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主旋律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融合

2022-04-27陈威龙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红歌奥尔夫打击乐

陈威龙

一、主旋律音乐概述

由于每个人对主旋律音乐的理解不同,因此对主旋律音乐这个词没有明确的概念解释,笔者综合了众多学者的相关观点,归纳出主旋律音乐的广义和狭义两大类。

广义的主旋律音乐,是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和社会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的音乐。它不仅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力武器,而且是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因此,学习研究主旋律音乐,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当前的政治形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而广义的主旋律音乐往往与这些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狭义的主旋律音乐,则是指我们最为熟悉的经典红歌。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创作的革命歌曲,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对发动群众参加革命、鼓舞士气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漫长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红歌,不仅是一首首伟大的爱国之歌,也是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作为一种特殊形式,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梦想,带领中国人民由苦难走向辉煌,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本文所述的主旋律音乐便主要是指狭义的主旋律音乐,即红歌。

红歌通常是指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传唱的革命歌曲及其他健康进步的歌曲。红色,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最为喜爱的一种颜色,甚至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皈依。它既代表着我们的国旗,代表着我们的“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也代表着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越来越红红火火的日子。红歌通常曲调激昂、积极向上,人民在聆听、演唱红歌时,不仅能得到音乐层次的感官享受,而且还能从中汲取“红色精神”,获得感化和教育。因此,在初中阶段赏析、学唱一定数量的红歌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增强青少年精神力量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不可多得的好形式。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背景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由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建,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与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过去,我国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通常是以老师教唱歌曲、教授乐理知识为主的老套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主动性、个性以及创造性等,老师也几乎只是一首一首地教唱歌曲,久而久之,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创新发展以及社会交往价值都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必须要将教育改革与创新作为重点内容来进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内心世界为中心。有了这样的前提,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便不会再感到枯燥乏味、压力大等,从而能全身心地体会音乐、感受音乐,甚至参与到创作音乐的这个过程中来。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倡“整体艺术”,注重将音乐与舞蹈、律动、戏剧表演等结合,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动态、综合式、即兴式的学习,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法而言最大的优势便是解决音乐课堂问题,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大板块:

1.歌唱(合唱)。几乎在任何一种音乐教学法中,歌唱都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此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同样将歌唱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是合唱。為了解决学生学习合唱的问题,奥尔夫教学法通常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教学。其一是“卡农”,这对于从齐唱教学过渡到合唱教学有着重大意义;其二是“单音和声”,即一个声部演唱主要旋律,另一声部演唱单个音或少数几个音的和声,从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和声感。

2.体态律动。体态律动学是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所创建的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受其影响与启示,同样注重将体态律动融合于音乐教学当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便是“律动”,在跟随音乐的身体律动中,学生会主动地、不自觉地去仔细聆听音乐,挖掘音乐元素,从而达到加强音乐听辨能力、提升乐感的目的;其二为舞蹈,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舞蹈不是指专业性特别强的舞蹈,而是以音乐风格为准即兴编配的简单的舞蹈,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动”起来的基础上,同时能学会辨别音乐风格的能力。

3.声势。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最有特色、最具原创性的内容,可以分为身体打击乐和嗓音打击乐两个部分。其中身体打击乐是指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件打击乐器,拍击不同的身体部位发出不同的声响组成节奏组合演奏,传统的身体打击乐包括拍手、跺脚、拍腿、捻指四种,现代的身体打击乐则是从头玩到脚,挖掘人体上所有可能发出声响的部位进行声势表演,该部分主要注重于训练学生对于节奏以及音色的掌控;而嗓音打击乐则是指用自己的人声模仿各种打击乐器或发出不同的声音组成节奏组合演奏,比如我们常说的b-box(Beatbox)就是嗓音打击乐中的一种风格,演奏者主要用嘴唇、牙齿、舌头、口腔和喉咙等部位来模仿各种打击乐器的声音。身体打击乐基本上适用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而嗓音打击乐对于幼儿园孩子或小学生来说相对难度有点大,但对于初中及以上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则相对没有演奏技术上的困难,因此在初中阶段采用嗓音打击乐的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以及加强学生对于音色的模仿和运用有着不错的效果。

4.器乐。钢琴、小提琴等常见乐器演奏难度高、入门时间长,并不适用于幼儿园及中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大多数孩子。因此为了让绝大多数孩子们都能参与到演奏乐器、创造音乐的美好过程中来,奥尔夫创立了一套独特的音乐教学法中使用的乐器,称之为“奥尔夫乐器”。分为无音高打击乐器与有音高打击乐器,其中无音高打击乐器可以按照材料不同来分为:皮(各种鼓类乐器)、木(如双响筒)、金(如三角铁)三组;也可以按照音色来分为:长(如碰铃)、短(如木鱼)、散响(如沙锤)三组。不难看出,两种分类方式相互交融,为编配器乐者提供了多种音响组合的可能。另外有音高打击乐器主要是指一些音条类乐器,如木琴、铝板琴、钟琴等。

三、奥尔夫教学法与红色音乐文化的融合实践——《游击队歌》教学

《游击队歌》由贺绿汀先生于1937年底创作,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曲旋律轻快、流畅,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刻画了游击战士们机智灵活、勇敢无畏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学习这首歌曲,不仅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还应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浓厚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同时学习革命先辈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强敌无所畏惧的精神。

通过对《游击队歌》的学习,学生能够用饱满的声音、清晰的咬字背唱歌曲;能够掌握基本的声势节奏以及器乐演奏为歌曲伴奏;能够掌握简单的“单音和声”式的二声部合唱。此外,通过奥尔夫教学法中的歌唱、体态律动、声势以及器乐等过程,学生可以全方位地学习歌曲。在教学中,教师始终抓住教学重点,即让学生学会唱《游击队歌》,感受、学习游击队之歌顽强的战斗精神、必胜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同时尽力解决教学中的声势节奏、器乐演奏与歌唱之间的配合以及二声部合唱的音准问题等教学难点。

四部混声合唱版的《游击队歌》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版本,且该版本相对于独唱或其它简单的版本更符合歌曲情境,气势也更为恢宏。学生通过聆听该版本,能更深刻地感受音乐情绪以及体会歌曲所刻画的游击队员们的形象。此外,从体裁、演唱形式、创作背景等方面入手,对歌曲有了基本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歌曲演唱情感,并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聆听四部混声合唱版《游击队歌》作为导入,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歌曲刻画的音乐形象、音乐体裁、演唱形式以及历史背景等,然后教师进行简单归纳并作补充,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

聆听现场演唱总是比隔着屏幕听更有感染力,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情绪,而且还能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因此,在新课的设计环节中,教师选择先由自己范唱,学生再次聆听了一遍歌曲,从而加深对歌曲的记忆。同时,要求学生在听歌曲的过程中,多思考不同段落、不同乐句之间的情绪差异,通过分析音乐结构,学生对歌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有利于掌握演唱时的力度与情绪。

同学们听了两遍歌曲后,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深层次体验学习。接下來教师主要从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四大板块中的体态律动、声势以及歌唱(合唱)三大板块进行分层递进式教学,最后再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整体艺术”形式——音乐戏剧作为完整呈现总结:

1.体态律动教学

让学生“动”起来,在律动中主动地聆听音乐结构,通过对不同的乐句设计不同的走位方向,以及对不同的乐段(或音乐材料)设计不同的节奏型,学生既能全体活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又能够非常清晰明了地掌握音乐曲式结构。设计如下:播放歌曲,学生分成5个小组搭火车跟随音乐律动。A段第一、三乐句以四分音符节奏原地踏步,第二、四乐句以四分音符节奏向前踏步;B段第一乐句以八分音符节奏向后小跑,第二乐句以八分音符节奏向前小跑,而第三、四乐句(再现A段)分别以四分音符节奏原地踏步和向前踏步。

2.声势教学

利用身体打击乐为歌曲进行伴奏,既提升了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又通过不同风格伴奏节奏型的创编赋予红歌以新的时代内涵,学生不再因为红歌因为年代久远而觉得“老套”,从而更好地接受红歌、接受红色精神。设计如下:第一步,教师示范声势动作,学生进行模仿;第二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进行演唱,一组运用声势节奏进行伴奏。以下动作指令“胸”指拍胸、“指”指捻指、“手”指拍手、“腿”指拍腿。

3.歌唱(合唱)

学唱简易二声部《游击队歌》,首先教师示范演唱和声声部,学生学唱,然后分成两个小组进行二声部合唱,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认知,并增强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和声感。

4.音乐戏剧《游击队歌》完整呈现

音乐戏剧形式既是对整首歌曲的一个完整总结,也是锻炼学生将聆听、感受、实践、创造、表现等相融合的一个必要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歌唱表现力等。设计如下: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为歌唱组(细分为两个声部,主要负责演唱)、律动组(同样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按之前的学的体态律动踏步和小跑,另一组则跟随音乐自由舞蹈)以及声势组(利用之前学过的声势动作为前两组同学进行伴奏)。

四、总结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屹立世界的动力,是我们昂扬奋斗的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主旋律音乐(红歌)用其典雅的辞章,动人的旋律,传承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歌颂祖国壮阔的山河。一首首优美动听、慷慨激昂的红色音乐作品,曾燃起抗日的烽火,鼓舞了抗战的士气。到今天,这些经典的旋律仍然在为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仍会鼓舞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主旋律音乐的融合,是当下音乐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情感体验,也可以让其更好地理解音乐教学。在中小学阶段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充分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引入到其中。这既符合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热情。本文以中华大地上流传着的主旋律音乐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华大地上流行的“主旋律”元素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介绍了主旋律歌曲在奥尔夫音乐课上应用实践的可行性。最后笔者在此倡议:中小学教师要重视经典红歌的挖掘利用工作,并尽可能的尝试与其他新时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创新,让主旋律音乐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使之能更好地融入现代课堂教学之中,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些动人的音乐文化中不忘历史、勇往直前。

猜你喜欢

红歌奥尔夫打击乐
符号分析视角下的“奥尔夫热”
我们的队史会唱歌
中小学音乐红歌教学的德育价值与实现路径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传播
打击乐“打”出一片新天地
陈少伦 中国打击乐擎旗者
浅谈贵州花灯打击乐人才的现状与培养
打击乐国际“论剑”开坛
永远的红歌
探索艺术综合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