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探究

2022-04-27李平

关键词:民俗文化传统教材

李平

摘 要:传统文化是经过岁月的沉淀积累下来的,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也是民族的灵魂。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含各种各样的形式和内容。当前越来越多的初中语文教师意识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渗透起步比较晚,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很多地方出现问题,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创新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4.007

传统文化的渗透一直都是培育人才的最佳手段之一,但是近些年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初中学生甚至是初中教师容易忽略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抓住合理的教学时机渗透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促进初中学生积累语言词汇

在初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语言,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也就是能够掌握汉语的构词特点。汉语是我国的基本语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语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诞生而诞生,一直在不断演变。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了解汉语的演变,有助于学生了解汉语的构词特点,促进学生语言词汇的积累。许多经典文学都是用汉语进行创作的,其中的很多成语或者是俗语一直到现代都在沿用。比如“杯水车薪”这一成语,在当前应用也比较广泛,它就是出自优秀的传统文学《孟子》,而且这一成语在古代的含义与现代含义基本一样,在学生学习很多优秀传统文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词汇,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

2.有助于提升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初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学生接触到的阅读大多数属于片段性的阅读或者是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虽然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学生的知识沉淀不足。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词汇量,还能够帮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省,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3.有助于初中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打心底就排斥语文作文写作。学生对作文学习的兴趣低下,也不能够正確理解作文的题意,导致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很多初中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文意,缺少语文知识的积累。优秀传统文化表达的意境都比较优美,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

4.促进初中学生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还能够促进初中学生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新《课标》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对初中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影响,这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比较多经典文学的重要原因。初中语文中选择的国学经典文章类型比较多,有作者表达自身对人生理想的不断追求,也有作者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高雅表现,还有一些是对大好山河的赞美,这些经典文学都能够体现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在无形中影响读者,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素养。

5.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过岁月的不断沉淀,积累了许多经典文化,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和学习经典文学,学生就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古代先贤直接对话,享受先贤留下的知识精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在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当代青少年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

1.流传千古的百家之言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比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其中就包括百家之言。百家之言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留下的文化历史和底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他们各自创立了自己的学说,这些学说对当代初中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孔子的学说比较多,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也是初中学生在为人处世中需要坚持的美德。

2.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中,流传下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各具特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能够较好地体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民俗文化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初中阶段正好是学生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民俗文化对初中学生“三观”的形成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借助于民俗文化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民俗风情等也能够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教师需要将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学中,丰富初中学生的精神世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收集了很多的民俗文化,有涉及天气的,“朝霞不出口,晚霞行千里”;也有涉及世间万物道理的神话故事,例如女娲造人。

3.内涵丰富的语言知识

一般我们说的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指的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古代汉语也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种,但是当代人完全不可能听见古人的口头语言,因此,古代汉语一般就是指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也没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线,只是很多历史学家习惯将五四文化运动当成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分界线。受我国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文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考试而开展,这就使得很多学生觉得古文比较深奥,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不愿学习,但是古文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这就要求初中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的语言词汇,为古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4.独具个性的人物文化

人物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每个时代都会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出现,这些人物在各自的领域创造出传奇的事迹。从炎帝黄帝时期开始,中华文明出现了曙光,再到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有代表性的人物,这些人物的事迹和经历对当代初中学生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学习各个时代代表人物的事迹,当学生接触这些代表人物的文学作品或者是诗词的时候,能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更加全面地了解文章的内涵。

5.优美宜人的景物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含了很多景物文化,古代的文人墨客通过自身独到的见解描述了具有传统特色的民族建筑,也包括很多古时候才能看见的风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期都具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各地各个时期的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而这些各具特色的建筑,作为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包括很多美景都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体现,古代美景很多在现代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被古人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比如,钱塘江大潮在现在也能够看到,但是钱塘江在古代时是军队演练的地方,现代人看不见军队演练时雄伟的气势。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描写古代建筑的经典文学,还包括一些古代文人经典的描述美景的文章,例如,李太白的《峨眉山月歌》,虽然现代人也能够观看到峨眉山的月下景色,但是通过作者的描述我们更能够体会到峨眉山的美色;再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幽州台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很难欣赏到其雄伟,通过诗人的介绍,让人们对幽州台可以产生更多了解。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

1.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情感内容渗透

传统文化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也具备较大的教育意义。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很多情感教育内容。

首先就是表达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是初中教育阶段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完成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的内容,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比较有名的有诸葛亮的《出师表》,还有选取自《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中也包含了很多描写作者怀才不遇,人生经历坎坷的内容,初中学生可以不断学习和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更好地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从而更好地培养自身为人处世的态度。

其次就是互祝美好的知己情感教育。朋友分离的时候所表达的情感被称为知己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类型的文章数不胜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是分离的时候总是不舍,这一不舍之情就会体现在互祝美好的表达上。尤其是古时候交通不便利,古人往往会出现职务调动的情况,通过吟诗作赋的形式来表达自身的不舍情感是古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这一类型的诗词,有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也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最后还有真情流露的思亲之情。思亲之情不仅仅体现在对家人的思念上,也包含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是因为古代的交通非常不便利,一出远门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再加上古代信息传递非常慢,作者得到的消息有可能是几个月前甚至是几年前的消息,这才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这种思亲之情对于许多远游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情感,于是在这些情感的基础之上,就创造出了许多关于思亲之情的名篇流传下来,初中学生在阅读这些著作的时候能够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思亲之情。

2.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详细解读经典著作的文本思想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经典著作,包含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这些诗词中含有非常丰富的汉字文化底蕴,比如“推敲”一词的来源,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古诗词的讲解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教师需要详细解读诗词中的文本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底蕴。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详细解读诗词中的细节,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韵味。

3.借助于教材內容,解读人物品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借助于语文教材内容,为学生解读经典著作中的人物品格,在解读人物品格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文言文课文,这些文言文就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就需要合理借助于这些文言文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4.借助于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课外训练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要想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最大化,仅仅靠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就需要合理借助于中国优秀传统节日,通过实践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节日中,文化氛围比较浓厚,学生处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无形中就会受到熏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在借助传统节日教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中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华很多传统文化中都有体现,教师就可以借助于中秋佳节赏月的习俗来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中秋佳节题材或者是有关赏月题材的诗词文章,让学生深入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对初中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有诸子百家之言,有民俗文化,有丰富的汉语底蕴,也有人物文化和美景文化,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在教育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初中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艳芳《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巧妙渗透方式解读》,《名师在线》2021年第36期。

[2] 顾平业《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巧妙渗透方式解读》,《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0年第6期。

[3] 石志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分析》,《东西南北:教育》2020年第1期。

[4] 孟祥鸿《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4期。

[5] 王志刚《润物细无声,文化也传情——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的一点认识》,《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传统教材
教材精读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少年力斗传统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