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与早期接触临床相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2022-04-27李晓红庞美俊
王 鹏,李晓红,庞美俊,屈 野
(天津大学医学部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天津 300073;△通讯作者)
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医学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特点鲜明,学习难度较大,具体表现为内容繁多、记忆量大、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容易遗忘等特点。但同时作为医学专业必修课,又是医学生必经的一段艰苦历程,是为临床实践奠定坚实基础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切身理解这些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成为每位解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解决的难题。本校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了系统解剖学理论教学与同期开设的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现将具体操作方法及实践成效总结如下,以期对未来的教学改革探索提供经验及思路。
1 授课对象及课程设计
1.1 学生组成及课程设置
参加教学改革实践的学生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生,数量为30人。教师实施小班教学。系统解剖学课程设置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计划学时为9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4学时,每次课2学时,标本实习32学时,每次课4学时。教师同期单独开设早期接触临床课程,计划学时32学时,设置8次课内容,每次4学时。
1.2 课程设计
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课程内容设置本着与同期医学课程相贴合的思想理念。教师安排其中5次实践操作内容配合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并且在时间上均安排在系统解剖学相应系统内容讲解完成后进行,而后在系统解剖学标本实习课中,选取1学时用于针对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及答疑解惑,形成理论→实践→讨论→理论的一套闭环式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安排顺序如下,见表1。
表1 系统解剖学授课与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内容实施计划
2 教学过程
2.1 早期接触临床教学过程
学生在系统解剖学课堂学习完相应系统的全部内容后,安排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操作内容。具体过程如下:①课前预习阶段:课前教师网上给学生发送实践操作讲解PPT,内容包括操作的目的及意义、局部解剖结构及标志、操作适应证及禁忌证、操作所需用具及术前准备、操作部位及方法等内容,同时发送操作视频,让学生课下提前进行预习。②课上教学流程:由带教老师带领学生到实习医院,由临床一线高年资临床大夫进行理论授课,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并由大夫示教操作,之后让学生分组在模拟人身上进行反复操作实践,直至熟练为止。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报告。
2.2 系统解剖学讨论课流程
首先,教师课前布置讨论题,如:对相应操作中涉及的解剖学结构进行梳理回顾,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对于实践操作的全过程还存在哪些疑问等问题。然后,学生课上分组讨论。30名同学共分6组,每组5人。课前每人对于讨论题要有书面总结,课上小组选取1名代表汇总全组内容进行发言。每组同学对于操作过程提出的疑问,可以由其他同学予以解答,也可以由教师进行解答。最后,教师对于讨论课进行点评总结,强化解剖学知识点,形成闭环式教学模式。
3 教学效果
3.1 加深了学生对解剖学结构的记忆
加深了学生对解剖学结构的记忆是最直接的效果。同学们从系统解剖学课上学习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操作、临床实践课总结,再到系统解剖学实习课的讨论,同一知识点经过4-5次反复,投入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这些解剖结构自然会达到记忆深刻的效果。同时学生在系统解剖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多是零散的,缺乏内在的逻辑,而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将零散的结构连成了一根主线,有了内在的逻辑性,便于记忆,且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可以使知识更加鲜活,减少枯燥感,也有助于记忆。三种效果合一,学生会在轻松愉快中将知识点牢固掌握。
3.2 提高了学生对解剖学学习的主动性
低年级医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积累阶段,但由于知识量大,学生常处于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状态,很难真正拥有学习热情。这种临床与基础相结合的教学安排,更大的益处在于让学生明白临床应用中需要这些解剖结构的支撑,同时理解了学习解剖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虽然解剖知识点繁多,不可能每个知识点都配合临床操作,但只要整个学期中设计三五个实践内容就会起到抛砖引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整体的学习状态就会被调动起来,而且这个影响将会贯穿学期始终。
3.3 明确了学习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和整体层次的意义
器官结构的毗邻关系是系统解剖学理论讲授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学生通常会更加重视器官本身结构而忽视毗邻关系。通过临床实践,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气管插管中会厌软骨的位置,距离牙齿的距离等实际操作的真实感受都是非常好的切身体验。整体层次结构虽然不是系统解剖学的主要讲解内容,但却是下个学期将要开设的局部解剖学学习的主要部分,通过一些实践操作,如穿刺的深度、穿刺针所经历的结构层次、不同层次结构的穿刺手感等内容也可以为下学期的局部解剖学做好铺垫。
3.4 引发学生对于解剖结构的深入思考
解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知识体系比较成熟,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式学习。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延伸点均来自于临床。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临床操作,学生可以引发自身思考,解析临床操作要点与解剖结构的相关性,如胸膜腔、腹膜腔穿刺点的选择,穿刺深度的把控,插管深度与方向的配合等问题;此外,还可以思考还有哪些可以采用的路径进行操作,它们的优缺点、适应证又是怎样的等问题。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达到学以致用、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保持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创新的主体。
3.5 达到了课程思政的效果
在讨论课上,许多同学在谈论感受的时候,都表示病人在身处疾患时会对医生产生完全的信任,这也让同学们感到职业的神圣和肩上重任,尤其是穿刺类的检查治疗手段,本身对病人是有创伤的,这就要求每一个医学生要学好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医生,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我们通过课上讨论,达到了课程思政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4 教学反思
在学期结束后,我们发现虽然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教师反思并在今后的实施过程加以改进。
4.1 讨论题的设置
讨论课的设置还是要回归解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要点,包括器官结构的部位、特征性结构、毗邻、功能等。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还可加入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哪些疾病可以进行该项操作,此操作中有无弊端,如何改进等一些更加发散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其主动学习、探知未知的能力。
4.2 讨论时间的管控
我们设置的讨论课时间是一节课,即45 min。但讨论开始后同学发言踊跃,有些是自己已有的疑惑,有些是通过其他同学的讲解,联想出来的新问题,时间容易失控,有时一节课的内容占据了两节课的时间。如何管控好时间,做好课堂设计,收放自如,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3 关于学生数量
目前实施此教学法的学生人数为30人,人数较少。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每次课按照分组,选其中6人进行讨论发言,每位同学发言时间为5-8 min,总体时间显得非常紧张。一学期共有5次这样的讨论课,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如果人数更多该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考虑并不断探索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一线教师思考和探索的永恒的主题[1-3]。早期接触临床是指让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及早进入医院,接触临床诊疗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理念于1997年提出,并逐渐成为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4,5]。我校在开设早期接触临床的实践课程中,不仅考虑到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了解临床,更希望达到与基础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力求与同期开设的基础课程相契合,寻找交叉点,目前收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摸索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