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在周围型肺癌术前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影像特点分析
2022-04-27郑添秀陈秋雁波汤艳婷邢培秋
郑添秀 陈秋雁 余 波汤艳婷 邢培秋,*
1.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放射科(福建 宁德 352000)
2.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病理科(福建 宁德 352000)
周围型肺癌(peripheral lung cancer,PLC)作为较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可出现胸痛、刺激性干咳、咳血等情况,病死率较高[1]。早期诊断、治疗是提升PLC患者预后的重要基础。纤支镜作为临床鉴别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其对PLC作用有限,且对患者具有一定的创伤,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2-3]。因此寻找一种无创、定位准确的新手段来诊断PLC意义重大。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在临床的普及应用,PLC诊断的准确率得以明显提高[4-5]。为进一步探讨MSCT在周围型肺癌术前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4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MSC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在肿瘤发生部位、T分期结果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差异,并比较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的各MSCT征象之间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34例P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例,女60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5.37±10.21)岁;既往史:吸烟史89例,慢性支气管病史41例,肺结核病史23例。
纳入标准:伴不同程度的典型肺部症状,如咳嗽、胸痛、咳血丝痰等,且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PLC;术前均行MSCT检查;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肺内多发病变者;肺内转移瘤者;伴严重甲状腺功能亢进;伴精神类疾病。本研究经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查方法MSCT检查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机。行常规轴位扫描,扫描前先训练受检者呼吸运动,使其一次屏气完成全肺扫描。参数设置:电压/电流为120kV/250mA,准直器40mm,螺距1.202,常规扫描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mm,重建层厚和间隔均为0.625mm,矩阵512×512,行标准算法。图像显示要求肺窗、纵隔窗的窗宽分别为1500、180HU,窗位分别为-600HU、50HU。
1.3 图像处理使用EBW4.5工作站完成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reformation,MPR)处理,模式为胸部多平面重组。通过调整轴线获得各切面的重组图像:将横轴位图像绕X、Y、Z轴旋转可得到标准冠状面、矢状面和斜矢状面、斜冠状面图像;依据血管与支气管走形方向做MPR可观察肺内肿瘤与血管、支气管直接关系;以肺内肿瘤为中心沿X、Y、Z轴任意角度旋转可寻找最佳显示层面,以便观察肺内肿瘤内部及其边缘的基本征象。
1.4 图像分析及评价标准由2名副高职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图像处理并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肿瘤发生部位、瘤体直径、内部特征、边缘特征、周围特征及远处转移征象。当存在不同意见时,请科主任共同会诊,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1.5 病理检查病理标本均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机切片,行HE染色后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参照TNM分期标准[6]进行判断。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肿瘤发生部位诊断比较134例PLC中,经病理诊断证实,右肺上叶51例,右肺中叶7例,右肺下叶25例,左肺上叶29例,左肺下叶22例,MSCT结果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无误诊,诊断符合率100%。
2.2 T分期结果比较134例PLC中,经病理诊断证实,T1期10例,T2期78例,T3期34例,T4期12例;MSC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MSCT诊断结果中,T1期10例全部正确,T2期70例与病理诊断相符(6例误诊为T3期,2例误诊为T4期),T3期28例与病理诊断相符(2例误诊为T2期,4例误诊为T4期),T4期10例与病理诊断相符(2例误诊为T3期),诊断符合率为88.01%(118/134)。
表1 T分期结果比较(例)
2.3 淋巴结转移结果比较134例PLC中,经病理诊断证实,有淋巴结转移87例,无淋巴结转移47例;MSCT诊断结果中,有淋巴结转移74例与病理诊断相符(13例误诊),无淋巴结转移36例与病理诊断相符(11例误诊),诊断准确率为82.09%(110/134),灵敏度为85.06%(74/87),特异度为76.60%(36/47),见表2。
表2 淋巴结转移结果比较(例)
2.4 MS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经病理诊断证实,鳞癌48例(35.82%)、腺癌60例(44.78%)、大细胞癌14例(10.45%)、小细胞癌12例(8.96%)。比较各组织病理类型的MSCT各征象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各组织病理类型间空泡、含气“支气管”征、“深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3。“深分叶”征在鳞癌病灶中更为常见,空泡、含气“支气管”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在腺癌中较为多见。典型病例影像分析结果见图1~图4。
图1 男,70岁,PLC患者MSCT图像,病理类型:鳞癌,部位:右肺下叶。图1A、图1B分别为横轴位图像和MPR图像,显示右肺下叶肿块边缘凹凸不平,呈花瓣样突起,“深分叶”征。图2 男,65岁,PLC患者MSCT图像,病理类型:腺癌,部位:左肺上叶。图2A、图2B分别为横轴位图像和MPR图像,显示左肺上叶病灶周缘见长短不一细毛刺影,“毛刺”征。
表3 MS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例)
3 讨 论
PLC是常见的一种肺部肿瘤,可占肺癌总数的25%左右。PLC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来院就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发展为中晚期,其5年存活率较低[7]。为提高PLC患者的预后情况,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而明确PLC患者术前所处临床分期亦对于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意义重大。
目前应用于PLC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CT是最为主要的检查方法,其无创、密度分辨率较高,且能消除层面以外组织对图像的干扰[8-9]。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螺旋CT的问世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MSCT技术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相较于普通CT而言,MSCT在扫描速度、扫描层厚参数上有了明显改善,速度更快,层厚也更薄,因此极大地提升了Z轴方向上的空间分辨率[10]。同时,随着MSCT软件技术的发展,其采集的数据能够进行回顾性重建,并可通过选择病变中心成像来最大限度的完整显示肿瘤的形态改变、内部结构及与毗邻组织的关系,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信息,大大提升对肿瘤临床分期判断的准确率[11-12]。MPR作为常用的后处理技术之一,重建方式简单、速度快,并能消除所选平面以外的像素重叠,有利于将解剖结构更好地呈现出来,更准确地进行病变的空间定位[13]。
本研究134例PLC中,MSCT诊断肿瘤发生部位结果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无误诊,诊断符合率100%,提示MSCT能准确反映肿瘤发生部位。同时,MSCT诊断T分期的诊断符合率为88.01%,鉴别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82.09%,提示MSCT对于PLC临床TNM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接近病理诊断结果。尽管部分病例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直接侵犯胸壁及膈肌,但MSCT表现为假阴性而低估了病灶情况,临床检测中应重视PLC胸膜、胸壁的浸润及纵肌直接侵犯的征象判断,以减少对TNM分期的误判。但整体来看,采用MSCT进行肺部检查时,可以消除呼吸运动所致的病灶丢失和运动伪影,且影像学图像质量较高,使医师能详细观察到病灶部位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董志等[14]研究报道,MSCT对PLC能较好地进行临床TNM分期,诊断符合率达90.9%,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本研究134例PLC患者中,以鳞癌(35.82%)、腺癌(44.78%)较为多见,与国内外学者报道一致[15]。尽管临床普遍认为“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含气“支气管”征、“空洞”征、“空泡”征、钙化等均都被认为是PLC的常见CT征象,是反映PLC的生长、侵袭及预后的重要观察指标,但由于不组织病理类型PLC的进展方式不同,其影像学表现可能也会有所不同[16-17]。本研究进一步分析MS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发现,不同组织病理类型间空泡、含气“支气管”征、“深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的发生率有明显区别。“分叶”征是PLC的重要基础征象之一,其病理基础为肿瘤在各方向上生长速度不均、受肺支架结构及脉管的阻挡等,也有学者认为其与肿瘤多核发病及相互融合相关。“深分叶”征指单个分叶的弦距与弧长比值大于0.4,其是恶性肿瘤的重要征象,本研究发现“深分叶”征在鳞癌病灶中更为常见,可能与鳞癌的生长方式主要为堆积式生长相关[18]。另外,空泡、含气“支气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在腺癌中较为多见,这可能与腺癌纤维化程度较高,且其以表层进展型发展有关。
综上所述,将MSCT应用于PLC中,能准确定位肿瘤发生部位,判断肿瘤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且MS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相关,对于PLC的术前诊断、鉴别诊断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