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探究

2022-04-27谭洁婷

求知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微课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产生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充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师可以在小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制作关于平面图形的微课,并通过在微课中设计故事情境环节、合作活动环节、问答环节等来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平面图形;微课;小学数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珠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从具体到抽象——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微课建设”成果(2020C010)。

作者简介:谭洁婷(1980—),女,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数学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小学平面图形是小学数学学科中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将微课引入数学课堂开展平面图形的相关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此,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微课教学模式,科学地将微课与数学平面图形教学进行深度结合,打造精彩的数学课堂。

一、在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应用微课的优势

(一)不受时空限制

为方便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知识,教师可围绕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制作微课。在制作完微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下载微课,并通过观看微课预习与复习平面图形知识点。教师通过微课开展教学工作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二)丰富教学内容

在制作微课时,教师可以搜集并在微课中呈现多样化的教学资料,以此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以平面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前可从课本教材和互联网搜集与平面图形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随后,教师再通过梳理和总结这些教学资料,将其制作成内容丰富、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微课,方便学生开展后续学习。

二、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有效应用微课的要点

在借助微课开展平面图形教学时,为确保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需要注意几个要点。

一是逻辑性。在围绕平面图形知识制作微课时,教师需要理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便在微课中呈现清晰的教学思路。二是合理性。教师需要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从而更好地通过微课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三是趣味性。兴趣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知识的动力,在制作微课时,教师需要设计、采用具有趣味性的平面图形教学方案和教学方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科学性。在制作微课时,教师需要保持严谨负责的态度,注意教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内容。五是有效性。教师需要确保微課视听的同步传达,进而有效地保证教学效果。六是连贯性。教师需要保证所制作的微课视频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连贯性,以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

三、微课在小学平面图形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运用微课开展小学平面图形教学时可采用设计故事情境、设计合作活动、设计问答环节以及优化微课知识结构等具体策略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一)设计故事情境环节

在开展平面图形教学时,教师可从设计故事情境入手,开展高质量的微课教学。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若是能在制作微课时设计有趣的故事情境,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还能够将知识点具象化,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认识。

基于故事情境的微课:案例1“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

1.设计策略。“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是平面图形教学的重点。由于“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中的知识点涉及“转化思想”,即将长方形转化为两段长、两段宽就可以更好地计算长方形周长。因此,教师便可以围绕“转化思想”设计微课,在设计时,教师需要围绕以上内容构建故事情境。

2.设计重点。设计微课时,教师需要充分把握设计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课的教学价值。由于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属于基础知识,教师可以以“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为核心设计故事情境以及微课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力,确保学生较好地理解公式。

3.应用过程。教师基于平面图形知识设计具有故事情境的微课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以“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计算”为例,教师可以在微课中融入“长方形围巾周长”的生活化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假设自己买了一条长为100cm、宽为40cm的围巾,那么围巾的周长是多少?”“假设自己买了一条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围巾,那么围巾的周长是多少?”通过设计该故事情境,使学生在探究该问题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此知识点的学习印象,提高对长方形周长与正方形周长计算知识的掌握能力。

(二)设计合作活动环节

微课教学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地观看微课,从微课中学习关于平面图形的知识。然而,学生在借助微课独自开展学习活动时往往容易遇到难以解决的学习问题而求助无门,不利于提高其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可以在微课中设计学生合作交流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探究、解决平面图形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和合作交流,学生会更加愿意参与到平面图形的教学活动中。

基于合作活动的微课:案例2“圆周长计算”。

1.设计策略。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教师要重视合作活动的设计。在设计“圆周长计算”课程的微课时,教师有必要将合作探究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观看微课后开展合作,以增强学生对圆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

2.设计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圆周长计算公式:周长L=2πr=πd,其中π为圆周率,r为半径,d为直径。在围绕“圆周长计算”的微课推进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以运用圆周长计算公式为重心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原理,掌握圆周长计算公式。

3.应用过程。圆的周长计算是重要的平面图形教学内容。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关于小组合作探究圆形花坛周长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探究环节,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走到操场上,测量花坛的周长。在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让每个小组展示测量结果。在所有小组都能够测量出正确的花坛周长后,教师就可以布置下一个任务,即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谈一谈“圆周长计算公式——周长L=2πr=πd与自身实践计算公式的关系”。教师还可以引导小组学生测量花坛的直径,以便于小组学生更快速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设计问答环节

在围绕微课设计学生互动问答环节时,教师要积极地提问学生,构建互动型的课堂,主动与学生探讨、交流知识。

基于问答环节的微课:案例3“垂直与平行”。

1.设计策略。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垂直与平行”知识点的抽象性相对较强,学生在学习“垂直与平行”相关知识点时难度更大。为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需要研究合理的微课设计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演示知识点“垂直与平行”,让学生认识到“垂直与平行”的特征,确保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内涵。

2.设计重点。垂直是指两条直线相交并成直角。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是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则它们为平行。以上是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在“垂直与平行”微课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依托“垂直与平行”的概念设计教学环节。其中,教师可以在微课中设计相关问题,通过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知识内容的理解。

3.应用过程。首先,教师播放关于“垂直与平行”演示的视频,引導学生总结“垂直与平行”的特点。接着,教师提出教学问题,让学生思考。其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两条线垂直的判定条件是什么?两条平行的线条会相交吗?哪位同学来讲一讲“垂直与平行”的条件、特点?”随后,教师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以完善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为学生布置练习作业,以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应用相关的知识。

(四)设计知识迁移环节

数学知识之间是具有关联性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微课可以更具体、形象地展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基于知识迁移环节的微课:案例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1.设计策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而来的。为确保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演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长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

2.设计重点。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微课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长方形面积公式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微课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应用过程。首先,教师需要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原理,合理地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长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联系。其次,教师需要在微课中制作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长方形面积公式”各自的推导方式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长方形面积公式”二者联系的微课。再次,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到该内容时要活用暂停键,让学生观察微课内容并在练习本上画出等长、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并指导学生探究问题。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有必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引导学生。最后,教师可选择几名学生给出答案,并针对学生答案中的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和讲解。

(五)设计知识巩固环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关于平面图形的微视频。学生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会重新复习课堂上学习过的内容,梳理该知识点,进而深入理解、掌握、巩固平面图形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制作微视频可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另外,学生更容易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关于微视频制作的课后作业,确保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基于知识巩固环节的微课:案例5“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1.设计策略。针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知识巩固环节,并注重引导学生推导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保证学生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提高对公式的应用能力。

2.设计重点。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而来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基于长方形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地指导学生制作微视频。由于长方形面积公式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学习与应用属于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控制指导速度,科学引导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以及正方形面积公式,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3.应用过程。教师可让学生依据课后作业要求,制作关于“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微视频,用微视频演示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此保证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为提高微视频制作水平,学生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请教教师或与其他学生共同合作制作微视频;教师也要主动为学生提供关于制作“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微视频的指导。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时代下,微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借助微课开展小学平面图形教学,确保学生高效学习平面图形知识。

[参考文献]

[1]马娟妮.让课堂“微”起来——《“微课”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研究》阶段性总结[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04):67-68.

[2]杨安邦.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小学中段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03):110-112.

[3]孔彩琴.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04):148.

猜你喜欢

微课小学数学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微课与初中化学教学创新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