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社交化:媒介融合的发展探究
2022-04-28朱烨
[摘要]当前,媒介融合转型深入发展,未来媒介融合的发展面临方向的转变。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央视Vlog新闻为例,分析Vlog在新闻运用中的优势与价值,探究Vlog在疫情期间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特征,发现Vlog新闻成功推广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与社交化的内在逻辑,为媒介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思考。
[关键词]Vlog;以人为本;媒介融合;社交化
當前,用户对电视媒体、主流新闻媒体App以及各类社交媒体的应用进入活跃期。各主流媒体依托网络进行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的创新,生产了大量优质产品。其中,央视依托固有的海量视频资源,以Vlog形式对疫情期间的记者、医生、普通市民等生活百态进行记录,并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目前,我国的媒介融合转型深入发展,从形式的相加走向要素的相融,在此背景下,“Vlog+新闻”作为一种新尝试,或能给处于瓶颈期的媒介融合带来更多启示与思考。
一、研究背景
自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袭来,技术驱动的社会变革愈发强烈,传统行业和传统市场及其规则不断被打破,原本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导的市场布局被颠覆,商业媒体、自媒体来势汹汹,给媒体发展带来巨大冲击,这个时代充满了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1],即VUCA。面对这种不确定性,主流媒体以媒介融合来实现转型,传媒生态迎来新一轮重构。评判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就要看其是否增加了连接的丰富性;是否使过去的不可能成为可能,为用户赋能;是否强化用户对社会现实的把控力,为用户赋权[2]。
面对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成功推行,各类央媒、省市级媒体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刀阔斧地进行媒介融合。2018年11月14日,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自此,媒介融合的步伐跨越到了“最后一公里”,在全国范围内,各县级市开始了县级融媒体的建设。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媒介形式的创新是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流媒体制作大量文字、音频、视频、H5等多种形式的新闻作品,并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但同时大量用户资源集中于少数媒体,大部分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并未能让自身发展焕发新的活力。以短视频为例,截至2018年12月,抖音平台共有1344个经过认证的官方媒体抖音账号,其中粉丝规模超过1万的仅为34.5%。可见,媒介融合的发展需要从初期的硬件设施建设、形式相加转向现在的要素融合[3]。
“Vlog+新闻”的形式最早出现于2018年两会期间,各大媒体以“记者日记”的短视频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这一新闻形式的应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达到顶峰,其主题也由单一趋向于丰富,并且逐渐常态化。在上述背景下,文章以疫情期间央视Vlog新闻为例,分析Vlog新闻的基本特征,并尝试探求Vlog新闻成功推广所蕴含的媒介融合基本要素,为媒介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思考。
二、央视Vlog新闻的优势与价值
(一)吸引年轻用户,优化用户结构
伴随移动社交平台的发展,年轻群体越来越多地集中于社交媒体平台,对主流新闻媒体的关注度不足。有关数据显示,央视新闻客户端30岁以下用户占据了56.7%,而腾讯新闻30岁以下用户占据了64%[4],与其他新媒体平台相比,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整体用户群年龄偏大。
国内Vlog的发展开始于2018年,与短视频不同,Vlog时长多为4—10分钟,并允许他人通过网络空间围观自己的生活[5]。Vlog以生活分享的方式吸引了大量30岁以下的用户,其月度活跃用户有82%出生于1990年至2009年之间[6]。可见,央视Vlog新闻可以有效吸引年轻群体的注意力,并可以优化目前央视用户群体的年龄结构,加强其与年轻群体的交流和互动。
(二)制作门槛不高,内容可支配空间大
对本身内容素材丰富、媒体资源强大的主流媒体而言,Vlog的制作门槛较低。同时,与耗资巨大的融媒体中心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等相比,基于目前已有的设备与技术,Vlog就可以完成制作,其制作成本低廉,试错成本也低,任何专业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尝试。
同时,4—10分钟时长的Vlog相较于10—15秒的短视频而言,其内容主题可支配的空间更大。Vlog记录者可以描绘和记录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Vlog的主体也不局限于记者,任何人都可以通过Vlog分享生活,这样也使得Vlog的内容主题更为丰富。
(三)记录与分享生活,跨越传者与受者距离
Vlog作品内容多与拍摄者的生活经历相关,聚焦于生活的细节。与当下的短视频相比,Vlog内容少了猎奇与反转,多了自然与真实,少了滑稽与娱乐,多了叙述与共鸣[7]。Vlog与新闻的结合不仅为用户提供信息,而且通过Vlog独有的生活化叙事来传递拍摄者的真实体验,使传递信息转变为传递体验,改变以往受者与传者之间对立的地位,以接地气的主题和亲切的镜头语言来跨越受传两者之间的情感距离,提升新闻报道影响力。
三、疫情期间央视Vlog新闻的实践
当前,Vlog成为主流媒体进行媒介转型的重要发力方向。在疫情期间,一批以“我在场”的重大事件为新闻主题,以“我叙述”为特色的Vlog新闻作品产生,展现了疫情防控一线的真实场景。融媒体短视频Vlog《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第一集预告片就获得超过4000万人次的观看点击量。此外,《你曾滴答滴答,我必哗啦哗啦》等多个Vlog作品登上微博热搜,成为热议话题。此次疫情期间的Vlog新闻作品,在内容主题、制作主体、技术制作等方面呈现了新的特征。
(一)主题丰富,场景多元
Vlog因视频时长、叙事主体受限较小,其制作主题更为丰富,这在疫情期间的央视Vlog新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疫情期间,央视Vlog新闻的主题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记者作为讲述人在现场拍摄的Vlog。在疫情暴发初期,央视总台派出记者驻守武汉进行新闻产品制作,如2020年1月25日的《总台记者Vlog|除夕夜 逆袭前行 抵达一线》。二是由普通人出境讲述自己的抗疫生活。经央视指导,医护人员、普通市民、志愿者等群体拍摄自己亲身经历的抗疫故事,如《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系列即以这种方式进行拍摄。三是观点的表达。其主体多为记者或专家学者,他们以新语态来评论热点事件,如在疫情期间的《主播说联播》系列节目。在这些Vlog中,有记者跨越前台,将自己的后台生活展示给观众;有武汉医护人员或者市民群体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观众疫情期间的真实生活,这都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记录场景。
(二)记录主体多样,释放UGC生产力
在疫情期间,央视Vlog新闻创新了融媒体的合作形式,将意见领袖、普通用户都纳入Vlog新闻生产,并积极与UP主开展合作。例如,央视新闻与UP主“食贫道”进行合作,拍摄了《武汉观察》系列Vlog。央视为“食贫道”提供渠道和资源,“食贫道”进行视频制作和内容素材拍摄,这个系列的多个Vlog作品获得了近百万人次的播放量。同时,央视新闻还加强扶持UP主。例如,UP主“林晨同學”作为武汉本土UP主,在疫情期间,他对武汉的情况进行了记录,其拍摄的武汉封城后24小时的视频播放量就达到了875.2万人次。央视新闻与其开展合作,由央视新闻进行内容策划,“林晨同学”进行素材收集和制作,两者合作的Vlog以第一视角记录了当时的武汉生活,实现了平台与UP主之间的相互促进。另外,央视新闻还与快手短视频平台进行合作。例如,由《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向快手平台用户发出定向邀约,征集采用以主观视角讲述当时武汉抗击疫情过程的Vlog故事,并通过快手平台进行传播。
(三)宏大主题与人格化叙事相结合
在疫情期间,央视Vlog新闻将抗疫斗争这一宏大主题以Vlog的日常化、个性化的叙事来呈现,通过Vlog,公众可以从第一视角看到医护人员清点捐赠物资、市民在超市排队买菜等场景。这弥补了传统媒体新闻作品严肃枯燥的不足,而Vlog的这种细节叙事又不完全等同于记流水账,观众通过观看Vlog可以获得满满的正能量。
(四)拓宽发布渠道,注重专业制作
当前,主流媒体利用各类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终端进行融合发布,这已经是各个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标配。因此,在疫情期间,央视Vlog新闻在快手、抖音、微博、央视新闻App等平台都进行了同步更新。其中《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等Vlog产品更是在电视大屏和互联网小屏上实现同步播放。这种大小屏联动的形式让新闻内容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群体。
同时,在疫情期间,央视Vlog新闻制作体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其一般由央视记者或导演进行策划,专业摄像进行拍摄,并且使用无人机等多种设备。以《武汉:我的战“疫”日记》为例,该Vlog系列作品通过快手平台征集新闻线索,后期的内容素材采集和剪辑由央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完成。此外,即使央视新闻与Vlog制作水准较高的UP主合作,也会对Vlog新闻作品进行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审核。
四、央视Vlog新闻对传统媒体转型的启示
媒介融合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媒体网络化、新媒体拓展以及全媒体覆盖等多个阶段。2016年,《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正式上线,不仅拉开了《人民日报》全媒体时代的大幕,而且促进了全国范围内传统媒体开启媒介融合大转型,进入“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全媒体时代。目前,各种传统媒体虽然基本实现了形式上的媒体融合和创新,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比如,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部分省市级媒体官方账号的阅读量仅有几千甚至几百人次。可见,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与转型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
(一)价值尺度:从“物的逻辑”到“人的逻辑”
人类用技术来应对物质匮乏的现实,“物的逻辑”是人类历史发展主要的价值维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最大限度地激活了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而与之相关的互联网产品则必须以“人的逻辑”作为价值尺度。
相关数据显示,在疫情期间,人们对获取信息的需求较高,对周围环境显示的不安全程度也高于平时[8]。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武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点区域,其在疫情下的现实情况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Vlog这种生活化叙事的媒体形式在众多媒介形式中脱颖而出,满足公众的需求,并以多样的场景为公众提供信息,彰显真实感与在场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公众的不确定性。可见,新闻产品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达信息,更重要的是其能够与公众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落点相契合,实现新闻内容与公众需求的深度关联。
(二)内容生产:根据实际状况进行产品制作
当下,众多传统媒体都模仿“中央厨房”的模式设立了自己的融媒体中心,并在形式上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布局。然而,众多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传播效果有限,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创新。
而以Vlog形式进行新闻产品制作,值得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与转型发展中加以借鉴。一是Vlog新闻作品制作耗费少、成本低。传统媒体凭借现有的设备和内容素材条件就可以进行Vlog制作。二是Vlog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传统媒体通过制作Vlog,体现每个叙事主体的个性化生活和内容,可避免媒体内容同质化。目前,部分主流媒体通过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内容传播,其大多以剪辑部分视频的新闻片段为产品内容,极易导致短视频内容的同质化。
(三)社交化:未来媒体发展的最终方向
社交化可以说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社交化使媒体获得更为优质的用户资本,让原本的使用用户转化为深度粉丝,而媒体对碎片化的用户资源再进行重新整合,能够强化用户对媒体的黏性。产品内容与用户关系的融合需要社交化来实现,产品内容也涉及更多社交元素。目前,各个媒体陷入只要评论、有点赞就可以实现社交化的狭隘思维。实际上,社交化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对很多主流媒体而言,其利用Vlog等媒体形式可以融入社交因素,虽没有与用户进行直接的交流,但在无形中拉近了自身与用户之间的心理距离。
平台化是社交化最终的结果,这也是目前主流媒体融合与转型想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但是目前依附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难以撼动,主流媒体应以内容生产为起点,或循序渐进地实现平台化,或与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创新合作,发挥社会舆论正向引导等作用,实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严三九.融合生态、价值共创与深度赋能: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06):5-15,126.
[2]喻国明.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传媒转型的价值标尺与关键路径[J].当代传播,2017(04):4-6.
[3]林功成,张志安,郑亦楠.媒体抖音号的现状、特征和发展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9(03):46-54.
[4] 艾媒大文娱产业研究中心,艾媒咨询.2017-2018年度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中高端用户专题报告[EB/OL].(2018-02-12)[2022-03-01].https://www.iimedia.cn/c400/60658.html.
[5]隋岩,刘梦琪.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特点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18(11):61-67.
[6]吴洪莉,刘梦娇.VLOG:短视频下一个爆发点:基于B站的热门Vlog视频内容生产策略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06):129-132.
[7]刘文文.Vlog:一种极具代入感的传播方式[J].中国记者,2019(06):87-88.
[8]贾哲敏,孟天广.信息为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的媒介使用、信息需求及媒介信任度[J].电子政务,2020(05):14-27.
[作者简介]朱烨(1997—),女,安徽安庆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