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教学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2022-04-28吴彩萍韩晶
吴彩萍 韩晶
音乐教育是知识教育、技艺教育,也是审美教育、启智教育,更是扶正灵魂的教育。音乐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点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机缘,将思政素材和元素,有机和谐地融入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音乐鉴赏和音乐技能训练的体验中,既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也能在审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正能量的價值引领。
在音乐曲词鉴赏中培育家国情怀。音乐作品的曲词来源于人类生活实践,优秀的作品往往包容着小家庭与大祖国的缕缕情思和浩荡胸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常回家看看》词曲朴质,旋律平和舒展,情感真挚浓烈,诠释了中华儿女对家的深切依恋;“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激越的民族自强情怀和铿锵高亢的爱国斗志,在震撼人心的旋律中久久回荡,时时警醒国人。音乐教师既要让学生深刻体验音乐美感,也要不失时机地点拨出其中的中国文化内涵和中国精神所在。在高中音乐课堂中,可以用理性的话语来阐述家与国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音乐词曲意脉中的律动与回旋;对于初中学生,重在引导审美性切身感受,降低理性表达程度,随机插入碎片化的感触,往往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音乐作品创作背景讲解中,激发奋进向上的理想信念。艺术源于生活,广泛流传的优秀音乐作品,一般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讲解,往往能够触动学生的情感,引发共鸣,由此可点燃学生的理想之光。例如《长江之歌》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传唱不衰,成为一支与中国改革开放奔涌大潮相应和的奋进之歌。央视音乐频道2021年曾播放了一期《音乐人生》访谈节目,该节目通过采访王世光和当时剧组的音乐编辑李近朱,为观众讲述了《长江之歌》曲与词的创作背景。该电视访谈是很好的课程资源,音乐教师若能从节目中的画境美、音乐美和人物的敬业故事中撷取一些动人的资料来辅助教学,学生一定能从雪山滴下来的第一滴水感受到长江文明的伟大,从奔涌的长江波涛感受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春潮澎湃。
诸如《祝酒歌》《我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走向复兴》《我和你》《天路》等作品,基于鲜明的时代背景,皆气势热烈、主题宏大,充分表达出中国精神和“四个自信”的理想之光。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作品创作背景,解读融于旋律和歌词中的励志情怀,用“胜过长江水”(《祝酒歌》)的豪情,用“挺起胸膛,何惧风浪”(《走向复兴》)的气魄,抒发“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我和你》)的向往,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十分适宜且有效。
在引导体验经典中,多向度传播“思政”教育理念。有些经典作品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解读,既可以从词曲本体中寻找思政教育触发点,也可以从演唱、演奏方面进行探讨。如选入九年级音乐教材上册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是赵开生为毛泽东词作谱曲的苏州评弹现代曲目。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听懂方言唱词,体悟音乐的表演形式、伴奏乐器以及唱腔特点等。此外,也可以深挖词作的内涵,可以讲解哲学层面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点拨革命伴侣和战友之间刻骨铭心的家国之爱,可以讲述人物英雄事迹来实施革命党史教育,也可以将该苏州评弹与李劫夫作曲的《答李淑一》进行比较来揭示音乐的创新发展精神。
在深入推进“双减”教育政策落实过程中,音乐教育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更为凸显,基于学校与社会联动育人的立体网络化育人格局,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正当其时,其空间十分开阔,可用资源十分丰富。
责任编辑:黄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