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视角下小学家校合作共育探究
2022-04-27李萌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家校合作共育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越来越突出其重要性。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了学生、学校和家长三方主体间的相互博弈过程,并建立起三方博弈模型,得出促进家校合作共育的一些途径与建议:明确教师职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交流互动,提高家校合作契合度;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
1.引言
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培养效果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个人乃至国家的可持续竞争力。而家校合作作为家长、学校共同育人的新型模式,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家长能够参与学校教育,而学校也可以指导家庭教育,从而达到双向互动的效果。我国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陈中梅基于国内外家校协同教育的现状,在分析理论基础的同时,从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合作模式等方面得到了一些启示。叶强则从教育惩戒出发,认为需要在教育惩戒的全过程中加深父母参与的深度与层次。
概言之,家校合作共育的模式既有助于发挥学校传授知识、增强体魄、引导思想、培养品质的作用,也有利于家长在生活中将其巩固消化,从而形成双方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家庭、学校和学生构成了相互博弈的三方主体,通过拒绝、接受、实施、不实施、沟通、不沟通等方式表达自身的行为与价值追求。所以,从博弈论的视角来探究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实施路径有其必要性。
2.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机理分析
如图1所示,学生在综合考虑学习、娱乐、生活等的得失下,通过对比三者的关系,并衡量损失大小,最终会做出两类选择:一是主动或被迫接受学校、家庭的单方或双方教育;二是拒绝家庭和学校的干预。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在此过程中,学校会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出发,收集整理每名学生的优势与短板,并考虑是否需要家长辅助对学生加以引导,因材施教。由于在此三方的博弈过程中,各自的视角和站位不同,从而造成了家校合作共育的诸多不畅。比如,乡村学校为了弥补城乡教育差距或者完成较好的工作业绩,选择牺牲学生的课外时间或体音美等课程,而家长虽不同意此类做法,但本着起点决定终点的原则,可能会与学校通力合作加强学生升学所需的文化课的学习。此时,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方,通常会被动接收学校和家庭传输来的各类信息与技能。
3.博弈论下小学家校合作共育分析
博弈论是一种假设各方均是理性人,并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论,它的本质在于冲突分析。当学生对生活、学习、娱乐产生抵触、厌恶等情绪时,这些负面信息就会成为冲突因子作用于学校和家庭的方方面面,从而造成各主体间进行博弈。此外,假设学生是理性的,学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以期为家长分忧。假设家长是理性的,不仅愿意为学生争取一切可以争取到的教育资源,而且也希望与学校合作育人。同时,也假设学校是理性的,一方面,愿意为学生和家长服务,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另一方面,不愿看到同其他地区的教育差距逐步扩大,在落实领导下发的各项教学任务的同时,有义务推行家校合作共育的教学理念,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3.1学校与家长的博弈
学校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负责引导和塑造学生正确的学习、劳动、道德、体育锻炼等观念,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优势与长处,联合家长共同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专业素养。而家长主要是在实际生活中给予学生以物质和精神支持,引導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进而巩固思想与知识。但现实却与此并不一致,因为对于农村小学,其师资相对薄弱、语数外等基础文化科目的教学任务已略显吃力,同时,还要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监督考核,当传统的学校教学+家长辅助模式不能满足于现今需求时,学校则对家长抱有更大的期许——合作共育,此时即产生了学校与家长间的博弈。假设学校与家长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一致的获益取向,学校希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同学生沟通交流,并利用奖励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而且在学校寻求合作共育的过程中,学校会积极参与其中。然而,家长出于自身条件、生活状况等的考虑,则可能会出现多种选择:一是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同学校一起,合力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参与,响应);二是除了学校建议家长合作的方面,家长出于自身精力与能力的考虑,会放弃与学校配合(参与,不响应)。
此外,对于学校不参与的情形,家长即使希望作出响应(不参与,响应),但由于对学校状况不够了解,从而造成响应不能的局面,此时应着重整顿师资队伍,加强教学责任意识。而学校和家长的双方沉默表现(不参与,不响应),则会使教学质量持续低迷,此时则需全面改革现有教学体制和教育观念,重塑家校合作模式,见表1。
3.2家长与学生的博弈
家长作为学校与学生的中间人,既要与学校沟通协调各项事宜,积极促成家校合作,也要注意学生近期的思想认知变化和情感态度取向,把握教育尺度,保证学生健康有序发展。假设家长与学生获取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在学校的建议下会积极调整工作、生活、教育等的时间安排,加强家校合作的结合度,学生也会理解家长苦衷,积极接受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教学(响应,接受)。但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享受童年的时期,家长的响应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学生的娱乐时间,基于此,学生会选择拒绝家长的校外教育(响应,拒绝),此时,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比如可在游戏中教授学生知识。而对于家长不响应的情形,通常情况下,学生自然也就仅接受学校或家长的单方教育(不响应,拒绝),见表2。
3.3学校与学生的博弈
假设学校与学生在家校合作共育的效果认知上是一致的,都希望摒弃传统的单方孤立的教学模式。而学校作为家校合作的发起者,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多样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其选择策略有参与和不参与,但由于学校的不参与有违教师的职业道德,因此,通常情况下,学校必须参与家校合作共育。而学生则会根据自身喜好、教师教学接受度、家长束缚程度等选择接受或拒绝家校合作共育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家严校宽”下,学生会更倾向于接受学校的教育,而拒绝家庭教育(参与,接受);反之,在“家宽校严”下,学生会更希望居家学习,抵触以学校为主的家校合作(参与,拒绝),见表3。
4.三方博弈模型
通过双方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可以构建出三方博弈模型,其中,各博弈主体均能在考虑相互作用力与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见下图2。
从图中可知,当学校参与,并且家长响应、学生接受时为此三方博弈的纳什均衡策略。这说明只有当博弈的三方获益取向一致时,小学家校合作共育才能持续稳健运行。
5.小学家校合作共育的建议
5.1明确教师职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现今,教师的职责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书育人为理念,在校内外肩负起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努力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而家校合作理念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标尺,不仅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要求教师能够积极引导家长和学生响应、接受该理念。比如在学习认识物体形状时,启发学生回家后留意周边事物,并对其轮廓进行简要描述。在此过程中,师资队伍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家校合作开展的广度与深度,基于此,学校也应着重从学科结构、教龄长短、学历层次等方面建立较为完备的师资队伍。比如聘任有资历的高级教师。
5.2定期交流互动,提高家校合作契合度
家校合作的重点在于学校、家长和学生能够进行持续有效的沟通。教师定期与家长、学生交流不仅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价值取向,也有利于把握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并随之调整教学方式与理念,努力提高与家长合作育人的契合度,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具体如:一,电话微信访谈。教师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得与失积极与家长沟通,并希望家长能够认识到分数并非区分好坏学生的标准,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二,面谈。出现此类情形的学生多为农村留守儿童或家长事务繁重,无暇顾及学生在校学业状况,此时教师应耐心细致地同家长表达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校合作的利好作用,并在面谈后注意持续保持与家长联系。
5.3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将落至学生身上,而恰当的教育方式既要求学校和家长在合作育人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味施加命令与限制,也要求家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关心孩子动向,积极主动与之沟通交流,并与学校教学活动相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于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学校与家长应在学生感興趣的项目上培养其技能;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与家长应注意多加疏导,对其投入更多的关心与呵护,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李萌,北京化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