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2022-04-27孙佳超
孙佳超
【摘要】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教学更为注重学生群体的综合品质建立和文化素养形成,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可尝试将传统文化加以引入,以确保整个课程教学文化内涵更为丰富。鉴于此,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个体文化底蕴、使其能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了解得更为全面,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渗透路径展开综合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2-0083-03
一、引言
小学语文属于人文性特征十分明显的课程之一,该教材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极为丰富,基于此特点,在开展教学时语文教师除基本的文化技能与知识传授外,也应特别强调传统文化渗透及人文素养提升,以此拉近民族语言与文化间的距离,同时也为小学生后续学习奠基。但通过调查发现,少数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会更倾向语文常规性知识教学,反而是对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多有忽视,该种情况不仅对学生成长极为不利,同时对其感受中华文化也有诸多限制。所以为改善此问题,语文教师需对教材深入剖析,精准找出传统文化渗透点,以此确保课堂教学能够与传统文化充分结合。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价值
在语文课程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既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核心素养培育下的主要方向。小学教育是学生启蒙的关键阶段,此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其后续才能发展与性格形成皆有重要引导作用,若小学生能够做到深入领悟传统文化内容,不仅能够对其综合能力进行有效锻炼,同时也可促使其主体素质有所提升。新课改影响下,面对小学生能力培养也有更多要求,其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群体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掌握、应用和传承是一大重点内容,因此,各学校应明确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机渗透必然是后续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除此之外,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绝不仅是让小学生自行浏览文化介绍书籍,而是要真正做到将文化内涵全面渗透于语文教材之中,着重培养小学生群体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能力[1]。随着传统文化渗透的日渐深入,小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皆会有极大提升,并且立足此语文教师也可针对学生文本理解及思维能力进行有效训练,以此促使其能够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
三、目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常见问题
(一)对学生兴趣有所忽略
通过调查可发现,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方式主要由课堂看书、学习教材中的历史典故以及了解历史文化背景三种方式构成。该种融合方式灵动性不足,一方面因该文化渗透方式并未基于小学生特点而进行设置,所以对其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该教学方式单一,创新性不足,因此学生面对无任何变化的课堂教学时,其学习主动性会逐渐下降,并且这一弊端极易引起学生的负面情绪。除此之外,少数教师在传统文化融入时,通常会依据教科书内容进行统一讲解,并未真正立足学生主体需求和兴趣将教材知识与文化相结合,与此同时,该模式下小学生容易被隐形考试压力所影响,从而使其对学习本质有所忽视。
(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以往“满堂灌”是小学语文教学时所应用最多的教学方式之一,选择该方式主要是因部分语文教师盲目认为小学生主体意识不足,面对知识学习无法精准掌握自身需求,因此不需为其提供过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并且教师认为只要将重难点知识对学生群体进行讲述则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其实不然,这一教育理念十分落后,小学生在其年龄影响下无论是个体思维还是心理状态都极为活跃,尤其是面对学习时小学生常会涌现出诸多不同观点与想法。所以说教学环节,教师无法选择正确的教学模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难以保证整体教学质量,反而容易使该课程教育价值出现严重偏差。
(三)传统文化关联性不足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总会无意识地对课程知识进行划分,这一情况会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分离严重,以生僻字和历史典故教学为例,针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教学,部分教师容易将两者视为独立存在,从而使整个教学环节传统文化渗透极为浅显,反观学生也难以通过本次教学获取到更为系统化的知识内容。关于此问题,教师应明确各知识间皆存在一定联系,尤其是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听、说、读、写联系更为密切,所以教师一定不可打破这种关联性质,否则传统文化将无法将自身刺激和引导作用彻底发挥,并且教学效果也会深受影响。
四、傳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具体路径
(一)关注识字教学,强调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是重点构成部分,该类知识属于各学科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必备技能。当前在开展知识讲解时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围绕汉字音、形、义进行综合化分析,例如“水”字教学,通常教师会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并带领学生一同对该字正音以及组词等进行分析。这一教学方式机械性记忆特征较为明显,反而是对汉字特有文化内涵有极大忽视,长久影响下,不仅对小学生记忆和理解汉字极为不利,同时也会对传统文化渗透产生严重制约。通过对整个汉字的教学结果进行集中调查分析可发现,尽管面对该知识语文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和设计教学活动,但学生主体依然未形成系统化识字能力,从而导致识字教学效果一直未达到预期理想状态。再者基于认识与学会两项识字要求,部分教师会以知识灌输的方式展开课堂讲解,如此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反而会使小学生的识字兴趣逐渐降低。其实通过对新课标全面分析即可发现,在针对知识所提出的“少写”要求,其目的是为让学生完成“多认”,但关于“多认”教师也应明确这项要求绝非是单纯增强学生认读量,而是应让小学生可以通过充实阅读量识字了解更多中国特有文化,并激发自身潜在兴趣[2]。对此,识字教学时,语文教师需要加强文化渗透深度,指导学生明确汉字字理。以“树”字学习为例,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以童话内容为引导:田字格房间仅有木头独自居住,而经过一段时间后,木头外出遇见一个名叫“对”的朋友,故邀请其回家同住,但“对”说胳膊较长无法伸展,此时木头则说待我将腿收一下即可。最后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依据童话故事为学生演示“树”字的动态变化。该故事中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谦让精神,所以教师可利用这一特征带领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了解更多中华精神与品格,而这对其后续行为品质形成有极大促进作用。
(二)实现有机融合,加强语文教学引导
语文教学中为保证文化渗透效果,提高小学生个体文化弘扬与传承意识,教师可利用融合施教方式,加强教学引导。教师可加强音乐和语文知识的深度结合,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选择旋律舒缓且优美的音乐作为阅读伴奏,该方式不仅能刺激小学生主体产生强烈共鸣,同时在音乐带动下学生也能进一步强化自身感受,以此完成对古诗词的深入解读,并充分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志向[3]。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展开教学,如教师可播放《中国诗词大会》的经典片段,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随后则可提前与学生约定时间举行“飞花令”活动,关于此活动的组织,教师一定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学习时间,要确保其能够收集大量古诗内容。通过该学习方法,可使古诗词背诵枯燥感一再降低,并且在素材收集过程中,也正是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最好契机,因此教师需紧抓机会正面引导,要让小学生在参与游戏时能够走近传统文化。
(三)开展经典诵读,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为保证文化的有效渗透和教学质量提升,语文教师需对经典作品诵读加以重视,只有不断引导小学生进行阅读才能确保其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并拥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而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语文教师需要利用激趣导学这一方式促进其参与阅读。首先,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为其推荐《弟子规》《声律启蒙》等内容,或者也可通过各种传统故事辅助其进行识字学习;中年级学生则可对“少年读国学”内的四书展开阅读;高年级学生则可开始四大名著的阅读和理解。通过合理选择文学阅读作品,能够让小学生在每一成长阶段皆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以此形成极强的核心素养。
(四)组织特色活动,丰富文化教育活动
语文课程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渗透,教师除关注课堂时间安排外,也应对课余时间加以利用,通过将课内外教学相结合才能确保文化与知识的渗透更为深入。中国属于文化形式多样的国家,各种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数量庞大,所以教师可基于此特征在课外时间带领小学生一同组织极具特色的文化类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群体对民俗活动与文化的重视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节日介绍”的方式要求学生搜集传统节日由来以及与之关系密切的民间活动,教师需注意应引导小学生挖掘一些较为冷门,只有少数民族独有的节日,以此丰富学生主体知识文化层面[4]。例如,苗族有花山节、苗年节以及龙船节;而壮族则有陀螺节和三月三。通过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文化活动,能够让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具象的了解,并使其对该类文化探究兴趣逐渐提升。
(五)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文化渗透有效性
针对于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师应明确其需要有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支撑,只有实现语言和行动的双向结合才能保证小学生从根本上获得文化熏陶。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从多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首先,社团活动组织,基于文化渗透要求,各小学可创办舞蹈团、国画团、武术社等各种类型多样的社团活动,而教师则应利用社团特征有计划性地组织实践教育活动。例如,学校可将母亲节作为契机,要求国画社以母亲为主题进行绘画比赛;合唱团则可以歌颂母亲为主题进行歌唱表演,而为突出本次活动的文化内涵,教师可深入各社团开展动员活动,提前为学生讲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与此同时,校内领导也应明确社团活动的开展对改善校園氛围、提高传统文化影响力也有极大帮助。其次,学校及教师也可利用节日契机组织实践教育活动,如清明节时可组织小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并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为其讲解民族英雄事迹,引导其能够学习这份伟大情怀;或者也可利用端午节组织屈原祭祀活动,促使其能够对屈原的伟大精神充分了解。最后,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可以以抗击疫情为主题设计演讲活动,让小学生充分感受“抗疫”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中国力量与精神,以此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奉献精神。此外,面对传统文化渗透这一要求,教师应明确自身不仅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同时更是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因此语文教师除要具备文化知识理论外,也应有较强的文化传播及共情技能。鉴于此,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文化素质,挖掘更多文化渗透方式,而各学校也需对教育部门号召积极响应,加强语文教师队伍的有效建设,不定时地以传统文化弘扬为主题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活动,以此丰富教师个体文化素养[5-9]。
五、结论
综上所述,长时间发展下,中国凝聚出诸多历史精华和文化,因此,传统文化传承及弘扬一直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除应面向小学生传授基本技能与知识外,也应确保其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更为精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应做到在文化信仰影响下其能树立良好道德意识与品质。所以,教师应通过开展经典诵读和实践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促进文化和语文知识的深度结合,并以此为小学生成长护航。
参考文献:
[1]后云霞.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及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2(1):143-144.
[2]王茜.感受古韵之美——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2):54-55.
[3]顾萍.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23):45-46.
[4]丁维玉.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智力,2021(28):100-102.
[5]王璐,尤铮.英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上海少先队研究,2015(1).
[6]彭菊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理论月刊,2015(1).
[7]姚海蓉.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小学教育之中[J].课外语文,2014(22).
[8]伊志坚.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当代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9]范剑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J].考试周刊,20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