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重维度”破除学校形式主义
2022-04-28傅树京
傅树京
形式主义是一种只重视形式而不重内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综观当下,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做法,例如:通过查看与学生谈话的次数考查教师的责任心,通过查数课堂上学生举手次数考查教师启发性教学的状况,通过查阅听课笔记厚度及字迹工整程度考查教师学科专业发展情况;上班打卡签到,只要有打卡签到的记录就行,是否存在代签、补签,签后到校是否有教育教学效率,这些都不管;还有表格的填写,教师为什么要填写这些表格信息、填写这些信息的价值是什么、填写如此多信息的有效性等,没有人给予解释,只通知必须要填写,有的甚至还要多次填写。
形式主义违背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长此以往,会极大影响学校及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会严重制约教育目的的有效实现,必须予以制止。学校出现形式主义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思维方式、领导方式和责任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需要从以下三重维度来进行破除。
转变思维方式 : 从关注形式到解决问题
关注形式的思维方式,只注重工作的表面投入、追求外在的形态样式,不关注实质效果;只关注做了没有,不关注工作目标的达成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则不仅仅关注工作本身,还关注工作过程的价值性,关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是否清除,是在为解决问题而投入,不是仅仅为了一个让别人看到的形式而工作。
如果教育教学工作仅仅停留在关注形式的思维层面,则难以真正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例如,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主题,如成功教育、快乐教育、赏识教育、和谐教育等。以这些主题办教育的学校有的成功,有的并不成功。笔者认为,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主题是基于学校问题而设置的,是为教育目的而服务的,而且主题下面有实质性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决学校的问题。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主题是基于管理者的设想提出来的,主题服务的是外在形式的需要,主题下面缺乏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如学校整体规划、组织建设、课程体系的欠缺等。
为了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教育工作者要设法转变思维方式,从关注事物的形式转到设法解决问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问题意识:要把问题作为感知、注意和探究对象,要从众多的事物中抽离出核心问题,设法排除或抑制发现问题的各种干扰。
第二,明确问题界定:要走到实际中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去发现真实的问题,而不是自己闭门造车。
第三,形成问题链条:即围绕某个一级问题而衍生出二级问题、三级问题等,它们形成了一条解决问题的系列链条,为后续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第四,分析问题原因:只有明晰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解决问题的具体要素,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最后,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包括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以及技术、方法、途径等。
完善领导方式 : 实施价值为本的引导
学校是科层体制与松散结合并存的双重系统组织,科层体制的特点使得在行政管理系统里可以采用数字化的领导方式,但在教育教学系统,则难以用形式上统一的指标来衡量教师的工作,因为在这样的系统里教师的工作充满了模糊性、随机性和难以预测性。如果一定要实施数字化的领导,将不能数字化、不该数字化的内容也数字化,不仅会影响教师积极工作的态度、削弱教师认真工作的情绪,还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人的发展受多种多样因素制约,其中很多问题涉及价值问题,所以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活动不常碰见的价值问题。这就导致教师面对教育现象不仅要做出事实判断,还要做出价值判断。所以,在学校避免形式主义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实施价值为本的领导方式。价值为本的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对教师实施所信奉的价值观的影响,使其强烈认同和坚定共享这样的价值观,大家在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之上,来实现教育目标。这种领导方式实际是一种思想、理念的引领,是通过教师践行学校教育价值观,自觉自愿达成教育目标的领导方式。
实施价值为本的领导方式的构想是:传递、认同、强化、体现学校所倡导的正确、合理教育价值观。
其一,传递学校教育价值观。价值为本的领导方式的前提是,学校要明确自身的教育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要尽一切力量倡导学校所信奉的教育价值观并且向教师传递。
其二,认同学校教育价值观。教师不仅要了解,而且必须认同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并坚信运用这样的价值观去进行教育教学,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还能促进自身发展,是一个多赢的方案。
其三,强化学校教育价值观。教师在了解并且认同学校教育价值观后,可能会对自己的认同产生波动,会怀疑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会动摇自己既有的教育信念。此时,学校需要引导教师对学校教育价值观意义再认识、再体验、再认同。
其四,体现学校教育价值观。价值为本的领导方式不是对教师的外在行为进行直接控制,而是通过教师思想的转变来使其自觉自愿呈现相应行为,这是一个内在思想外化的过程,可能需要多次、反复实践练习。学校应该设法让教师能够基于学校教育价值观,进行主动、自觉、习惯的工作,即达到自我规范、自我控制、自我检查的目的。
优化责任机制 : 建立权责对等关系
学校中的形式主义也是权责不对称的结果。在现实中,一些上级部门、领导干部为了规避责任,凭借手中的权力向下级学校和下级工作人员转移责任。他们在转移责任的过程中下放了责任,但是并没有下放权力,下级学校和下级工作人员处于需要负责但无权的状态。管理理论表明,只有权力和责任相等时,才可以有效地进行工作。如果负责但无权,等于没有工作的资源,其结果就会导致他们做些注重形式、没有效果的事情,于是形式主義的现象就出现了。不仅如此,还会导致他们因缺乏必要的资源而无法确保承担责任,从而出现责任履行缺位的情形,引发更大的问题。
面对上级的强大权力压力,作为下级,如果不做,可能会面临指责、差评、否定、撤职等各种惩罚措施。为了避免这些惩罚,他们不得不做。但无权又无资源做此事,于是不得不走走形式,应付一下上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下级学校和工作人员是最基层的组织和人员,他们无法再进行责任转移,只好全部接受,所以学校会存在较多的形式主义之下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让他们投入很多时间,花费很多精力,既反感又无奈,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工作。
权责不等的现象滋生了形式主义,要想克服,就要改变这种“责下权不下”的现象,建立权责对等的责任机制。
首先,要树立承担责任的意识,严格遵守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应该自己这个层次负起来的责任就要勇于承担,不要推卸给其他部门和人员。
其次,要明确责任下放的标准,什么责任可以下放、什么责任不能下放,应该在一个规范的框架下进行,不能什么都下放给下级。
最后,要落实权责相等的准则,如果一定要下放责任,就要赋予与责任相对称的权力,让下级有资源去担负责任。
教育是一项务实求真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去做,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敷衍。唯有破除干扰学校的形式主义思维,为基层教师营造清朗的教书育人环境,才能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李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