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师儿童观向教育行为转化的实践分析
2022-04-27白宗巧
白宗巧
摘要:基于新课改视域下,幼儿园幼师除去关注学生的日常需求和情感变化,还应尝试转变教学思路,逐渐由儿童观转化为教育行为。其中“课程游戏”深受广大幼儿园幼师的认可与青睐,并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幼师开展课程游戏教学,既可以完成幼儿日常指导,还能够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从而为幼小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游戏;幼儿园;实践分析
一、幼儿园开展课程游戏教学的现实意义
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优势开展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阶段性需求,还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鉴于此,幼师需着重关注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切实需求,在游戏开展中适当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旨在实现儿童观向教育行为的转化目标,帮助学生接纳和理解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样新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新式相比,有着显著的特点和优势,既可以激发幼儿潜能、启发幼儿思维,还能够为幼儿适应小学学习奠定基础。幼師在进行课程游戏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探寻课程与游戏融合的契机与路径,旨在激发幼儿参与课程游戏的内需与动力,最终能够在满足幼儿心理需求、身体需求的同时,推进幼儿园园内教育改革进程。
二、幼儿园开展课程游戏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接纳先进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幼师会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开展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但是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课程知识的教学,最终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鉴于此,幼师有必要摒弃固式教学思维,应接纳先进教学理念,尝试在游戏活动中适当融入课程内容,一步步扭转幼儿对课程游戏的认知和理解。在此过程中,幼师需着重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其实需求,进而能够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课程游戏。现阶段,社会各界人士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日渐提高,为此,幼师需转换教学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围绕幼儿开展课程游戏教学,以保障幼儿在快乐成长的同时,能够收获基础知识,为他们后续适应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二)采用多元教学方式
为进一步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进程,幼师有必要摒弃之前的儿童观念,逐渐强化自身的教育行为,因此,幼师有必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落实课程优秀教学,最终能够切实彰显幼儿在游戏、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幼师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幼师可以在创设情境游戏的过程中融入育人故事和基础知识,比如幼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小白兔回家”游戏教学时,幼师可以借助网络渠道搜集与之相关的视频动画和图片文字,使得幼儿能了解这一游戏的基本规则和核心主旨,最终能够引导幼儿扮演小白兔的角色参与到游戏互动中。在此基础上,幼师需进一步引导幼儿发挥自身想象力,自主描绘小白兔回到家的情境,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绘画技能,还能够拓展幼儿想象空间。在幼师指导开展游戏教学时,需着重鼓励幼儿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最终能够使其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最终能够大幅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三)创设良好游戏氛围
为充分展现游戏课程的育人价值,幼师还应积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其中幼师需结合课程目标和游戏特点来创设和谐、有趣的游戏课程,结合各式各样的游戏器材来为他们创设两阿红的游戏氛围,吸引幼儿能够沉浸其中,积极参与游戏探究和课程学习。为营造优质的游戏氛围,幼师需深入调查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将幼儿感兴趣的游戏类型、喜欢的人物形象引进到游戏课程教学中,并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常规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比如幼师在讲解瓜果蔬菜等相关知识时,可以带领幼儿到园内的农田或菜地中种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并对不同品种的蔬菜瓜果进行成长记录,最终能够加深他们对不同瓜果蔬菜的认知。综合来讲,幼师积极开展游戏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把握基础知识,还能够拓展其认知视野。
(四)提高幼师教学实力
在开展幼儿园游戏课程教学时,幼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作用和引领作用,鉴于此,幼儿园有必要强化幼师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他们饿教学水准,以此来保障游戏课程的顺利进行。一般而言,幼儿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培训:第一,帮助幼师扭转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儿童教学观念,尝试在游戏教学中融入课程内容。第二,强化游戏课程实践训练。幼师需进一步强化自身游戏课程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即能够结合幼儿的园内反映和课后反馈来调整游戏课程的教学方案,最终能够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需求,幼儿园幼师需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尝试由儿童习惯培育观念逐渐转变为课程教学理念,积极探寻游戏活动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路径,最终能够切实高幼儿园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施城梅.智慧游戏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构建与实施[J].小学时代,2020(5):2.
[2]洪彩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的整合实践[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