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心理学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2022-04-27肖永祥

科教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归因心理学竞赛

黄 倩,肖永祥

(甘肃省泾川县中街小学,甘肃 平凉 744300)

引言

随着19 世纪末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心理学逐渐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191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三部名著《教育心理学》,概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框架。桑代克用实验心理学的模型塑造教育心理学,力图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标准化的实验科学。因此,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在试图将教育科学化的过程中,桑代克更注重心理学基本原理对教育的指导意义,但却忽视了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研究心理学问题,造成了对教育学的分歧,留下了争议引发后续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

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教育,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少年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少年儿童成长得更好”,这足以说明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导向性。

现阶段,社会发展越来越迅速,人民生活压力日益增大,我国全面开放三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一代学生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而且这一代学生家长受计划生育影响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繁重的工作使其无暇全方位顾及子女的教育,故必须大部分依赖教师对自己子女的义务教育;同时,网络时代的来临造成了各类思想快速、广泛传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思想活跃、易受社会各类思潮的影响,该阶段教师担负的不再仅仅是教学和学业,还有正确引导、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重任。

因此,在目前的义务教育环境下,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会影响到其今后的性格和情绪。为解决上述问题,教育心理学应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中逐渐发展和应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改变以往“课上教师教、学生学、课下做”的教学方法,将教育心理学、知识传授、学生管理、学生思想引导等全方位全要素融合式推进,加紧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青少年心理、性格、情绪的健康发展。

1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发展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极易发生波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融入度和获得感是衡量其学习过程中心理变化的关键因素,如图1 所示。学习积极性主要是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兴趣和求知若渴的程度;课堂融入度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互动的活跃程度;学习获得感主要是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潜移默化中对自身人格的塑造。

图1 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变化的关键因素

根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融入度和获得感这三个关键指标来看,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心理变化可分为四类,分别是爱学、能学、厌学、不学这四种心理状态。这四种心理状态与三个关键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如学习积极性高,课堂融入度低,学习获得感高,学生会逐渐进入能学的心理状态;此时如果提高其课堂融入度,就可以有效地将其能学的状态提升至爱学的状态。

2 教育心理学应用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大学教育中高等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1]。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构建了“理论——实践——理论”的闭环,理论既是实践的依据,又是实践的总结。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对教育心理学应用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

2.1 与义务教育教学工作特点相契合

义务性是义务教育教学工作一个显而易见的特点,这种义务性既体现在青少年达到法定年龄必须接受教育的强制性上,又体现在国家给予每个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上[2]。

由于义务性这种免费教育的特点,第一,会对家长产生不在意、不重视的效果,极少部分家长在自身经济状况不受子女义务教育影响的情况下会淡化该阶段教育的重要性;第二,义务教育阶段知识简单、逻辑清晰,家长大多可以轻而易举地课下辅导作业,会漠视子女作为初学者的茫然和疑惑,在辅导时会对子女批评、训斥。长此以往,学生会存在消极的心理状态。

韦纳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归因理论,分为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消极归因比如,学生将成绩差、学不懂归于能力差、脑子笨,继而产生情感上的反应,如沮丧,灰心,最后会导致对今后学习成效期望的降低,如下次也考不好,因为自己天生愚笨。

2.2 与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在其整个人生发展轨迹中至关重要,奠定了今后人生走向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也说明了义务教育不仅在教学,更在树立高尚人格、培养良好品格上,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性。

这种全面性的体现不在于教育的一朝一夕,一般都是持续的、动态的、适应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学生的。第一,学生身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参与教学工作的人共同努力,在学生能接触到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达到一种最优化、最和谐的状态,这也是“三全育人”的核心和关键之处;第二,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从懵懂儿童迈向青春期的关键阶段,对善恶是非认识模糊,往往会混淆“勇敢”和“义气”“鲁莽”的区别,会呈现出一种成年人觉得很幼稚的现象。

诱因理论的提出[3]解释了这一现象,强调了外部刺激引起动机的重要性。本文认为诱因应区分好坏,且都能唤起相应行为并指导行为。好的诱因由教师积极引导,带动学生不断强化,形成潜意识,比如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参观;坏的诱因往往是同学之间恶性传播,通过引出好奇心和哥们习性让彼此染上不好的习惯,比如小群体校园暴力等。

2.3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义务教育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体现出全民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给全民提供一个公平的教育条件。主要体现在:第一,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社会关系等情况各有不同,纷繁复杂,义务教育必须能做到因材施教,确保全民受益;第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非常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有效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要有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

马斯洛提出的经典需要层次理论[4]把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按照从低到高不断提升去引导学生,才能做到教育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

3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举措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以学习动机为出发点,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应用,加强举措。

3.1 激发认知兴趣

首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知识传授引出问题,深入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步既步步深入,又始终有更深一步的疑惑,引发认知冲突;其次,可以利用主动呈现,采取课前引导,课前动员,灵活体现学习内容,课程思政,时时刻刻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好奇心,青少年作为基础知识的初学者,往往会有一些针对问题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主动表明知识的美,讲述学习的美,让学生沉浸在其中。

3.2 促升自我效能

从自我效能理论来看,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一般通过以下几点促升自我效能。第一,正确认知自己,教师可以设置难度不等的趣味小活动、科学实验、课堂测试,引发学生思考,判断自身目前所处水平;第二,奖励多种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杜绝死学习,满堂灌;第三,鼓励自我强化,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应学知识外,还应引发学生思考,自我探索,比如讲授一首古诗词,可以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去多看其他相似的古诗词,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利于构建古诗词学习的整体逻辑。

3.3 设置合理目标

合理的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金钥匙。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往往会打击其积极性或无法提起兴趣。一般而言,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SMART 原则设置目标,主要有以下五要素,包括具体、可测、能及、现实、时限。具体是指目标不必过于远大,应具体到细节,便于检验是否达到;可测是指目标应有类似于指标体系一样的各条指标,测定是否符合;能及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目标可以设置得恰当合适,不要过高或过低;现实是指对于学生而言,动机的刺激更为重要,目标甚至可以是明天早起床10 分钟背书;时限是设置目标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完成时间。

3.4 适当运用奖赏

赫洛克曾指出,奖励、表扬比惩罚、批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其研究的动机曲线,积极的回应往往更重要。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追求积极上进的,也渴望能获得进步并得到教师以及同学的肯定,这是学生的内在动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绪,并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帮助学生分析其内在的优点。

3.5 鼓励积极归因

根据归因理论,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区别对待,对优生:成功→能力强→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挑战)的任务;对差生:成功→很努力→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挑战)的任务;对优差生: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相对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挑战)的任务。

3.6 合理开展竞赛

竞赛是鼓励进取、激发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主要针对学生的成就动机。而如果不合理开展竞赛的话,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比如竞赛不利于复杂作业的完成、竞赛助长了中差等生的自卑感、竞赛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自私、不和,集体观念淡薄,干扰合作行为等。一般合理的竞赛组织方式包括团体赛、对手赛、分组竞赛、自我竞赛。

3.7 善用信息化手段

教育信息化是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慕课平台、网络学习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了各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老师和学生也逐渐适应了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在这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学习效果和心理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学生会觉得没有老师放松了学习要求,有的学生会对课程内容有疑问而不去问。老师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难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效果。因而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关注。

4 结语

本文主要从教育心理学出发,依托现实社会背景,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开展了分析研究,将教育心理学、知识传授、学生管理、学生思想引导等全方位全要素融合式推进,提出激发认知兴趣、促升自我效能、设置合理目标、适当运用奖赏、鼓励积极归因、合理开展竞赛、善用信息化手段7 个方面的措施,推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促进青少年心理、性格、情绪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归因心理学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我看竞赛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3)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