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共建众筹,创建学校课程新样态
2022-04-28邓薇
邓薇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加大场地设施资源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统筹力度,帮扶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我国深入推进学校办学机制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教育集团,是集中了朝阳小学、华光小学、状元小学、双凤桥小学、澄江小学、东阳小学、柳荫小学七所学校的合作共同体。集团坚持以北碚区“卓越育美课程”为抓手,实施学校内涵发展的系统性突破。提出“学校要有学校样,一所学校一个样,校校都有自己的样”的特色化办学目标。集团各校优势深度融合,着力创建基于学校文化和国家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立足集团视野,遵循共性与个性的原则,建构了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特色课程体系。传播了高品质办学的思想,推进了共同体建设,加速了集团学校特色发展。
文化引领,整体规划学校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教育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志。集团化办学需要高度重视课程的准确定位与整体规划,集团领头校集聚优质团队对各校进行顶层设计的指导,使各校构建起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建设和完善课程体系中,应该缘起一种文化,坚守一个信念,形成一种意识,搭建一个框架。
缘起一种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学校根据地方发展情况、学校自身特色与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生长于学校文化理念下的课程,才是具有学校独特样态的课程。朝阳小学定位“阳光创意课程”,凸显了家国、阳光、未来的文化特征;华光小学定位“生命实践课程”,在生命实践中师生共生长,绽放少年之华、生命之光;状元小学定位“多彩智能课程”,在多彩课程中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双凤桥小学定位“臻美至善课程”,彰显真、善、美的学校文化核心思想;澄江小学定位“行知生活课程”,将知行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发挥乡村资源优势;东阳小学定位“东阳生命课程”,充分利用乡村教育资源构建课程体系;柳荫小学定位“真爱课程”,在爱的阳光下享受教育之美。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主张、文化哲学。以学校文化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了学校独特的价值追求,拥有了独有的教育哲学、独创的学校精神、独到的教育见解,建立起独特的教育标志,从而呈现出一种宛若丛林生态的学校教育格局。
坚守一个信念:聚焦人的核心素养发展。课程顶层设计应该站在学生中央,利用课程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以课程推进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最终指向人的发展。确立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能帮助学校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从而确立各校的特色课程,实现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对应转化。
形成一种意识:课程意识。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朝阳集团的所有学校都将学生的生活纳入课程,树立了时时处处皆课程的理念。即无处不课程,无人不课程,一言一行皆教育,一事一物皆教育的大课程观。同时,课程意识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课堂走向课程,是课程改革的前沿理念。课程整合是课堂走向课程的重要手段。一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整合,形成多元主体课程;二是校内外整合,拓展、延伸学习空间;三是育人目标的整合,实施全科育人;四是知识与生活的整合,在体验中育人。集团各校努力探究课程整合路径,尝试不同类型的整合方式。努力实施学科内整合、跨学科整合、跨界整合。
搭建一个框架:课程结构框架。集团学校深入思考与研究,力求搭建出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课程结构框架。以课程总体理念为基础,在总的课程框架下以艺术形状的结构图呈现大小课程群落,开发了从整体到部分,从目标、理念到课程类别,再到学科的课程实施形式。如朝阳小学“阳光创意课程”红日初升的“3+x”结构图;华光小学生命课程的植物生长图;其他学校的扇形图、圆形图、树状思维导图等课程结构图的设计,都是集团各校课程结构设计的尝试与革新。
聚力集智,促进集团课程行动共建
学校课程建设,是以“课标为纲,学生为本”的课程改进、课程优化活动。这一活动要依靠校长及其领导团队、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完成。集团各校聚力集智,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行课程行动研究,教研专家组进行课程内容和方法的优化调整。在此基础上努力强化专业支持,创新集团领导,推进共同体建设,提升教师群体专业素养。
课程规划共同体,督导课程顶层设计。集团组建课程规划“问诊小组”,该小组由各校校长、督学、副校长和优秀教师组成。“问诊小组”进入各校进行课程顶层设计指导。从课程定位到课程理念与内容,从课程整体框架到课程群的设置,将“问诊”与“治疗”相结合,解决了各校的困惑,督导各校全面系统地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为课程实施奠定了扎实基础。
特色课程研究共同体,督导各校课程变革。除各校课程顶层设计的监督和指导外,集团组建了由各校教学副校长、市区级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教学项目研究组,参与各校特色课程的研究。从教材内容、课程目标设置、教学方法变革、学科特色打造等方面进行指导与评价,力求在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彰显各校课程特色,不做花架子、不走形式,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及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研究共同体不断孵化出新的思想、经验、模式,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教师培训共同体,培养课改先锋。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缩小课程转化造成的落差。由各校名师、骨干教师组成的集团教师培训导师团,承担课程培训任务。按需培训,满足个体需求,解决课改中的问题与困惑,是有效和受教师喜爱的培训。一方面,集团内学校各自开展教师校本培训;另一方面,集团导师团根据学校需求,整体规划培训方案,着力进行解决问题实战式单项培训。如,如何准确设计教学目标并有效落实课例的课堂教学培训,特色教学法项目培训等。集团学校还深入开展跨校教研,在研训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在教师培训中各校优质资源共享、智慧信息共享、学习环境共享,既降低了教师培训的时间和物质成本,又让先进、前沿的思想、理念、方法影响和辐射整个集团。聚合、共创、共赢的教师培训模式让集团各校涌现出了许多课改先锋,极大地促进了课程转化的有效性。
智慧众筹,协同共创课程保障机制
在课程建设中,集团共同创建了课程制度以保障课程行动落地。各校有自己学校的相关制度,集团有共同的实施保障制度。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提升了课程的执行力。
制定集团内教师交流机制,培养优质教师群体。制定集团内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实行集团内教师双向流动。一方面是城市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引领课程改革;另一方面是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交流到城市学校,跟岗培训,与优秀教师一起共研课堂教学。在交流中思想共融,教学共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专业能力的提升。
实施跨校“师徒结对”工程,以朝阳小学为龙头开展“结对”式教师培训。充分发挥优质教师资源,带动集团内一大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制定课程项目驱动机制,撬动课程深度变革。在课程建设中,除了学校内部确定一些研究项目外,集团还设置了一些保障课程实施的项目。一是共同设置了学校“一校一品”“一科一特色”“一人一亮点”的评价机制,驱动特色课堂、课程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设置集团学校优质课、特色课展、竞赛机制,定期进行校内或集团内课程展示或竞赛,以“赛”促培、以“展”促成长;三是制定课程建设表彰制度,表彰在课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教研组、年级组,以调动内驱力,激发課改激情。
制定三级课程研究机制,有序推进改革。组建集团特色课程的课题研究督导组,督导各校准确选题,并有效实施校级、区级、市级课题的研究。聚集优质力量,高水平推进特色课程的研究,使各校课程的实施更系统、科学、规范。
朝阳教育集团聚力集智,突破了集团和学校的边界,凝聚了发展共识,开展了管理、课程、教师队伍等多项深度合作与共享。基于需求,破解了集团发展困境,解决了课程建设“碎片化”“分散化”“割裂化”的问题,形成课程体系新样态,促进集团学校实现品牌增质发展,引领集团学校实现品牌提升。
责任编辑:邢晓凤
以学校文化为引领的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了学校独特的价值追求,拥有了独有的教育哲学、独创的学校精神、独到的教育见解,建立起独特的教育标志,从而呈现出一种宛若丛林生态的学校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