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时期欧美国家来华举办的油画展览探析
2022-04-27胡清清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欧美国家来华举办的油画展览渠道畅通、数量众多。这些油画展览为过去谨守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藩篱的美术家们带来了视觉的冲击与洗礼,也为之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多元范本。
关键词:改革开放;油画展览;欧美国家;写实主义;现代主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欧美来华油画展览的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2019)”(2020SJA1026)研究成果。
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引进的外国油画展览主要局限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而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对开放的文化氛围内,陆续引进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其他风格的油画作品,给中国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让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环境的中国美术家们终于可以看到西方油画的真实面貌,逐渐突破关于油画语言的知识盲点,引发学习油画多元风格的蓬勃热情。
一、欧美古典油画的视觉洗礼
中法两国的油画交流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法国籍传教士王致诚、贺清泰等人带入清宫西方油画技艺。在20年代初期,怀揣着振兴中国美术梦想的年轻画家们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吴冠中等人也远赴法国学习油画艺术并随后将所学推广到国内各大艺术院校,深刻影响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法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频繁进行,对西方艺术如饥似渴的中国美术界对各种来华的法国油画展览非常欢迎,其中几个规模宏大的展览有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法国250年(1620-1870)绘画展览、法国现代艺术展等,为中国油画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与西方国家所进行的美术交流展览,应该是从1978年3月1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开始。这场中法建交后法国来华的第一次油画展览高扬中法友谊,展出了来自法国47个博物馆所藏的60多位画家的86件精品。这些作品中,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主要有米勒的《牧羊女》、库尔贝的《雪景》、罗萨·博纳尔的《罗维尔内的田间劳动》、莱尔米特的《田间的报酬》、莱勒的《布列塔尼的婚礼》等。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主要有高更的《蓬塔旺的洗衣妇女》、莫奈的《克勒斯河沿岸》、德兰的《驳船》等。这些丰富的油画作品展示了法国19世纪农村生活的全景,其参展作品整体所呈现的清新质朴的社会面貌恰好契合了当时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大众审美,引发观众思想的广泛共鸣。
该展使得绝大部分中国画家首次看到了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风格的油画以及印象主义油画,拉开了中国美术界油画多元化风格探索的序幕。当时,全国的美术工作者都非常珍惜这次现场观摩学习的机会,包括远在吉林、云南、四川的美术工作者都赶去看展,观者如潮,盛况空前。我国的画家们惊叹于法国油画高超的写实技法,终于可以直面观摩油画原作对欧洲的“写实主义”绘画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性地、垄断性地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念。“就在之前不久,人们的眼睛还充斥着符合‘高大全’、‘红光亮’的中国化了的苏联写实主义,现在,他们看到了朴实的农民、温馨的空气与田园风光,法国的写实主义对中国画家的视觉经验给予了强烈的调试。”[1]曾经在展览现场,勒帕热的油画《垛草》前一位来自美术院校的教师临摹该画时发出感叹:“让我去临摹这张画,天哪!这是一双真的手呵!真实地放在我的面前,叫我怎么去临啊?我似乎可以看到她皮肤下面隐隐的血管在跳动!后来经过翻阅大量资料才知道此画的绘制过程和现代的直接画法完全不同。”[2]现场观展的画家不仅将这次法国油画展视为一场难得的艺术盛宴,也将由此带来的视觉冲击默默转化为油画技法学习的宝贵机会。
众所周知,法国卢浮宫和凡尔赛宫有着丰富的古典油画收藏。1982年9月,从以上两座宫殿甄选的从普桑到库尔贝61位画家的78幅油画远赴我国北京和上海展出,名为“法国250年(1620-1870)绘画展览”。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有普桑的《阿卡迪亚牧人》、米勒的《牧羊女》、库尔贝的《鳟鱼》、大卫的《马拉之死》、安格尔的《大天使拉斐尔》、华托的《秋》、布歇的《蓬帕杜侯爵夫人》、弗拉戈纳尔的《想象画像》、德拉克洛瓦的《狮子》、热里科的《受伤的骑兵》、卢梭的《林中》、拉图尔的《油灯前的抹大拉》、夏尔丹《饭前祈祷》、格瑞兹的《打破的水罐》等世界名画。这些作品集中展示了法国17至19世纪诸多艺术风格如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的艺术成就。该展成为西方首次在华举办的规模最为宏大的西方油画展览。在展览举办期间“法国将派有关美术史专家来华作学术报告,与中国同道进行交流。”[3]卢浮宫和凡尔赛宫博物馆都委派专家来华讲座。关于这次展览,1982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以及《解放日报》均进行推介,美术界的权威杂志《美术》及《世界美术》进行了作品介绍,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印刷大量画册以飨观众。
改革开放初期来华的欧洲油画展览中,相对于法国艺术纷繁多样的油画风格的展现,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诞生地主要为观众开启了古典油画的寻根之旅。1983年5月13日至6月12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文明展览” 展览在北京展览馆展出,随后转移到沈阳、上海和广州继续展览。展览会分为原作、复制品、大幅彩色照片、幻灯片和模型五部分组成,共计80余件,共同揭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展览因配以声像解说而受到青年观众的热烈欢迎。”[4]部分复制品与原作在色彩和笔触等质感方面是高度仿真还原的,展出的油画名作主要有波提切利的《春》与《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与《风暴》、提香的《花神》与《天上的爱和人间的爱》等。
在1978至2000年间,虽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油画已经不再占据我国油画创作的主导地位,但是来华举办的苏联和俄罗斯的油画展览从未停歇。这个时期,对于广大中国画家来说,俄罗斯经典油画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再是主題性绘画的创作手法,而是俄罗斯传统表现中本体创作元素的精致与独到,包括绘画颜色的调和、光线的表现等细节处理手法。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应该归属于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逐渐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部分画家已经能够用相对理性、冷静的头脑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我认知和审美判断。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个大型的苏俄美术展在中国举办,如“苏联现代绘画展览”“列宾及其同时代人画展”“俄罗斯美术百年巡礼展”“列维坦和同时代的风景画家展”等,苏俄艺术已经在中国观众的心中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世界艺术的中心逐渐从法国巴黎转移至了美国纽约。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来华举办的规模较大的油画展主要有:1980年9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波士顿博物馆美国名画原作展览”,1982年3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韩默藏画五百年名作原件展览”,以及1984年先后在北京、沈阳、上海和广州举办的“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藏画展”等。这些展览的举办不仅对于中美恢复友好外交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艺术家了解世界艺术的全貌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审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开放的国际语境使得艺术创作的风格变得更加多元,不同国家之间的艺术交流也变得更加密切。伴随着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而来的各种欧美油画展览给中国画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本。亟需挣脱传统束缚以及意识形态限制的艺术家们如饥似渴地对西方各种绘画风格进行移植与变异,并根据自身的审美价值判断不断进行油画风格实验。我国的油画创作领域也掀起了现代主义创作热潮。
1983年5月“毕加索绘画原作展”来到我国北京和上海办展,这是第一次在我国举行的毕加索画展。这次展出的作品收藏于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展出了毕加索(1881-1973)创作于1904-1970年间、跨越70余年的油画作品15件,版画13件,其中有《格尔尼卡》《朝鲜的虐杀》《扮成丑角的保罗》《坐安乐椅的年轻妇人》《清淡的一餐》等精品。此展是中国观众第一次亲眼目睹这位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大师的原作,对于了解和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演变和发展是一次宝贵的机会。
1983年10月,“挪威蒙克绘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都和昆明举办。此展是为纪念世界著名的现代艺术家蒙克诞辰120周年而举办的。挪威画家蒙克(1863-1944)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该展展出了蒙克1893至1938年间创作的油画和版画116幅,其中油画只有12件,大部分是石版画和木刻。在所有展品中,《青春期》《少女和死神》《呐喊》是画家最杰出的代表作。
1985年8月,法国近代艺术展(1870-1920)在北京举办。与之前的展览相比,这次展出的57幅油畫多为近现代风格,创作主体中印象派画家,例如莫奈、马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以及后印象主义巨匠塞尚、梵高、高更等人,呈现出光与色的交响盛宴。并且,该展览还展示了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穿着百衲衣的丑角》《静物》,以及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穿红裤子的女人》,给中国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画家吴冠中在观展后发出感叹:“1870年至1920年这半个世纪,是印象派到野兽派及立体派等等的法国艺术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改变了造型艺术的基本观念,影响推及全世界。厌恶被动地描摹客观物象,艺术家们开始大胆探索形式的语言以表达各自感情的深度。”[5]
1995年3月30日,“东方精神——米罗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旨在彰显东方艺术与美学思想在米罗作品中的重要影响,展品为米罗(1893-1983)于1966年出访日本后至1980年间的晚年创作,共计140余件作品,以大型油画为主,其中30余件为首次在国外公开展出。展览中米罗的代表作主要有《向鸟投石子的人》《哈里昆的狂欢》《加泰隆风景》等。米罗晚年受到中国书法和禅宗的影响,推动了他的艺术革新。
2000年6月9日至27日,“萨尔瓦多·达利绘画原作展”在北京举办,展出西班牙绘画达利(1904-1989)于1920年至1983年创作的油画20件,以及为小说《堂吉诃德》创作的插画38幅。本次展览中的作品《父亲像》《长着拉斐尔式脖子的自画像》《卡达克斯风光》《表达爱慕之心的两块面包》《升天圣女切奇利亚》《天鹅毛原子内平衡》以及《尼禄鼻子的非物质化》等。这次展览是对达利这位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60多年创作生涯的完整展现。达利的超级现实主义的奇思狂想也激发了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想象力。
以上关于西方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蒙克、米罗、达利等人的艺术大展代表了1978年至2000年间我国引进的一系列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油画展览。这些展览不仅见证了西方艺术思潮涌入我国绘画创作领域的进程,也见证了我国美术界对于西方艺术风格接受态度的转变。这种兼容并蓄的学习态度,推动了“星星美展”和“八五美术新潮”艺术运动的开展,使得中国油画的创作风貌逐渐与国际接轨。通过对涌入中国的西方艺术风格的有机选择,中国的当代艺术逐渐建构起自己的审美体系,继而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进行艺术交流。
三、欧美国家来华油画展览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各个国家按照与中国建立友好文化的协定,纷纷向中国输入代表他们国家形象与文化高度的经典油画作品。1978年3月“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首开国外大型画展在国内展出的新风。受到这一系列欧洲现实主义油画风格的影响,以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为代表的乡土写实主义作品,奠定了中国乡土写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重要地位。另外,19世纪以来一些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原作,如米勒、库尔贝、罗丹、马奈、莫奈、塞尚、雷诺阿、毕加索、达利等艺术家的作品,让从未见过西方绘画真迹的美术家们欣喜若望,他们如饥似渴地从中借鉴、学习西方艺术创作手法和观念,对中国美术界走向全方位的开放产生了重要影响。象征着新时期中国美术界崛起的是一些地域性画派的成立以及自发性艺术群体的出现,这代表了国内画家的创作思想不再单独依附于官方的定位,而是能够凭借独立的艺术思考进行创作。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美术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西方大量的哲学、文学、美术学等文献和著作被译介到中国,加上官方引进大量西方艺术展览的来华展出,全方位地唤醒和改变了中国艺术家们传统的艺术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受到西方艺术思想启迪的中国艺术家们开始在艺术观念方面大胆创新,虽然艺术语言上还比较稚嫩,但已充分说明艺术家们艺术思维的开放,中国艺术由此真正进入一个多元发展的新时代。在油画创作领域更加关注现实,以饱满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油画创作的整体风尚体现了艺术家把目光从文革时期仰视般的政治歌颂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怀。从伤痕美术开始,中国美术的发展开始脱离“红光亮”“三突出”艺术思维模式,不再满足于做政治和政策的注解。油画表现主题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的描绘。艺术家开始从自身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经历中寻找创作的素材,思想意识上充满人道主义的倾向。
1978至2000年间,众多来华举办的油画展览纷纷涌现,成为“85美术新潮”最为壮观的景观之一,以各种新艺术潮流不断地冲击着我国的油画创作传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中国的油画家们深刻感受到中国油画与西方油画之间的差距。伴随着西方艺术展览而涌入的现代美术思潮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引入中国,加速了中国美术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时期,德国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等风格的展览都直接影响着中国的现代艺术家们。对于中国油画家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近三十年间举办的一系列欧美来华油画展览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风格多样的油画学习范本,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进行选择、学习与创变。这些西方来华举办的油画展览为中国的艺术家们打开了眼界,拓宽了创作思路。深受西方油画原作启示的画家们对西方油画发展的整个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并进行油画艺术语言的积极尝试,使得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油画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展望.今日中国艺术家展望[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5.
[2]吕澎.如何学习研究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23.
[3]梁宇.法国250年绘画展览在京举行[J].世界美术,1982(3):35.
[4]高名潞.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700.
[5]吴冠中.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107.
作者简介:胡清清,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