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鲜卑迁徙的原因

2022-04-28邓红霞

民族文汇 2022年4期
关键词:鲜卑

摘要:鲜卑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许多的国家,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以及战争的发生,鲜卑各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迁徙。虽然迁徙的原因有一定的区别,但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鲜卑必然会与其他各个民族有来往,使民族间增强了交流与融合,对其政治、经济与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鲜卑;迁徙;缘由

民族迁移,常指历史上一些民族的大规模迁居。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许多民族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民族迁徙是主要特征之一。纵观历史,不难发现鲜卑从东汉三国的时候,就开始不断地向西迁徙,向南移进,占领了匈奴的地方,分布的区域从辽东往西一直到了陇右一代。而鲜卑各支部族的迁徙路线并不相同,迁徙的路线大体上可以呈现为“爪”字的形状[1]。

一、鲜卑的分布

鲜卑是来源于森林草原的游牧部族,主要是通过多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当联盟瓦解之后,就以各个分支的状态存在。而且,分解之后,各个部族之间的生产生活很不平衡。他們的住所也因为生存的需要而不停地发生变化,因此他们的经济方式也主要是以四处游牧为主。那么,在这样一种远离中原的社会形态下,从而导致了鲜卑族一直到东汉的时候,才真正的出现在史书记载中[2]。

关于鲜卑的来源,学界至今有不同的声音。其中,王钟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民族史》的见解认为:最初的鲜卑部落可能是源于山戎和东夷北支的白夷等[3]。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部鲜卑。东部鲜卑起源的地方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鲜卑山,在大鲜卑山有北部鲜卑。东部鲜卑由几个部落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由拓跋鲜卑组成。当时发现的嘎仙洞吸引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嘎仙洞究竟是不是拓跋鲜卑的发源地,多年来,学者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诸多讨论;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和及青、甘吐谷浑组成。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活跃,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五胡十六国时,在从辽东到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先后建立了十二支地方割据政权,其中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开创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先例。从东汉末到隋唐初,鲜卑人一直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在游牧与农耕的迁徙中不断成长。

二、鲜卑迁徙的主要原因

民族迁徙是认识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族群,在一定地理位置范围,有着相当一段时间的活动,但是不可能仅停留在一个或几个点上,应该有一个或几个区域比较广泛的“面”的空间。古代民族的迁徙的原因,主要是战争的发生、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因素,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比如,因为民族迁徙而渐渐的促进了民族的变迁,各民族的交融和融合增多,也影响了有关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

(一)自然环境变迁

自然环境的变化,从古至今都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或浅或深的影响。研究民族迁徙的学者一直关注气候变与游牧民族迁徙两者的关系问题,比如1877年到1878年的丁戊奇荒,是一次特别重大的灾荒,众多的黎民百姓流离失所,饿死在街头,给清王朝造成巨大影响。鲜卑各部的迁徙当然也有其自然环境变化的因素。根据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西周到清朝这一段时间内,期间有几个寒冷期的气候和降水对鲜卑民族的迁徙造成影响,加上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主要有很大依靠于当时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4]。其中天气温度的波动与降雨量大小的变化,都会鲜卑的牧业发展有巨大的影响。王明珂先生在其著作中也提到了这一内容[5]:

由考古证据看来,乌桓与鲜卑活跃于东北亚时,辽西的整体环境是较干冷而不利农业的。西辽河之冲积平原上,今日科尔沁沙地约占有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环境考古学者指出,科尔沁沙地自全新世(始于距今1.1万年前后至今日)以来经历了四次温暖湿润、植被发达的时期。其中第三期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800年间,第四期在公元600至1000年之间。也就是说,其间的公元前800年到公元600年之间是较干冷的时期。要到公元900年左右,西辽河流域才有另一波的温暖湿润期来临;就是在此环境背景下,辽代契丹人在本地进行农业垦植。以上古气候资料,说明乌桓、鲜卑游牧人群及其游牧经济的出现,是当地人类对于不利农业之环境的一种生态适应。

由此可见,在当时生产力相较低下的古代,传统游牧民族的生存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游牧经济与中原的农耕文明相比,受地理和气候的影响更大,也更脆弱,恶劣的气候对于少数民族的生存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破坏。气温的高低波动,会导致中国高纬度的地区生活的游牧民族生存环境变得恶劣而不得不周期性地向南方迁徙。从而自然环境的变化会导致鲜卑民族他们的社会经济方式发生一些变化。除了鲜卑,会这样这种迁徙的民族还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包括如羯、匈奴等,都会因为寒冷期的到来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北方的少数民族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南方迁移。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族的迁徙,不但可以让自己部族的生存境地、生产方式、思想文化,还可以使民族的生活习俗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在无形之中让中原文化给影响、交融。显然,鲜卑因为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度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变得变化多端。游牧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与民族自身的生存,有着不同于中原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

其中,鲜卑的游牧经济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饲养牲畜,以牛、羊、马为主,以及战争和生活所需的各类物资。公元126年到公元131年期间,汉军几次打击俘获辽东的鲜卑寇边的牲畜多是牛和马。但数量并不多,可以看出鲜卑的牲畜产量并不理想。二是狩猎与农作。狩猎是森林草原游牧的人群生计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协助他们在山上狩猎的的动物主要是小狗,所以养狗比较普遍。另外,鲜卑人会因地制宜,在河谷中种植一些谷类作物。根据图瓦牧民的农业生产活动时间,我们可以大概推算出鲜卑牧民从事春耕的时间应该在阳历4月,也就是一些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他们听到布谷鸟鸣叫就开始进行农事的时节[6]。更重要的是,当这样的经济发展满足不了社会生活时,仍会经常感到物资的匮乏,游牧经济的不足之处和不稳定也因此显而易见。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游牧民族需要时刻根据气候的变化以及适应环境的需要,变动自己的居所,发生群体大大小小的迁徙行为。

(三)战争的影响

古往今来,战争对各个国家的人民及生活环境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损害。战争常常是许多少数民族群体性迁徙的主要缘由,战争的影响也会变相的通过民族迁徙这样的方式体现出来。而且这种因战争而发生的被动的迁徙在古代经常发生,少数民族迁徙的方向也不是一定的。一般发生战争的缘由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部的侵袭,为了保全自身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迁徙;另一个方面,是从内部生发的,即民族内部发生了矛盾和冲突,也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做出迁徙的决定。

游牧民族对资源有很大的依赖性,但草原的生产力有限,不足以支持民族的发展。所以,当物资匮乏时,各个民族都为了民族的生存而进行战争。鲜卑也不例外,会对汉朝边郡进行一系列的骚扰与掠夺。而且鲜卑也经常通过对中原王朝边郡侵扰的方式,来获得赏赐。或者是和汉人之间进行贸易活动。鲜卑不远万里到达汉朝的边郡,其目的并不是完全在于掠夺,却更像是不错过任何能获得物资的机会。他们对于贸易、交换特别感兴趣。甚至在掠夺的时候,他们也常以商品为对象。东汉末年,鲜卑族南下,南匈奴经常受到鲜卑攻击,于是选择继续向东、向南的方向迁徙。实际上不論是发起战争,还是受到战争的影响,鲜卑部族的生活居所都有一定的变化。

(四)社会政治的因素

因为民族内部的矛盾或者是周边其他的民族没落的原因,以此为契机让鲜卑的各个部族渐渐迁徙进了西北地区。并且在这个迁徙的前后过程中,鲜卑和迁徙道德民族之间交流交融,发展了新的民族。这些因素对鲜卑迁徙影响也很深刻,其中最重要典型的事件就是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鲜卑创立了北魏,其中拓跋鲜卑原本是北魏的王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

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当时北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影响着北魏的发展。一是经济的原因。北魏虽然有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方面的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因为自身原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畜牧的比重在经济方面较多。而这样的农业发展对不断强大的北魏来说是不能牢固支撑的。二是政治的原因。北魏在中原建立自己的统治权利后,存在许多豪族势力的“坞堡”。北魏将这些坞堡主任职为“宗主督护”,让坞堡主向农民征发租调和力役,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但这个措施也存在一个隐患——坞堡主借此任命,拥有了大批的隐户,对政府财政方面有不小影响。而且,北魏建立之初,大臣的俸禄不足,富裕的生活是依仗百姓的资源,使民生疾苦。三是民族的矛盾。在统治阶级内部,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之间为政治经济利益和民族差异,民族关系紧张。也导致了各族人民的反抗,使北魏的统治不稳定。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期主要是由冯太后进行的,政治包括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经济包括均田制、租调制,北魏的吏治得到了改善,国家的政治财政状况得到好转。冯太后去世之后由孝文帝继续进行改革。孝文帝实行的改革举措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迁都的原因是因为以前的都城——平城,它继续作为北魏的都城已经不再合适,因为地理环境相对寒冷,对生存和生活都很不利好。军事上,平城北面经常遭受到柔然的威胁,治理南面又有距离上的不足。而且政治上各族人民不断的进行反抗,威胁到北魏的统治,旧贵族顽固也因为自身的利益极力想阻止这次汉化的政策。孝文帝便借此机会,依据众多官员不想南伐的心理活动,宣布迁都洛阳,顺势就推行了汉化的政策,包括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7],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到,政治上的决策与民族政策对鲜卑迁徙的影响。鲜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被中原汉族文化所吸收,特别是鲜卑族畜牧生产的经验和技能,在北方汉人中获得传播,对北方的经济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从孝文帝改革也可以看到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少数民族顺应历史,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和以汉族地主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把胡族由游牧经济或半游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

三、总结

综上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能理解到鲜卑迁徙的缘由不单单是某一个原因,它涵盖了政治、自然环境,也有民族关系的因素。与此同时,这几个因素之间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另外,鲜卑的迁徙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管是哪一个民族民族,都力求改变物质生产、生活环境。民族为了挣脱恶劣的生活环境,向往美好的生活,将不断去其糟粕,到达文明首先是和中原地区的汉族,以及其他相近的民族交往的时间和方面大大增多,使自己原本的经济模式产生了变化并得到快速的增长,渐渐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建立北魏王朝。其次鲜卑的南迁,也瓦解了匈奴联盟,增强了汉军的军事实力,弥补了汉军的兵力,改变了汉军的战略、战术和技术,提高了汉军的战斗力。最后,各个民族间也因为迁移,生活环境的变化,在生活习俗和方式方面都有相应的变化,交流交往更加的密切交融,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之间的相得益彰,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中华文化更加的多元化,使中华民族更加具有生机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运动与中华文明的整体升华[J].学习与探索,2007,(1).

[2]张穆.蒙古游牧记[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3]王钟翰.中国民族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83页.

[4]李锋,李星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原因再探[J].黑龙江史志,2013 (08).

[5]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册[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6]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民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杨建新.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

[8]梁云.拓跋鲜卑早期迁徙中的民族交往与经济发展[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05).

[9]周伟洲.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与民族关系研究[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10]王曙光.拓跋鲜卑融入中华民族一体格局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

[11]陈正祥.草原帝国:拓跋魏王朝之兴衰[M],2021.

[12]戴光宇.鲜卑族的起源、分化及其语言[J].云纲研究,2021.

作者简介:邓红霞(1997-)女,重庆,汉,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

猜你喜欢

鲜卑
论社会组织形式对吐谷浑统属羌人的影响
鲜卑历史文化资源归纳及特征分析
浅谈北魏兴起的“鲜卑旧墟石室”
北方草原地区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
试论鲜卑人体金饰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东汉中期东汉与鲜卑之和战关系及其原因探析
《通典》与《后汉书》不同视角下的杜佑政治、边防思想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鲜卑民族初探
从宇文泰诸子的小字看北魏鲜卑族名、字的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