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情境下《孔乙己》教学的设定与建构

2022-04-27周晓珊

文学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孔乙己情境教学教学内容

周晓珊

内容摘要:《孔乙己》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自选编入教材以来就是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语文教师教和学生悟的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心理的不断变化,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也应随之而变,特别是针对思想和内容都比较深刻的鲁迅的作品,语文教师更应该深入思考教什么?怎么教?本文以情境教学法的角度,从“侦探任务”、“情景剧本”和“影视资源”三条线路出发,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有更多新的收获。

关键词:《孔乙己》 情境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源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语言学家,现如今已和各个学科形成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状态。传统灌输式的语文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代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语文教师也应该多学习学科理论和借鉴各学科教学方法。利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提高学习参与率,增强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互动,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语文阅读教学非常值得借鉴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相关研究回顾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创作的短篇小说,此小说被作为最新作品于1923年选入秦同培的《中学国语文读本》[1],自此长时间以来都是我国初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厘清文本的来龙去脉,深刻领悟作品内涵,始终与时俱进,才能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学生对于同样的文本给出最合适的教学设计。据研究发现,学界对《孔乙己》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主旨、结构层次和语言特色,这三大研究内容也构成了《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和主要内容。

1.思想主旨

教学《孔乙己》,首先要了解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课文的解读一般分为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吃透文学解读的基础之上,展开自己的教学解读。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流解读一般是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在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上迂腐麻木,生活上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中虚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的描写,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2]。教学参考书上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分析得很全面,进而得出了其主旨是反封建反科举。近几年对《孔乙己》的主旨分析又增添了新的元素,林桂英指出鲁迅的思想是具有历史超前性的[3],我们不能把《孔乙己》主旨范围仅仅囿于反封建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看到《孔乙己》的主旨还有人情的冷漠与自私,我们应该渗透鲁迅的“立人”思想,从而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样的解读无疑为教学孔乙己注入了新思想。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文中看客们的态度是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孔乙己可悲,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看客们亦是可悲,但他们却时常愚弄孔乙己,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他们终究也会得到命运的惩罚。通过对各种《孔乙己》思想主旨的比较,笔者认为“反封建”和“立人思想”应该皆有之,“反封建”让学生们了解那个时代,“立人思想”让学生们立足当下,不做冷漠无情的看客们。

2.结构层次

课文在第四自然段写到孔乙己出场以后,描写了孔乙己的六件小事,分别是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酒客取笑孔乙己未进学、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孔乙己分茴香豆、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和孔乙己用手到酒店喝酒,而这六个场景被一个线索人物小伙计——“我”第一人称来讲述,使这些看似零碎的故事连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显得非常真实和集中,在我们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中,如果一一道来这六个故事会将整个课时拉长,而且分析情节就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所以教师没有必要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进行讲述。课文后思考探究的第二个题目是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为什么作者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呢?这个问题为设计教学环节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这四处笑是六个小故事中的最重要的四段,包含了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将这四处笑的内容详讲,其余地方略讲,既突出了重难点,又条理分析了本文的结构层次。

3.语言特色

鲁迅作品的语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总是吸引许多人研究,有学者认为鲁迅文字的背后透露着理性的光辉,有学者认为鲁迅文字生涩难懂,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笔者认为,不必纠结于某个字词的用法,不同环境下读鲁迅作品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没有读懂或觉得生涩只是因为人生历练还不够,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看起来具有特色的语言文字用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在中学时代能够若有所思,能够在他们的心灵上开启一扇文学和人性之窗。《孔乙己》中许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之处的语言都非常传神和生动,文中一些副词的运用甚至充满了矛盾和抽象的意味。教师应该创新一些教学方式,让学生领悟到鲁迅先生的语言特色和语言文字背后的涵义。

关于《孔乙己》的研究有很多,我们教师不应该将所有内容溶于两节课里面,要根据单元导读,编者意图,时代导向,学生的接受程度来以学定教,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判断以及自己的创新。选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内容。笔者将《孔乙己》设为两个课时,第一节课认清生字词,了解鲁迅,梳理全文,弄清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描写了哪些环境,在第一节课弄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根据以上相关研究回顾设定第二节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语言,分析孔乙己和看客们的形象;2.揭示主题,领悟封建社会的残酷与无情;3.品味《孔乙己》为何是经典篇目,感受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找寻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二.新时代《孔乙己》教学内容的建构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提出,“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看出,目前教学方式的侧重点就在于大概念、结构化和情境化,为了摆脱灌输式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具备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拥有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

情境教学法将知识置于一定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这个情境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潜移默化的效果,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基于情境教学法,孙涛又提出一种“情境链式”[4]的教学策略,即将一个个情境在一堂课中联系起来,成为一条线索,这有利于课堂的完整性,是更为有效的情境教学法。我受此启发,基于《孔乙己》这篇课文与有效情境教学的契合性,从而对该课文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1.巧设侦探剧本杀,使小说教学获得沉浸式体验

“剧本杀”是玩家到实景场馆,体验推理性质的游戏,规则是玩家选择人物,阅读人物对应剧本,搜集线索之后找出游戏里的真凶[5]。据网络统计,很多家长表示,比起“王者荣耀”等虚拟游戏,家长们都愿意出钱让孩子去体验这类游戏,一是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二是能够使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阅读教学完全可以采取剧本杀的形式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小说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而这也十分契合剧本杀的相关环节。《孔乙己》这篇小说读下来其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文中的最后一段是这样描写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和“的确”是一组相反关系的词,“大约”表示孔乙己是死是生不确定,而“的确”表示孔乙己已经死了,那么这句话到底怎样理解呢?孔乙己到底是生还是死呢?为什么作者要表达得这么模棱两可呢?如果孔乙己死了,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死亡的?有这么多相互联系又是值得探究的问题,直接指向了本文的核心内容和主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中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主题的任务,我将巧设剧本杀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真实的感受人物形象。

具体情境设计如下:

剧本题目:到底是谁害死了“孔乙己”

剧本人物:孔乙己、小伙计、掌柜、短衣帮、孩子们

剧本情节:1.酒客们嘲笑孔乙己窃书。2.酒客们嘲笑孔乙己没有考上秀才。3.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引得阵阵嘲笑。4.孔乙己用手进店子,引得掌柜嘲笑。(剧本情节具体内容见书本,同学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展现出所演人物的性格,注意展开想象的同时也要将书上的描写淋漓尽致的表演出来,否则不合格。)

剧本提示:导致“孔乙己”的死因不止一种,请同学们联系文章内容和课外知识进行思考。分组情况,由于中心人物只有孔乙己,只能由一个人来扮演,所以我采取分小组的形式,让多人来扮演孔乙己,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在组内自由分配角色,每个小组在课后准备道具,正式上课时开启你们的表演。

语文教师采用剧本杀的形式将全文线索联系起来,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觉得语文课也可以和生活中的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们自由分配角色提高课堂参与率,平时成绩逊色却性格外向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一定会有出彩的一面。同时,我设计的剧本题目直指教学难点,在上课之前直接展示给学生们,让整节课的氛围笼罩在一种“追疑”情境的氛围之下,使学生有压迫感和新奇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不同角度去探寻孔乙己的死因也能提高学生阅读文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剧本情节的设置详略得当,一节课之内也很好完成,鲁迅生动的语言描写也能使得这样的情境创设收获良好的效果。

2.巧排镜头情景剧,活化孔乙己人物形象

情境链的设计既要内在关联、前后呼应,又要相互独立,互不隶属,不同情节各有侧重,服务于不同的教学任务[4]。分配了剧本杀的任务之后,就要开启情景剧的表演模式了,文中的四处“笑”即四组镜头,第一处是第四自然段——孔乙己出场,也是小说的开端。在这里表演的时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将文中的“排出九文大钱、睁大眼睛、涨红脸”等动词形象地表演出来。之后在正式表演时,指导学生从孔乙己的外形、肖像、服饰、语言、神情、动作等方面进行人物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小说其他人物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以演促学的过程中组内人员可以对别组进行点评,从语言说得是否到位,动作神情是否表现到位等角度分析。最后可以请一组表演得最好的同学上台表演,教师最后点评并以学生表演具体情况引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终做出归纳概括。比如第四段,通过孔乙己和看客们的争辩,从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无能且清高、矛盾可笑的人,看客们非常残酷,丝毫不给孔乙己留情面。这样分析使学生掌握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从多个角度认识孔乙己和看客,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和生动。第二处即第六自然段孔乙己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从先前的“涨红脸”到灰色,颜色的变化暗示了孔乙己在受到酒客们攻击孔乙己考不上秀才时的绝望和无助,孔乙己始终追求科举成名,他这么高大的身材在现实生活中却完全没有生存能力,这就是落后的科举制带来的悲哀,这也是孔乙己死亡原因的其中之一二。文中后面的两段同样可以通过表演和分析品味出语言背后的意味。

角色扮演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用心去感受小说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表演中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情景剧的串联更使得文本分析脱离孤立的状态,使其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老师最后点拨给予启发。课堂中的表演活跃了气氛,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掌握和对孔乙己和看客形象的了解,同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找到了孔乙己的死亡原因,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完成教学任务。

3.巧用经典影视资源,深化文本主题思想

影视资源是语文课程开发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视听综合的动静合一的综合性影视艺术,其直观感受性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这两方面都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6],这都是灌输式课堂无法比拟的,许多经典影视剧都改编自经典小說,所以在课堂上利用影视资源教授小说无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教学经典阅读,语文教师应该在不违背主流文本解读的基础之上增添自己的想法。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多媒体的加入,从而使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加深对鲁迅对那个时代的理解,让学生对文字对文学对历史有所感悟,让学生成为一个终身阅读者,使学生有某种共情的能力。

近两年的影视剧如《觉醒年代》等,制作精良,真实生动的反应了那个时代,那些人物,许多网友表示如果早点上映这些剧,我一定会对语文和历史提起莫大的兴趣。那么作为语文老师要有敏感性,这些积极的评论并不是空穴来风,只要用心去看,会发现这些优秀的剧对青少年学生对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孔乙己中间讲到“看客”这个形象时,向同学们提问鲁迅作品里面还有哪些看客形象?这时,同学们会迅速产生知识迁移,罗列鲁迅的相关作品,初中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共有六篇,而《孔乙己》是初中阶段鲁迅的最后一篇作品,其无论是语言特色还是思想内涵上都比另外几篇难度略高。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到:“《藤野先生》中有看客的形象,鲁迅在国外求学时,电视上播放日本人掠杀中国人的场景,而那些中国人还在那儿手舞足蹈的看,这些人麻木不仁,丝毫没有爱国情怀。”教师对这种回答加以赞扬,同时还可以补充播放觉醒年代中鲁迅的出场画面,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鲁迅先生出场的剧情,还原了小说《药》中人血馒头的名场面。看客的麻木,人血馒头的愚昧,鲁迅先生清瘦坚毅的背影,无不诉说着当时的苦难和悲凉。也正是因为那样的被封建纲常礼教充斥着的社会,鲁迅愤然下笔,写下了我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中的每个字到现在都有振聋发聩的效果。通过观看震人心魄的视频和老师的生动讲解,使学生受到积极价值观的影响和感染,同学们从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类“看客”的形象更加理解,对鲁迅先生为何能写出“吃人”这两个字有了自己的思考,对孔乙己悲剧产生的原因也更加清晰,从而深化了文本的主题思想。

本文从历年学者分析《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语言特色出发,设定了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结合孙涛提出的情境链式的教学策略,建构了剧本杀、情景剧和影视资源三大课堂情境活动,活化了课堂小说教学,期望给各位语文教师带来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绪才.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重的新文学[D].南开大学,2013.

[2]周爱国、田朋.读懂苦人之苦——以《孔乙己》为例谈小说文本的创新解读[J].宜昌市枝江英杰学校,2017.

[3]林桂红、安静.论《孔乙己》教学困境及出路[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4]孙涛.基于情境链创设的阅读教学策略——以《阿长与<山海经>》教学为例[J].江苏丰县教师发展中心,2021.

[5]128元买一段人生!社交新宠“剧本杀”,你玩了吗?新华网.

[6]黄东阳.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理大学,2021.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孔乙己情境教学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