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同伴交往冲突分类化解的策略研究
2022-04-27刘晓蓓
刘晓蓓
小学班主任每天都要处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大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会愈演愈烈,最终可能演变成肢体冲突,甚至引起心理问题,还有可能引起家长之间的矛盾,影响班集体的稳定团结。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成为每个班主任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如果能用分类化解的思路,把常见的矛盾冲突进行识别、归类,再采用对应的策略“分而治之”,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就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好学生间的矛盾,让班主任从疲于处理突发事件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班集体的长远规划和文化建设等重点工作上来。
同伴冲突的评估
小学生同伴交往冲突具有偶发性和外显性,比较容易识别。根据相关研究,常见的同伴交往冲突按表现形式划分,大致可以分为肢体冲突、言语冲突、间接冲突。肢体冲突常见的有拳打脚踢、推搡拉扯、故意冲撞等;言语冲突有口角、谩骂、侮辱、嘲讽等;间接冲突包括造谣、孤立等。
当一起冲突发生后,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冲突的外在特征快速识别和分类,评估冲突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下面的“同伴交往冲突简易评估表”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做出判断。
同伴交往冲突简易评估表
表中,“选项”一栏的“是”越多,表示冲突事件的性质越严重,越需要教师马上干预;反之,“否”越多,表示冲突事件没有那么严重,可以采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调解、班干部调解、小团体调解等方法。下面,笔者用两个案例说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张评估表。
案例一:
体育课上,男生围成一圈玩躲避球游戏,小源也想参加。不料,他刚跑过去,就被小轩赶到一边:“你又要来捣乱?不带你玩!”话音未落,几个男生也停下了游戏,加入推搡小源的队伍中。小源委屈地大叫:“凭什么不让我玩?”但是,他的叫声很快被众人的指责声淹没。
“每次游戏你都来捣乱,烦死了!”
“就是!你学习还很差,谁爱和你玩?”
“你跑步也慢,谁跟你一队谁倒霉!”
小源越听越生气,一下子抓伤了一个男生的脸,转身就跑。被抓伤的孩子捂着脸哭了。其他男生见状,纷纷打抱不平,追上小源,把他压在身下,你一拳,我一掌,打得小源痛哭不已。
这是一起发生在体育课上的学生肢体冲突事件。通过对照评估表,我们可以快速判断冲突的严重程度。冲突双方是小源和一群男生,双方人数悬殊,容易造成身体伤害,事实上,已经有学生被抓伤。冲突中,双方情绪都挺激动,出现了辱骂、嘲讽、责备等言语攻击。從其他同学攻击小源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小源是一个学业不佳、人缘不好的孩子,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其他同学的排斥。这样的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后,更容易动手打人,情绪也会更加低落,后续往往因为此类问题与同学再次发生矛盾。综合以上判断,我们能确定这是一起严重的冲突事件。
案例二:
文文、妙妙、小宁三个女生平时很要好,形影不离。有一天,文文眼泪汪汪地来找班主任告状:“妙妙不跟我玩了!她还跟班里别的女生说,我去小宁家做客时偷走了一支钢笔,说我是小偷,让大家都不跟我玩!”
老师找来妙妙和小宁了解情况,妙妙说:“这些都是小宁告诉我的,她还说,如果我继续跟文文玩,那我就不是她的朋友!”
小宁低下了头。原来,她怀疑文文偷走了她的一支笔,一时生气,才威胁妙妙不许和文文做朋友,并且在班里散布对文文不利的言论。
女生心思细腻敏感、重视感情,同伴间的交往冲突多表现为间接冲突,如,拉帮结派、散布谣言、排斥异己等。上述案例中,三个女生因为一支钢笔而起了嫌隙,引发了争执。冲突没有造成身体伤害、精神受创等严重后果,冲突的原因不是蓄意欺凌,且冲突范围很小,未对班级其他同学产生影响。对照评估表可以快速判断,这起同伴冲突不严重。
当然,学生间的冲突形式多种多样,起因也不尽相同。除了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冲突以外,还有不易觉察的内隐性的人际冲突。本文中的“同伴交往冲突简易评估表”不可能涵盖日常教育实践中遇到的所有同伴冲突,更无法提供一个绝对的判断标准,只是为教师快速判断和评估冲突的严重性提供一个大致的参考依据,具体到每一起冲突事件,还需要教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经验研判。
同伴冲突的分类处理
在对同伴交往冲突大致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按照一定的类别和特定的处理策略,对冲突事件进行分类处理。根据主导冲突调解的主体不同,可以大致把同伴冲突分为“依赖教师调解的事件”“需要教师引导调解的事件”和“同伴自主调解的事件”三类。“依赖教师调解的事件”一般是比较严重的冲突,例如上文提到的案例一,这类事件处理起来比较麻烦,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处理冲突的教师还要有较高的威信;“需要教师引导调解的事件”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反思悔过的、不严重的冲突,例如案例二;“同伴自主调解的事件”是指能够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协商自主解决的冲突。
(一)“依赖教师调解的事件”调解策略
“依赖教师调解的事件”一般的调解策略是:制止冲突→查看学生→了解事实→自我反思→解决问题。
结合案例一具体阐述。教师发现小源和几个同学打起来之后,首先应该马上制止冲突,防止伤害加剧。接着要查看被打学生的伤情,送校医务室由校医诊断、医治,不能自己判断伤情,以防延误救治。
在确保学生身体无恙的情况下,教师要询问冲突双方有关情况,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事件的起因、主要参与者、矛盾的挑起者以及冲突双方平时的关系。如果双方对冲突事实有分歧,要请目睹事件经过的其他同学作证,或调取校园安全监控录像,弄清事实。了解事实,既指了解眼睛看到的外显事实,还要让冲突双方了解对方当时的“心理事实”,也就是当时对方心里的真实想法,澄清认知偏差。案例一中,小源只是想参与游戏,但由于他已经给同学留下了“爱捣乱”的印象,所以,根据同学们的认知,小源是想以参与游戏为名故意捣乱,继而引发了他们对小源的攻击。如果教师能让小源和同学们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他们的矛盾自然也会化解。
冲突事实认定无误后,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有逻辑、有启发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例如:
2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你觉得小源是想找你们玩还是想捣乱?
2想一想,你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吗?
2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
2你觉得自己今后要在哪方面努力改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沿着这些问题去调整情绪和思考问题,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比教师单方面的批评和说教更有用,教育的效果也更持久。
最后一个步骤——解决问题,既包括处理冲突事件本身,如让双方互相道歉、握手言和、消除影响等,也包括处理这次事件折射出来的更隐蔽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如上述案例中,同学们明显对小源有偏见,只看到了他的缺点,那么,如何让同学多欣赏类似小源这样的伙伴就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可以开展“夸夸我们班的同学”主题班会,给同学找优点,或是“我是你的守护天使”活动,请每名同学默默关注班里的某个同学,做他(她)的守护天使,发现对方的优点。
(二)“需要教师引导调解的事件”调解策略
与“依赖教师调解的事件”所采用的策略不同,这一类事件中,教师不再从头到尾参与,决定事件处理的走向和流程,而是采用半放手的方式,给予学生处理冲突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化解冲突。具体策略是:了解事实→给予方法→自主处理→汇报反思。
教给学生化解冲突的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核心方法是“耐心听,诚实说”的非暴力溝通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基于平等、尊重、理解而建立的新型沟通方式,有4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它不但可以转变我们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还可以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通俗来说,就是要教会学生耐心听别人讲话,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或插话,轮到自己说的时候,要勇敢诚实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可以用3个“我”字开头的句子来表达:“我看(听)到……”“我感到……”“我想请你……”,分别对应“事实”“感受”和“期待”。案例二中,教师把这个方法教给3个女生后离场,留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她们用这个方法倾听和表达。结果,时间还没到,3个好朋友已经冰释前嫌了。当然,非暴力沟通法对于学生的自控和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不太适合年龄小的学生,用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上效果比较好。
(三)“同伴自主调解的事件”调解策略
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校教育者不能轮流单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教育者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教育任务。他极力主张教育者及早创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学生集体也成为教育全体学生的力量。
由于年龄相仿,学生常常更容易接受同伴的建议。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个特点,让学生成为“和事佬”。例如,两个好朋友闹矛盾,教师可以请他们共同的好友帮忙调解,或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缓解矛盾,如,互相说句“对不起”,或是下课一起踢球,或是互赠一个小礼物,或是周末邀请对方到家里吃饭。孩子们想出来的办法,虽然在大人看来有些幼稚,却特别契合孩子们天真无邪、不爱记仇的特性。
具体策略是:了解事实→同伴调解→教师随访。
为了保证调解效果,教师在同伴自主调解后,要及时听取学生汇报调解的结果,观察学生后续的行为表现,进行随访。如果同伴调解效果不理想,教师要改变策略,亲自出面调解。
总之,无论哪一种处理方式,都要遵循“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原则,引导学生反思自身不足,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化解冲突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把冲突的处理过程变成立德树人的过程。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