,以保护原生境为主,减少该区域内人为活动,严禁盗挖乱采行为;第二,对此种群狭窄分布范围内建立专门的保护点,同时加强管理巡护力度;第三,在该区域采用宣传栏、宣传牌、讲座等方式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当地群众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长约标本物种
留在现场的血型标本
丽水发现新物种
COVID-19大便标本采集器的设计及应用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边走边看
树枝变虫虫
厘米和米的争吵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