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错”
2022-04-28黄硕
黄硕
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
每一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
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
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
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
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
——《科学家与错误》
《科学家与错误》一书讲述了科学家们从错误中发现真理的故事,书很薄,只有194页。华应龙1992年买到这本书,一遍又一遍地读,书角都磨圆了,他读了三十年,读出了“化错教育”。
华应龙现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他提出的化错教育在业内外颇负盛名。第一步是“容错”,错是错,要温暖地包容错误;第二步是“融错”,错不是错,要智慧地把错误“融化”为进步的资源;第三步是“荣错”,错还是错,鼓励学生犯有价值的错,“错着、错着、错着,就对了”。三个步骤中,“融错”是关键,需要教师的智慧,能够透过表面看清错误的本质。
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推广化错教育,也是因为华应龙看到了课堂中一些不能很好对待错误的情况。例如,教师堵住学生的错,不让犯错,回避错误,一些有研究价值、探讨空间的问题提出来之后,教师常常要敲一下键盘,然后屏幕上出现友情提示,提醒学生如何做。华应龙用孟郊的《游子吟》来形容这幅画面:“学生是游子,教师是慈母,不肯放下手中的那根线,老拽着,学生不行就要拽回来。为什么临行密密缝,因为意恐迟迟归,教师怕他想要的那个结论、那个答案来迟了,所以给学生做很多铺垫。”教师不喜学生犯错,回避错误,而学生在课堂上,也常常是害怕犯错,不敢回答问题,或是深思熟虑确定无误后才敢回答。
而在华应龙的课堂上,却有句口头禅——错得好。華应龙将学生的作业展示在投影屏上,指着屏幕上学生做错的题:“大家看怎么样?”全班同学异口同声三个字——“错得好!”“好在哪里,能说说吗?”学生们便七嘴八舌讨论起来,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有的正确可能是装模作样,错误基本上是朴实的。”华应龙说。
“化错不是揪住差错中的错不放,而是把差错倒过来,发现和欣赏差错中的正确。”例如“角的度量”一课,教师要教授学生使用量角器的方法,还总结了一句简练的口诀“两合一看”,也就是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可是华应龙看见,有的学生把量角器的尖角放在了角的顶点上面,这个错误启发了华应龙。“我觉得这是孩子做得非常了不得的一件事,它告诉我们原来的教法,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
原来,学生之前学习量线段,就是拿线段对着线段,现在量角,自然是拿角对着角,可是看似简练的口诀,却没有告诉学生量角器上的角在哪里。于是,华应龙改进了教法,把先学量角再画角的步骤改为先画再量。当学生能在量角器上面画出角时,会用量角器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上课都是借力于孩子,他们答对了好,答错了更好。”华应龙说。
为了打开学生害怕答错的局面,华应龙分享了一个“绝招”。课堂第一个问题,华应龙基本请中等偏下的学生作答,那么回答可能磕磕绊绊,或是错误的。关键在于,华应龙肯定学生有价值的地方,还要肯定好几处,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往往是学生一个错误,教室里响起三四次掌声。于是答错的学生激动了,全班的学生也激动了,由最初的拘谨,到逐渐放开,再到后来踊跃发言,不肯下课。有人听完华应龙的课评价道:“华老师的课,学生的成长看得见。”
“从差错中学习,从差错中汲取创意,从差错中植下人生的根。人生自古谁无错,错若化开,成长自来。”华应龙说,这与培养“成长型思维”是完全合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