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强自己

2022-04-27肖赣贞

检察风云 2022年7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被试者哈利

肖赣贞

让自己更强大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的科学家最新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往往会在有目标的情况下成长,生活存在的意义能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研究数据来自对加州圣迭戈地区1042名21岁至100岁的居民为期三年的调查。参与者被分成两组,一组是平均年龄为42岁的“年轻人”,另一组是平均年龄为80岁的老年人。问卷中用来描述寻找生活意义状态的话语是“我在寻求生活的目标或任务”,描述找到生活意义状态的话语是“我找到了心满意足的生活”。科学家发现,不同年龄群体对生活满意的比例差别很大。

被调查对象大都觉得生活在60岁左右最有意义,人们在这个年龄段对意义的探索往往处于最低水平,而意义的存在则处于最高水平。但在那之前和之后,人们倾向于积极地追求生活的意义,这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改善有关。60岁以后,退休使人们失去原有的工作身份,随后一切又发生改变,亲朋好友逐一离开,已建立的意义源开始消失。健康问题在这一转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需要试着寻找开始重新探索生活的新意义。

该项研究负责人、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教授迪利普·杰斯特指出,20岁至30岁的人对前程、终身伴侣以及自己是怎样的人都不确定,倾向于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经历了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并积极寻求友谊、职业或人际关系。人们在40岁到50岁时往往已经确立了职业和人际关系,因此对意义的积极追求减少了,对目标的感知度增加了。研究表明,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身心健康指标最佳的都是那些在现阶段回答了生活意义是什么的人。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翰·B . 古迪纳夫。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一个音乐厅举办的2019年度诺贝尔颁奖典礼现场,这位年近百岁的科学家坐着轮椅上台领取诺贝尔化学奖,出现令人为之动容的一幕。他发明了锂离子可充电电池和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并研究出古迪纳夫-金森法则,用于确定超交换材料磁性符号,被誉为“锂电池之父”。

古迪纳夫1922年生于德国耶拿,是美国固体物理学家,二次电池产业的重要学者。他57岁时建造了锂离子电池的神经系统,钴酸锂正极材料是他的智慧结晶,解决了锂电池自燃甚至爆炸的问题。1986年,75岁的古迪纳夫又研制出了新材料磷酸铁锂,为实现锂电池的商业化打破了技术障碍。古迪纳夫超越了2018年96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瑟·阿什金,刷新了诺贝尔奖得主的最高龄纪录。他从2009年起成为诺贝尔奖预测的热门人选,即使年过九旬仍然奋斗在科研一线。老人追求生活的意义,凭着不怕困难、不辞辛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最终在10年后实至名归。古迪纳夫有句名言:“我们有些人就像乌龟,走得慢,一路挣扎,到了而立之年还找不到出路。但乌龟知道,它必须走下去。”巧合的是,他的英文本名为John Goodenough,直译就是“约翰  足够好”。有人开玩笑说,既然古迪纳夫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不如干脆将他的名字翻译为“棒约翰”吧。

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是女子网坛的常青树,有“铁金刚”之称。然而在输给几个年轻的对手后,她承认:“我在比赛时不敢尽全力,唯恐发现自己虽尽全力仍被击败。因为一旦如此,就证明我完了。”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由于害怕失败,人们有时竟然会自我设置障碍。例如,减少对重要个人赛事的准备,给对手提供一些有利的条件。再如,任务开始时就不好好干,不至于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在那些关系到自我形象的困难任务中不尽全力。

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充分的信心,甚至以为自己必将失败无疑。”自我妨碍的人其实很渴望获得成功,但因害怕失败而要先拒绝自己。究其原因,一是自我妨碍虽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却能暂时维护人的自我价值感。因为失败会被解释为能力低,能力低又与低自我价值等价。为此人们主要会选择两种方式:要么避免失败,但这显然不可能;要么避免失败带来的消极反应,自我妨碍就是这样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二是通过自我妨碍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虽然会使成功概率降低,但不等于100%的失败。一旦获得成功的结果,自我设限者就有了吹嘘的资本,因为在困难条件下仍然获得了成功。三是太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只想在别人面前藏拙,展现能力优势。由于害怕自己的表现达不到他人的预期,因此通过自我妨碍减少别人对自己的失望。

自我妨碍让失败者输得心安理得,但这种舒适感是有副作用的,会影响自我设限者的“心理高度”。科学家做过一个“跳蚤实验”,跳蚤的弹跳高度超过自己身长的100倍,把它们关进玻璃罩,并逐渐降低其高度,使高度接近桌面。最后打开玻璃罩,这些跳蚤竟然不再弹跳,变成了“爬蚤”。自我妨碍就是限制我们“心理高度”的隐形玻璃罩,而“心理高度”低了,行为表现就会不一样。虽然有些人认为,自我设限是一种策略性的行为计划,但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欺骗策略。长此下去只会更严重地损害自我价值感,产生更大的自我设限需要,形成恶性循环,进入连续失败的境地。而且很多人不愿意与自我妨碍者合作,毕竟一个主动给自己制造障碍的人,很难令人放心。

每年有很多美國人设置新年的目标,其中最常见的是减肥和戒烟。但很少有人能够根据设定的目标减肥。美国有1/5的成年人吸烟,其中7/10的成年人希望彻底戒烟。然而其中能够成功戒烟的人只有15/100,另外的85/100的人每年都尝试戒烟但最终失败了。奥巴马凭着超高的智力和决断力,从来自一个多种族破碎的家庭到当上美国的总统。然而在戒烟这件事情上,他差不多经历了7年戒烟、失败、再戒烟、再失败的过程。

试图通过戒烟、戒酒或者节食来改变自己的人会发现,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自我控制,不能让自己屈服于即时的享乐。这真的很难,因为我们控制自己的能力有限,心理学家弗赫斯与希瑟顿的实验证实了这点。他们让第一组被试者吃雪糕,让第二组被试者首先抵抗眼前一盘糖果的诱惑,然后再吃雪糕。结果发现,第二组被试者会比第一组被试者吃更多的雪糕。由于需要消耗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节食目标不容易,甚至会适得其反,吃得更多。弗赫斯與希瑟顿认为,自我控制的能力属于一种资源。如果在完成某种任务中进行了自我控制从而消耗了资源,那么在接下来的任务中由于资源有限会更难以控制自己。

有趣的是,这项研究还可以解释,一个态度原本坚定的人为什么面对他人的反复唠叨也会改变态度。因为抗拒被他人说服要耗费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他人的反复唠叨最终会使得一个人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被大量消耗。实际上并不用反复唠叨,只要等对方完成了一项需要消耗自我控制能力的任务后再去说服,就更有可能成功。

心理学家指出,训练自我控制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延迟满足。斯坦福大学在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让孩子独自在房间里面对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忍不住时可以吃掉它。15分钟内没有吃掉棉花糖的小孩,会得到两块棉花糖作为奖励。这个实验中,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吃棉花糖。斯坦福大学后来跟踪研究他们的成长,发现没吃棉花糖的孩子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甚至成绩都比吃棉花糖的孩子高20分。而吃掉棉花糖的小孩孤僻、易固执、易受挫,有优柔寡断的倾向、成绩差,甚至有不少孩子被毒品、酗酒、肥胖等问题困扰。一块棉花糖不太可能影响人的一生,真正起作用的是延迟满足的能力。

另外,减少短期诱惑也能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美国船王哈利在把事业传给儿子小哈利时,带他去了一趟赌场,给他2000美元,交代他要留下500美元。小哈利答应了,但是他很快赌红了眼,在反败为胜欲望的强烈诱惑下把钱输得精光。小哈利打工赚了700美元,再上赌桌,决定留一半,但又输光了所有。老哈利对非常沮丧的儿子说:“你以为进赌场是为了赢谁吗?是要赢你自己,能控制住自己才是真正的赢家。”终于有一次,小哈利在输到一半时坚定地站起来,带着赢家的心情离开赌桌。他终于做到不被输也不被赢诱惑,始终在输赢10%之内就坚决离场。老哈利认为儿子成为在赢时退场的真正赢家,最后放心地把公司交给了他。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被试者哈利
好脏的哈利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像哈利那样隐身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