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2022-04-28赖仁务
赖仁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形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们,自然也和以往的学生们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他们的身体发育更加成熟,而心理发育是没有太多变化;他们因为互联网的普及,似乎见识广了,但却因为对世界认知能力的限制,所得到的知识多数属于片面化。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是因为其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于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1、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2、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3、勇敢和怯懦并存;4、高傲和自卑并存。表现在学习上,想进步但又不知道怎么学习,很少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且主动去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日常行为不规范违反纪律而经常受到批评,干脆破罐子破摔。总结起来,就是学习成绩好的比较听话,能按老师的指引去学习;成绩中等的勉强能按照老师的布置去完成学习任务;成绩差的,想进步,但什么都不会。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能够让班里这三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进步,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不断的自我进步呢?这是我多年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学习满足感;进步感
眨眼间,在深圳市初中学校已经任教多年,多年的一线课堂教育教学实践,让我对深圳市初中学生语文水平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除了成绩优秀点的,大多数学生的具体水平如下:对语言表达感情倾向、语言内涵意蕴理解能力比较差;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课,总会时不时搞小动作、讲话、发呆之类的大有人在;作业不按时完成,甚至不交,下课则你追我打、闹成一片的也有一些;语文阅读方面,则多数阅读量极少,即使看,也多数是现在流行的网络校园小说、漫画之类。
这样的情况,给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难兼顾全体的备课问题:如果重点面对大多数,则部分优生存在“吃不饱”现象,会导致这类学生语文水平“难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重点面对优生,则大多数学生又很难理解并掌握知识。而理解不了,又会導致他们产生学习懈怠,最终出现厌学,甚至弃学现象。面对这样的教学矛盾,我想起了几千年前教育界圣人孔子先生的“因材施教”。什么叫“因材施教”?我觉得要从二个方面去理解:第一,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难易程度等,设计出最好的、让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教学方案;第二,要根据每一个个体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的教学过程、课外作业等。也就是说,把教材和学生的综合水平结合起来考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案,这个教案,务必能够做到面向全体,各有收获。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我试着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语文分层教学计划,整个计划期限为三年,也就是涵盖了整个初中阶段:第一阶段:了解水平,确定对象;第二阶段:激发动力,分层教学;第三阶段:因势利导,不断进步;第四阶段:全面努力,冲刺高峰。
2014年9月,我迎来了我又一届新学生:初一6班。该班共有38名学生。基本情况:摸底考试平均成绩58.3分,最高分82分,最低分16分。面对这种情况,结合我多年的经验体会,结合学校的《深圳城中村薄弱初中班级分层教学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我决定对这一届学生进行一次分层教学的方法实验。
第一阶段:了解、调教、适应阶段。
一开始,老师和学生互不认识,都处于互相观察的时期,在这一阶段,老师如何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坚持认同这样的一个观点:“虽然成绩有差异,并不是智商有高低,而是他是否有兴趣学习你这门功课!”所以,在开始第一节课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首先是从一副对联“昔有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说起了借用谐音巧妙讽刺汉奸汪精卫的妙处;此后又出了几个谜语让学生猜,给她们讲解中华谜语几千年来的传承;最后还给他们讲“王安石三难苏东坡”、“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连升三级”这几个传统经典故事,因为我每教一届学生必讲,对其中的精彩情节表述非常到位,学生们听的是津津有味。最后我对他们说: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样,第一节课虽然没有触及课文,但已经比较成功的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下课后和我交流时,纷纷对我说:“老师,语文真好玩啊,我一定要学好语文。”哈,这样我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我就对他们说,只要大家配合老师认真上课,教学进度快,我就奖励大家继续给大家讲精彩的故事。学生们听了,都非常兴奋,一致表示为了听故事,一定配合老师的讲课。有了良好的第一节课之后,我接下来就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学习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每一个刚进到初中的同学知道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和规矩,正所谓“没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学生知道怎么学!这就是第一阶段:师生互相了解,老师传授方法、习惯,师生彼此互相适应。
第二阶段,以严促进,分层要求,全面激励学习动力。
1、思想工作到位,让学生明白个体要求。在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我暗暗按照学生的成绩分为A、B、C三类,2个学生为一组分别谈话:A类型:指出优势,发现不足,高要求。B类型:指出优点,表扬肯定,求进步。C类型:指出长处,鼓励为主,超自我。
2、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各个层次的目标要求,具体来说我分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现代文阅读:A类:认读、理解、评价、迁移;B类:认读、理解、评价;C类:认读、理解。文言文阅读:A类:解词、翻译、理解内容、迁移课外;B类:解词、翻译、理解内容;C类:解词、翻译。作文要求:A类:语言生动,结构合理,会运用词汇、修辞,会运用各种写作方法。B类:语言通顺,结构合理,偶尔能运用修辞。C类:语言通顺,写够字数。总结起来,我把它称为“ABC---432”目标教学法,当然,这其中又还包含了更多具体的更细的要求,例如:现代文阅读方面的要求,要求A类学生尽量多多阅读课外书籍------名著、诸子百家、报刊等,对B类学生则要求多读书看报;对C类学生则只提要求看书,基本不检查。而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分类只能是老师我心知肚明,不能够公开,因为学生也是需要我们尊重的,不能公开的分成三六九等,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3、为达到目标,让学生有前进的动力,设立奖惩机制。①奖励分两种情况:第一是针对全班的,上课效果好,提前完成了教学计划,我就利用剩下的时间或讲故事,或玩成语接龙,或看电影。第二是针对个人的,凡是每个月语文表现良好,在课代表那登记加分最多的前三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②惩罚:主要针对个人——语文表现扣分最多的后三名:检讨,见家长(一般不用)。
第三阶段:因势利导,不断进步。
1、学生对我的评价:A、B、C三类学生都认为我这个语文老师与其他老师不一样,他们评价说:赖老师的语文课,生动有趣,学习和娱乐相结合,使我们在学习中有欢乐,在娱乐中学习了语文,并且表现好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还可以得到奖品,真好,大家都喜欢上语文。
2、实施计划的效果:从最近一次考试来看,最高分97分,最低分50分,平均67.3分,也就是各个层次类型的学生均有进步,达到了一定效果。
3、因为每一个学生对比自己,均有进步,所以我这个时候就经常开展个别谈话,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首先表扬优点、闪光点,然后再指出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正措施。
第四阶段:全面努力,冲刺高峰。
1、随着时间的推进,到了初三阶段,学生的语文成绩,相比入学时,每人均有长足的进步了。
2、在這关键时刻,我是根据每个学生的最新表现,重新分了层次名单,并且私下分别谈话,以学生要有理想有目标来鼓励他们进行毕业冲刺。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中考中考出最好的成绩。
反思:不足之处。分层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不同层次的目标各不相同,老师要逐一落实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因为学生中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不多,绝大多数需要老师监督才会学习、写作业等。从交作业或者检查背诵的情况看,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很多人根本就没看书写作业,总是在第二天一早来学校抄袭,而在家里老师是无法监控的,家长呢?要不就是在外面上班到深夜,要不就是做生意忙,要不就是根本不会管教。所以导致学生一离开学校就把课本抛开在一边,看电视、玩游戏,甚至有些学生还去网吧上网等。学生没有在家里阅读、复习的习惯,势必导致学习时间不够,完成不了每天的学习任务,最后导致老师只能需要花费更多更大的精力去督促,这些方面时间用多了,在备课等教学方面的时间势必被减少,造成恶性循环,老师没有成就感,从而产生倦怠感,感觉力所不逮。
总之,在实施分层教学以来,经过实践检验,全体学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三年下来,效果显著。实施分层教学,我认为需要注意几个细节:1、接手新学生之后,要迅速了解学生,尽早确定分层名单;2、在备课过程,一定要设立难、中、易三个层次的问题,让C层的学生都有机会可以举手回答;3、分层教学中一定注重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在分层教学中不公开具体名单,而且要实施动态化管理,即有较大进步的学生可以晋升到上一级。多年前,曾经听过好像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的第一反应和所有一线老师一样,非常生气,觉得这位专家肯定没在学校教过书。现在再看这句话,我却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内容:专家说的“好”并没有专门指成绩优秀啊,如果这样理解这句话:比如:我们的学生初一入学,到初三毕业,只要他们在做人上、在学习上和他自己小学六年级时比较,有了进步,就是好,那这句话是否没问题了?确实是,如果三年初中学习,你都没有让学生有一点改变,甚至表现更差了,那这个老师真的是不是不会教呢?
参考文献:
[1]马恩来.回归教育的本色(名师工程思想者系列)[M].西南师大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