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地方赛戏中诗词的功能探析
——以邯郸东填池赛戏为例

2022-04-28孙久洋都刘平

戏剧之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诗词

孙久洋,都刘平

(河北大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赛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小戏,邯郸赛戏于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由邯郸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涉县、武安市三地赛戏共同组成,其中,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填池赛戏历史悠久,据考证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村中老人说,东填池赛戏从元朝至顺年间即开始演出,每次演出都是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共同操办。古时,东填池每年闹赛的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三到十七日,古代农历二月被称为卯月、如月、仲春之月等,而二月十三刚好是惊蛰的后一天,正所谓“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阵阵雷声正是春耕开始的信号。随着社会的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东填池闹赛就改在正月举行,以方便在外务工的村民回来参与和观看闹赛。

东填池赛戏属于地方戏剧,影响力较小,前人研究成果不多。《邯郸民俗辑录》中王学信的《东填池赛戏研究调查》,详实地记录了当时东填池赛戏的演出剧目、演出过程等。本文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分析赛戏诗词,把握东填池赛戏中人物角色的言行举止,探讨诗词在赛戏中的功能和重要性。

一、东填池赛戏诗词类型分析

正所谓“无诗使戏瘦,无乐难成戏”,邯郸东填池赛戏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并且一直为老百姓所喜爱,原因之一便是其中有着数量惊人、文采颇佳的诗词。这些诗词对于东填池赛戏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东填池赛戏中诗词的数量蔚然可观,以诗词在表演中所展现的作用为分类标准,笔者初步将其分为“标志性诗词”“抒情性诗词”“功能性诗词”三大类,其中,不少诗词兼具两种及以上的作用。如《博望坡》中“送徐庶”后刘备的下场诗:“痛恨高贤不再逢,中途路上两伤情。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这是刘备专属的标志性诗词,代表着刘备的下场,并具有铺垫和预示诸葛亮上场的功能,可见刘备的这段下场诗兼有“功能性诗词”的性质。本节在初步的诗词分类基础上,研究三种类型的诗词对人物刻画的不同作用和对剧情发展的不同影响。

(一)标志性诗词

所谓“标志”,即指一个事物的特征,笔者把在赛戏中专属某一人物的诗词称为“标志性诗词”,主要是人物的定场诗,部分人物还有下场诗。这类诗词多是创作者为人物角色量身定做,在人物思想的刻画上有着明显的展现。通过诗词,作为认识主体的观众可以对登场的新人物建立初步的认知,比如人物的性格、经历、思想等。

在寥寥几句诗词中,观众可以窥见人物角色的面貌底细,如在赛戏《景山》中诸葛亮的定场诗:“纶巾羽扇脑后飘,卧龙岗上看兵韬。只因皇叔三勤故,乃携琴剑出草茅。纵横舌上风云动,谈笑胸中星斗摇。鼎足三分辅谋定,管保刘主坐圣朝。”其诗以时序性且全局性的视角叙述了诸葛亮的事迹经历。首联说明了诸葛亮出山前的状态,“卧龙岗”是其当时在南阳的居住地,“看兵韬”说明了他当时的状态属于战争的旁观者,虽然一直关注时事,但尚未参与其中。颔联则说明了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因为刘备的“三勤故”,所以才跟随刘备参与到战争中。颈联“纵横舌上风云动,谈笑胸中星斗摇”,笔者认为,前半句指的是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而后半句则是指诸葛亮夜观天象,预测天气,借助风向火烧曹操战船。尾联则是以一种“全知视角”肯定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并与孙曹三分天下的功绩。

通过“标志性诗词”,某一角色一登场,观众便对这个角色形成了大致的印象,并随着角色身份的明朗,诗词和角色形象逐渐统一。由此可见,赛戏的人物定场诗具有“标志性”的作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可或缺。

(二)功能性诗词

诗词是赛戏表演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时作为角色登场时自我展现而出现,有时会在某些特别的时机为了某一特别目的而出现,包含教训、挑衅、抒发情感、暗示企图等内涵,具有推动剧情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若是少了这一类诗词,赛戏在剧情连贯性方面会有所欠缺。

如在赛戏《潼关》中曹操梦到三马同槽,便传程昱解梦,程昱上场时道:“七寸逍遥管,三分玉兔毫。落在文官手,赛如斩将刀。”后两句的意思是一支笔在文官手中,比战场上杀人的刀剑还要厉害,这暗示并展现了程昱登场的行动企图,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将会陷害马腾等人。除了单人吟诵的“功能性诗词”外,还有对吟或合吟形式的“功能性诗词”。对吟,是指在赛戏中角色与朋友或敌人同时登场时,以相似的句式吟诗作对,合吟则是数个角色一同吟诗。“对吟性诗词”在赛戏中主要用于代替和表现战斗进程,但也有用于角色间互诉情志或相互攻讦的情况。这类诗词在赛戏中以委婉的形式代替直白的对话,一方面刻画了人物性格、描绘了当前局势,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剧情发展。

如在赛戏《五关》中廖化与杜远对战,廖化道:飒飒金钱摇树飞,杜远道:落杨枝下逞高低。廖化再道:金风未动蝉先觉,杜远再道:暗丧无常死不知。[因为此赛戏属于祭祀戏剧,所以剧中武打战斗的剧情颇多,而在武打的过程中,以诗词的吟诵代替直白的对话,为单调的战斗添上了一抹诗意。同时,诗词的形象叙事在观众的心中描绘出战斗的精彩,因为戏曲舞台的局限性,不可能真的带上千军万马,所以,自古以来大型战斗场景的描绘都是通过将领之间的对话来表现。

由以上的诗词可知,“功能性诗词”对剧情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当角色吟诵一首诗词后,小至个人的恩怨情仇,大至国家的纷争,都会发生变化,或顺势发展或掀起波澜,由此可见“功能性诗词”的功能所在。

(三)抒情性诗词

诗词是赛戏表演语言的基本结构之一,是观众了解戏剧世界中人物角色内心思想感情的重要线索,而赛戏中最能表达人物情感思想的就是“抒情性诗词”。东填池赛戏剧目多以历朝历代的军政事件为叙事核心,基于这一叙事核心,剧目中“抒情性诗词”数目不多,但正因如此,“抒情性诗词”特色鲜明,为充斥着战争气氛的赛戏添上了一抹典雅委婉的色彩。

“抒情性诗词”多是剧中人物因情因景有感而发,将情感寄寓在诗词之中,吟诵以寄怀。如在赛戏《马跃檀溪》中孙乾曰:“一片飞花新野春,风吹万点正愁人。但看汉家重建业,莫厌皇酒多人唇。”一片飞花,风吹万点,对于春风得意者自是良辰美景,但缀上“正愁人”,便表现了角色因为一片花被吹落而暗暗发愁的心境。当角色看到这枝头残花一片片飘落,又联想到如今汉室衰颓,需“重建业”,只能“莫厌皇酒多入唇”借酒浇愁,借春日飞花表达角色对汉室风雨飘摇的忧虑。

诗词的吟唱是赛戏语言艺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诗词不同于念白那样直截了当,首先,赛戏诗词在戏剧中发挥着表达情志、刻画性格、预设伏笔、推动剧情发展等重要作用;其次,赛戏诗词在戏剧中自然合理的运用,为赛戏增添了许多委婉典雅的艺术色彩;最后,精炼的诗词代替了大段的念白,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志和剧情的发展。诗词因使用时机不同而功能各异,在堆叠交织下,使得人物性格被鲜明地刻画,内在心思情感得以彰显,由此可见诗词在赛戏中的重要作用。

二、东填池赛戏的诗词渊源探析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流文体,它既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学普世性的一面,也无时无刻不在展示自身的文化特点。诗词对于戏曲的影响强烈而直接,中国戏曲艺术较为晚熟,但其渊源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戏曲的成熟或曰定型则是在宋元时期。笔者拟从东填池赛戏中的人物定场诗词、谚语俗语式诗词、“开场”诗词等来探析其创作理念、故事情节,以及其与元杂剧的渊源关系。

王国维认为:“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籍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宋元时期,正是诗词发展的繁荣期,基于这一文学背景,戏曲的发展虽然也会受到唐传奇、西域变文等叙事文学的影响,但影响戏曲发展最大的,无疑是诗词。

元杂剧的定场诗与定场白的功能为东填池赛戏所继承,如在《葭萌关》的开头,扮演刘备的演员上场时吟诵道:“帝皇耿耿照楼桑,自幼结义与关张。大破黄巾兵百万,虎牢关下逞豪强。龙虎风云曾聚会。荆襄九郡如席卷,落得英明四海扬。”一方面,定场诗表明了角色的人物身份和心志;另一方面,定场诗对角色的经历进行了时序性的回顾。

在创作理念的承袭之外,东填池赛戏定场诗与元杂剧还存在更为直接的联系。首先,从具体剧目来看,二者在很多剧目上类似。如在元杂剧中有《三战吕布》《千里独行》《博望烧屯》等,赛戏中则有《打冠》《五关》《博望坡》等与其故事剧情、人物设定大致相似的剧目。

其次,在元杂剧中刘备登台的定场诗与东填池赛戏中刘备的定场诗几乎一样:

很难想象,今天还活跃在民间的东填池赛戏与几百年前的元杂剧竟有如此渊源。

此外,在东填池赛戏的演出中,至今存在一个古老的功能性角色:“掌竹”。“掌竹”也称“竹竿子”,是具有请神迎神、唱念神词、引导演员入场和唱念定场诗等功能的角色,如在赛戏《出祁山》中,“掌竹”开场便有一首诗,概述其剧情:“蜀国先帝圣驾崩,后主刘禅把基登。统一中原遗志定,初出祁山诸孔明。夏侯驸马统大兵,凤鸣山前排战争。斩将夺城功勋显,诸葛英明万古颂。杂西承献,奉祭尊神,一言未尽,圣驾来也。”可以看出,“掌竹”一方面讲述了故事剧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神灵的敬意。

赛戏中“掌竹”角色可以追溯到宋朝的杂剧演出中已经存在的角色——“参军色”。据《梦粱录》记载:“参军色执竹竿拂子,奏徘语口号,祝君寿。参军色打和,毕,且谓‘奏罢今年新口号,乐声惊裂一天云。’参军色再致词,勾合大曲舞。”因为参军色指挥和引导演员时,手持竹竿子,所以以物称之为“掌竹”。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第五盏,御酒,独弹琵琶……百官酒,乐部起《三台》舞,参军色执竹竿子作语,勾小儿队舞。”黄竹三曾考证的山西上党、河北武安等地祭祀戏剧中的“前行”“掌竹”与宋元戏剧中“竹竿子”“参军色”等角色的一致性。笔者认为,东填池位于邯郸,受到了来自山西河北等古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在传承中保留了“掌竹”这一角色。这正是诞生在中原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戏曲艺术之花。

三、结论

本文旨在探析邯郸东填池赛戏中角色诗词的重要性。本文指出,通过古老的“掌竹”赋诗形式和直接承袭自元杂剧的定场诗可以看出,东填池赛戏的角色诗词传统承袭了宋元杂剧的理念和形式。但本文认为,以诗词在赛戏中展现的功能为标准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发挥的功能各有不同,在人物角色的描绘刻画、情志表达上也各有所长。赛戏中的诗词在剧情发展方面,常常隐含着预示、伏笔、转折等玄机,在为赛戏增添诗意色彩的同时,也丰富了赛戏的思想意蕴。

总而言之,东填池赛戏在表演中穿插大量的诗词,虽有“掌竹”赋诗,但更多的是角色自身吟诵,诗词承载了表明角色自身经历与展现角色情志的两大功能。

猜你喜欢

诗词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