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材的探索与实践
2022-04-28王笃利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党和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为新时代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文章总结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在教材规划、编写队伍组建与内容设计方面做出的探索与实践,即遵循最新教改精神以及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整合产学研各方优势资源,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出版国家战略倡导的高质量的专业系列教材,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以期对出版单位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材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教材建设;思政;新形态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党和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为新时代教材建设指明了方向。从2017年起,教育部先后启动了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四新”建设,掀起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材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育人载体,是新教改理念下以“学”为中心的重要学习资源,也是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实践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1](以下简称《办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以下简称《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3]和《“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4](以下简称“两个指南”),对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
通过对以上政策的深入研究并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本文总结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农大社)在教材规划、编写队伍组建、内容设计三个关键点上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对出版单位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教材提供有益借鉴。
一、紧跟教改精神,做好教材规划
《办法》规定教材规划主体分为国家、省、学校三级,虽然规划主体不包括出版社,但是《办法》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与出版机构的协作,参与优秀教材选题遴选”。大学出版社作为高校的重要教辅单位,应依托高校资源,紧跟教改步伐,对接育人目标,按照“四新”建设要求,做好新兴专业和传统专业的教材规划工作。
教材建设规划分为新建教材和修订教材两类。新建教材应努力开发《办法》指出的“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相关学科紧缺教材”,以系列化整体建设方式为主;修订教材一般针对传统专业,进一步完善传统专业教材品种组成,提高单品种教材质量,在内容组织、编写方式、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教材思政教育研究方面按照学制周期做动态修订。在实际操作中,出版单位经常会遇到单品种教材选题申报的情况,这就需要注意单品种教材建设方式与系列化整体建设方式的区别:单品种教材以为学科专业整体教学服务为基本要求,以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为重点,做好横向和纵向的品种延伸,分阶段逐步形成完善系列,一为确保单品种教材质量,二为最大限度地处理教材间的内容衔接问题。
基于以上教材规划建设理念,经过广泛调研,农大社规划建设了4个新设专业系列课程教材,分别是2018年和2020年增设的2个新工科专业—人工智能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以及2019年和2021年增设的2个新农科专业—智慧农业和生物育种科学;同时启动了针对植物保护、动物医学等传统农科专业教材修订的“经典教材建设工程”项目。
为确保系列課程教材规划顶层设计的高质量,笔者参考了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5](简称《教学标准》)。鉴于当时4个新专业尚未设立,因此,笔者首先分析了4个新专业所属的专业大类,即电子信息类专业和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同时结合近年国家相关行业战略规划,认为4个新专业属于典型的新工科与新农科专业,且相关性较强,决定统一规划建设系列课程教材。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工智能专业教材已有众多版本,但均为理工科院校编写,其对农林高校学生而言存在适用度和应用性不足的问题,因此新形势下的教材建设既要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新要求,其教材目标设置和内容体系又要符合工程认证通用标准[6],并适应农林高校“四新”建设,将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进展、新方向与农业应用的新需求耦合。通过跨领域共同研讨合作,农大社针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共同难点和需求,采用整体化、新形态、分批次、精品化的运作模式,打造符合农业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创新型教材。
二、产学研用系统融合,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材离不开一流的编写队伍。《办法》对教材主编和编写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指出“高校要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优秀编写人才;支持全国知名专家、学术领军人物、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办法》根据新设专业教材编写实际,针对性地提出“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新兴学科、紧缺专业可适当放宽要求”。
针对上述4个专业系列教材,农大社组建了由院士牵头的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汇集了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并充分吸收优秀人才,打造了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学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教材编写队伍;同时,农大社考虑国内相关行业发展迅猛的特点,借助最新关键产业技术成果来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应用性,教材编写队伍吸纳了产业代表和企业技术专家加入,尽力做到内容体系的思想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的有机融合。
三、创新教材内容和出版形式,符合时代需求
《办法》提出,“教材编写要依据教材建设规划以及学科专业或课程教学标准,服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并对思政素质、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如何创新教材内容和出版形式,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教材,是出版单位在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抓好教材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纲要》和“两个指南”特别强调,要全面推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由此可见,教材思政是课程思政的基础,出版单位应发挥教材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教材思政建设为抓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统筹设计、系统安排,进一步提升课程教材铸魂育人的价值。8A26B753-E6CD-475F-8A28-FCB03650DC7A
课程教材落实课程思政离不开教学目标设计。因此,出版单位要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和特点,从学科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统筹构建学科和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体系,由此将其分解于相关具体课程及教材,也可从具体课程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案例或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去考察和鉴别其内容是否与本专业相符,确保思政元素符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与学科和专业内容有机融合。
以《纲要》和“两个指南”为指导,农大社针对各专业教材思政内容提出了理工和农业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整体化建设意见。比如,建设意见包括挖掘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这属于共性思政元素;涉及理工学类的思政内容建设可提炼大国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和价值观、信息安全等元素;农学类的思政内容则可有机融入“大国三农”情怀、生态文明教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等内容。
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例,思政案例也可设计成正反两个方面: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农业在内的多个行业领域,在信息安全、精准识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产生信息安全隐患、侵犯肖像权等后果,从而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帮助人们,也可能被人们不正当使用。科技(使用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掌握科技的人,因此学生不仅要专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要形成正确的科技创新理念—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于民。
(二)配合“金课”建设,内容上体现“两性一度”
一流“金课”的建设要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建设课程配套的一流教材同样需要体现“两性一度”。教材内容对应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三个层次,既要通过专业知识体系的搭建,拓展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认知,又要利用行业典型案例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思维。
第一,出版单位应依据教材建设规划和学科专业教学标准组织教材内容、确定教学要求,针对国家与产业发展需求,统筹建构各分册教材章节体系并梳理核心知识点。在确保教材内容全面准确阐述学科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学术体系的基础上,出版单位应避免知识点的重复设置,保证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让学生更容易把握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现阶段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问题往往非常复杂,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解决。因此,教材内容设计应贴合“四新”建设需求,融入“四新”建设成果,体现学科专业的交叉特色,反映教学和科研最新进展,落实好“四个面向”,满足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出版单位应增加教材内容的实践性框架设计。其应以产业需求和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典型生产案例为载体,通过增加教材的实践属性来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一方面,教材出版从产业实践中提炼案例和习题,将实践成果反映在教材中;另一方面,教材出版在教材篇章中设置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还可增加挑战性任务内容[7],以培养学生从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到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思维、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将专业理论与实际问題和需求相结合[6,8]。
(三)深入融合信息技术,努力拓展教材新形态
《办法》明确提出了“组织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的指导意见。有学者认为,新形态教材构建要在新的专业教育观引领下,弥补传统纸质教材无法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的缺陷[9]。而建设与纸质教材相配套的数字教学资源,也同样应依据社会需求、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站在专业全局的高度进行整体规划。
农大社按照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材类型和特点,全方位统筹设计纸质教材、教学平台内容和功能,一体化建构新形态教材,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功能优势,依托出版社“中农De学堂”在线教学平台,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拓展教学与学习新形态。无论是建设新兴专业,还是修订传统专业系列教材,出版单位应在规划纸质教材内容体系的同时,统筹规划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即典型项目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教学案例和思政建设资源库,这样既能满足新形态教材建设媒介融合的要求,体现教材的创新引领和示范性,又便于专业内的各门课程和各本教材共享,体现教材的时效性和适用性,满足不同层次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需求。
在具体操作上,出版单位应将重难点讲解、拓展阅读、教学课件、随堂测试以及其他相对独立的教学案例等数字资源内容通过二维码与纸质教材有机衔接。需要注意的是,二维码不宜过多,以避免版式杂乱及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重难点讲解建议采用微课或短视频的方式,时长一般为2分钟左右,尽量不超过5分钟。
此外,农大社严格执行教材审核对“凡编必审”的要求,专门研究制订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外审意见表》,内容基本包含了《办法》和《纲要》的有关要求,使审稿专家能够比较全面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审核,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
四、结语
新时代的教材建设应以“四新”建设为引领,遵循《办法》《纲要》《指南》和《教学标准》的最新教改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整合产学研各方优势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努力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出版国家战略倡导的高质量的专业系列教材,依据教材建设规划和学科专业教学标准创新教材内容体系、编写体例和出版形式,充分发挥教材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推动作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8A26B753-E6CD-475F-8A28-FCB03650DC7A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19-12-16)[2022-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
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国家教材委员会.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7-23)[2022-01-10].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7/t20210723_
546307.html.
[4]國家教材委员会.国家教材委员会关于印发《“党的
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9-29)[2022-01-10].http://www.
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10/t20211015_
572633.html.
[5]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余晓平,居发礼,丁燕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新形态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暖通空调运行管理》教材建设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104-109.
[7]郑珍珍.关于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思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03):61-64.
[8]王德志,梁俊艳.面向新工科的《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教材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3):55-57.
[9]邵士昌,周光宏,徐幸莲,等.新农科背景下新形态教材建设逻辑:理论、原则与优化路径:以《畜产品加工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21(03):95-99.
[作者简介]王笃利(1979—),男,山东梁山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副编审。8A26B753-E6CD-475F-8A28-FCB03650DC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