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2022-04-27程继飞

关键词:加减法三角形传统

程继飞

摘 要:德育是新时代教育重点关注的领域,许多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文化自豪感的包围下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途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4.0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很多优质的内容,如果教育工作者愿意深入探究并发掘其中的精髓,会发现有很多传统文化都很适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教学。数学教学看似是理科性质的内容,而传统文化看似更偏故事性,但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将两者巧妙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完善数学课堂上的教育教学工作,下文将围绕此话题展开探索。

一、利用多媒体,讲好传统文化故事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学条件更加便利,教学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对于教师群体来说,引入传统文化知识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教学任务,相当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是理科出身,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前准备好课堂上将要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而多媒体设备和信息化工具在数学课堂上的广泛使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也给学生们带来了新颖的学习体验,教师要用好多媒体设备,进一步优化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教学“可能性”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发现该单元的内容颇具深度。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解一个传统文化故事。作为课前的趣味化引导,让学生更加完整地理解课堂知识。比如《九章算术》这部古代典籍中就有许多问题和与本章节的内容相联系,“今有勾八步,股一十五步,问勾中容圆,径几何?”。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不过由于是文言文的版本,小学生理解起来肯定存在难度,教师可以借助着多媒体,简化整个问题的讲解难度。先给学生讲解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在多媒体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明确这个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8和15厘米,在直角三角形内部画一个内切圆,原本的题目问的是这个内切圆的直径是多少?不过,小学阶段学生还没有能力处理如此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个问题简化一下,用多媒体设备上的涂色工具,将整个图形拆分为红色和蓝色两块。圆形涂上红色,三角形就涂上蓝色,让学生计算一下,如果在这个直角三角形里面随机投一粒色子,这个色子的落地范围有几种可能性?

如果是数学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当教师提完这个问题以后,基本就可以把问题的答案给说出来。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一共就有两个颜色的图形部分,色子要么停留在红色部分,要么停留在蓝色部分,特殊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停在红蓝交界处。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数学故事时,教师会发现,这样的讲解过程更加直观、简便,有助于快速吸引学生的目光。另外,小学中有很多数学故事已经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教师可以将这些作品整理出来,拿到数学课堂上进行教学,上课之前先给学生播放一小段《九章算术》中的故事视频,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大体了解,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不同数学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

二、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传统文化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教师并没有很完善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师群体来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有限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的传统文化知识却是多元的。这就造成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一对矛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创建趣味化数学课堂,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探究。

例如,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前期也可以尝试给学生讲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不过教师找到的材料大多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创新课堂上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将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数学课堂上来,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100以内加减法在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应用。相比教师绞尽脑汁地寻找传统文化素材,不如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的部分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有利于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效果。

布置这种合作探究性质的数学作业时,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小学生整理信息和理解分析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通常,学生搜集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不一定符合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只要学生敢于尝试,愿意探究就已经迈出了认真学习,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必须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搜集100以内加减法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时,有些小组搜集到了古代人计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具体方法,比如夏商周时代,人们还没有计算的基本概念,大家是用摆石子或者给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计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的数学已经开始发展,人们会在地上用画沙的方式进行计算。有些小组着重在古诗典籍中搜寻100以内加减法的相关内容,比如有些小组找到了一篇文言文,在这篇文言文中,就详细地记录了古代人是如何进行数学运算的。

如今,网络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学生们能够搜集到的信息往往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预习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们呈现出的作业内容往往是多元化的。有些小组从讲故事的角度分析了数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些小組用分析古诗典籍的方式探究了传统文化在数学知识中的渗透方法,不光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课程开始后,教师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到讲台前,把自己小组提前准备好的作品拿出来,用PPT讲解或者口头叙述的方式进行演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自主理解传统文化,进而减轻教师的引导负担,丰富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应积极创新在数学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的方式,践行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利用趣味道具,促进传统文化渗透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事情,数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还要拥有一定的做题经验,才能够在数学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一般情况下,为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讲解完新课之后,会带领学生进行题目训练,用典型的例题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会发现新授课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或许还比较高,到了习题课环节,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对本节课的内容熟练掌握,听课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在此背景下,教师也可以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运用一些趣味手段,让学生获得更加优质的课堂听讲体验。

例如,引导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就了解到班里的很多学生认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并没有什么差别,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尤其是练习课后习题时,提不起兴趣,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比较差。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教师可以积极引入趣味化的小道具。比如教师可以将算盘拿到习题课上,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少见到算盘,有了电子计算器以后,算盘更是直接退出了当代统计和计算的领域。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教师手中拿着的这个工具吧,大家猜一猜,这个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时,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的学生可能会猜出来,但更多的学生对于算盘工具是没有认知的。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没错,教师手中拿的工具就是算盘,众所周知,古代人是没有阿拉伯数字的,他们想要表达数字的时候,都是用汉字来表示,而且古代人是没有列竖式这样的计算方式的,只有少数有钱人家才能够用算盘进行简便计算。”经过这样的文化渗透,学生们对这个工具已经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把算盘挂在黑板上,给学生们讲解一下如何运用算盘进行正常的加减运算。这一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数学课上的教学内容,而且讲解算法的用法并不会浪费太多课堂时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接下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大家猜一猜:“刚刚我们学习的是如何运用算盘进行整数的加减运算,但大家要知道,咱们古代也是有小数的,古人要如何用算盘进行小数运算呢?”运用这样一个道具,不断引入趣味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学文化背后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受这些问题的启发,自主探究的观念就会在数学课堂上萌芽。小学生们会发现,如今在进行数学运算时,可以直接在纸上列竖式,与古代人运用算盘计算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也会让学生对现今所学的竖式运算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数学游戏,引入数学文化思维

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多元培育目标,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数学素养。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重中之重。数学最后还是要归结到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要关注思维培养方面的内容。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另外一方面也是積极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获得更加高阶的核心素养,应对不断变难的数学挑战。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引入趣味化的数学游戏,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游戏过程中得到激发。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面积的内涵,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场简单的小游戏,比如要求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二人自动搭档,拿出一张草纸,在纸上画出三个三角形。第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平方厘米,第二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第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三个三角形依次排开。看同桌二人,谁能够画得又快又好,最先画出三角形,并且将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画对的同学取得胜利。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游戏过程,考验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考察了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逆运用,只有学生全面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才能够快速将这些三角形画出来。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大家玩一场田忌赛马的小游戏,要求学生将这些三角形裁剪下来,进行一对一的博弈游戏。学生可以将这些三角形看成自己的战马,面积更大的三角形可以打败面积更小的三角形,学生们每人每轮只能派遣一匹战马上战场,如果两个人的三角形面积一样大,就算是打成了平手,如果一方的三角形面积比另一方大,则三角形面积更大的学生取得胜利。在玩这种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游戏内容虽然简单,但非常考验策略,如果自己的逻辑思维,或者全局观念比较差,恐怕就难以赢得这次游戏。

如果第一场游戏考验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那第二场游戏考验的就是学生整体的数学思维,如果学生比较喜欢玩这种博弈性质的对垒游戏,可能会在结果上面稍占优势,反之,学生就会输掉这场游戏。游戏结束之后,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告诉他们刚才玩的第二场游戏,其实就是古代的经典对局田忌赛马,让学生一边了解传统文化故事,一边反思自己的游戏结果。使学生明白,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课堂游戏,其实比赛的结果彰显着大家的数学思维,如果学生赢得了第一场游戏,说明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掌握程度到位了;但如果学生输掉了第二场游戏,说明他们的数学思维有待提升,通过简单的课堂互动,激发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意识。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有效建构学生数学概念的诉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多重价值: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二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三是加强文化自信的需要;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实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搭建传统文化和数学学科间的桥梁,使其显现多元的教育功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塑造正确的数学观。

参考文献:

[1] 盛云、王海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新课程》2021年第47期。

[2] 王晓燕《核心素养下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当代家庭教育》2021年第26期。

[3] 马瑞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新课程》2021年第32期。

[4] 兰存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研究》,《考试周刊》2020年第A5期。

猜你喜欢

加减法三角形传统
图画里的加减法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少年力斗传统
画一画
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吗
单词加减法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