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注释 秒懂意思

2022-04-27祝良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对方法古诗文小学语文

祝良芳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不断推进,发现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也大大加重,可见当今社会对少年儿童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重视。然而古诗文的教学永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在学习时遇到困难最多的文体。想让学生读懂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首先就必须得读懂古诗文的意思,然而读懂意思的前提,即得让学生掌握运用注释的方法,将注释带入文本进行翻译,理顺文本的内容。本文针对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运用注释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探究,并有针对性地结合相关案例归纳出了一些应对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文  注释  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2-0007-03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在逐渐加大,主要想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继承祖先的传统美德。迁移到语文教学,我们每册语文书都有专门的单元来向学生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形式就是古诗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几十首古诗词,这些古诗词大多是一些通俗易懂、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情感积极向上的,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古诗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言简意丰,所以想要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就得先了解它们的意思。教学中最直接简单的意思理解就是翻译文本,弄懂内容。贾志敏老师说过:“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终身。”其实就是“教师之爱生,则为之计深远”,因为古诗文是学生在小学、初中至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那我们一开始就得让学生学会读古诗文的方法,然而最基础的一步就是根據注释理解意思,甚至是让学生学会简单地翻译句子。

注释是教师在教授古诗文时一个重要的教辅材料,它是帮助学生理顺古诗文意思,理解古诗文内容、情感和意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阶梯和桥梁。有很多内容,其实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利用注释就可以大致理解,初步地形成对古诗文所表达意境与感情的认知,然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会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教师的讲解,再结合注释,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可以对古诗文有更加深刻、透彻的体会。教学时,注释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从而实现古诗文教学时的目标及任务。所以注释虽小,作用很大。

在学习古诗文时,教师总会提醒学生要学会运用文本所提供的注释,注释一般紧跟文本,对文本进行解释说明,是我们理解文意,品读文章的好帮手。然而通过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其他教师教授古诗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普遍不注重注释,有的甚至抛开注释,完全置注释于无用之地,即使有些学生知道运用注释,也不太明白该如何恰当地运用注释来更好地帮助他们自己理解古诗文的意思。不能理顺意思,不能正确翻译,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情感也会有所影响。所以针对学生在运用注释翻译、理解古诗文意思时遇到的困难,笔者将注释的不同运用进行分类,并针对性地结合相关案例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和一定的技巧。

一、遇“名称”,留其位

在注释中有一类内容是关于名称的解释,包括人名、地名、庙号、特殊称谓、谥号、民族名、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当注释中出现这类词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不用刻意去解释这类词,可以原封不动地带入句子进行理解,不然有些会越解释越繁琐。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这篇小古文。其中有一个名称注释——瓮,教材中的注释是: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句子是“一儿登瓮”,学生在理解意思简单说内容时,我们就得引导他们直接说“一个小孩登上一口瓮”,保留“瓮”本身,而不需要说“一儿登上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这样只会让句子变得复杂。因为“瓮”属于器物名,不用翻译。此外,在《游山西村》中,课文下面的注释是“山西村:村庄名,在今浙江绍兴。”这时我们指导学生说内容时,直接说“游览山西村”,不用将注释中具体的解释说出来。

所以当古诗文中遇到这些名称的注释时,我们得让学生知道不用去刻意解释它,而只要稍作理解就好,说意思时只要将这些词原封不动保留在句子中即可。

二、“注”多样,选其一

在古诗文注释中,有一类注释是一个字词有多个意思,而这里的“多个意思”又分三类不同情况来进行说明。

(一)“意”相同,任选一

当一个字词有多个意思,而这些意思都是相同的,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中任选一个意思作为解释。譬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的《题西林壁》,课后对“题”的注释是这样的:“题:书写,题写。”那我们在指导学生分析这首古诗的题目时,只要指导学生从中选一个解释理解题目即可,不用将两个解释都罗列到句子中,再结合之前所指导的方法,保留地名的原称,所以这个题目的意思即“书写(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又如《游山西村》中,有一句古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中“疑”的注释是:以为,怀疑,我们同样采用任选其一的办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如果不舍其一来说诗句的意思,那就会说成“一座座山,一道道水,当我以为,怀疑已经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就成为了一个病句,所以这句诗大致的意思是:一座座山,一道道水,当我怀疑(以为)已经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根据以上分析发现,当一个字词有多个解释时,我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不然会出现病句常见的重复现象。这样的提醒,对于刚接触古诗文的学生而言还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逐步养成正确使用注释的习惯和方法。

(二)“意”特指,不犹豫

在《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其中“和”的注释: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那遇到这样的注释时,我们要指导学生联系诗文,选择跟诗文相密切的解释。所以这里的“和”应选特指的解释,即“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那诗句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可以大致说成“湖面上水光和月色相互交融在一起”。类似的例子《清平乐·村居》中也有发现。这是一首词,词的最后一句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文本中注释,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当我们看着注释,如果只注意到前半部分的注释,那就会认为,“亡赖同‘无赖”,误认为“亡赖”是“刁钻泼辣,不讲道理”的无赖。而联系词文,会发现这样理解是不妥的,跟词中“小儿”的人物特点也不符合。那就得继续看注释的后半部分,即“这里指顽皮、淘气”,将这个解释带入句子,联系人物特点那就十分贴切了。所以整句话的意思是:最令人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他正卧在溪头草丛中剥着刚摘下的莲蓬。所以当古诗文的注释中出现“这里指……”类似的特指解释时,指导学生不用犹豫,直接引用特指部分的解释,不用进行选择,因为这些特指的解释是针对文本内容本身解释而来。

(三)“意”有异,明区分

在一次参加“千课万人”全国小学“经典荟童年”教材古诗文课堂教学观摩会时,笔者有幸观摩了很多大师的古诗文课堂教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如梦令》。词的原文是这样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其中“争渡”的注释是:一指用力划船;一指怎么划出去。当这样两个意思不同的注释出現时,怎么去选择正确的解释呢?那只有去了解词中所写的故事内容,再做选择。这首词的内容先前就提到“沉醉”和“兴尽”之意,知道是一群人喝醉了,玩得太高兴,又是“日暮”夜晚了,所以一不小心船划进了荷花池的深处。根据前半部分词的故事内容,再来选择“争渡”的意思时就水到渠成了,可以明确他们这时想着“怎么划出去”,而不是“用力划出去”。薛法根老师还说,其实“争”有时也读“zěn”,当“怎么”讲。所以在了解古诗文的故事内容后,对有些注释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帮助。

从薛法根老师的讲课中,笔者想起了另一首《如梦令》,文本: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中“卷帘人”的注释:一指侍女;一指丈夫赵明诚。到底选择哪一个呢?也是需要学生了解词人的写词背景和故事,才能判断到底是谁。这首词是李清照写于公元1100年,而她与赵明诚的结婚时间是1102年,说明在写这首词时,他们还没结婚,所以可以判定这个“卷帘人”是指侍女。另外,这首词的前面意思是:昨天夜里雨点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我问“卷帘人”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旧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可想而知,这个“卷帘人”很粗心,无心关注外面的情景,而赵明诚和李清照一样是个喜欢文学创作的文人,对自然景观自然也有一定的热爱,不会这么草率地回答。所以从这两点去证明,这个“卷帘人”是侍女而不是丈夫赵明诚。

在教授王维的《鹿柴》时学生也许会读成“lù chái”,此时,教师应该先让大家通过查阅资料明白“柴”这个字为什么在此处读作“zhài”,学生通过注释明白诗的题目是一个地名,此处的“柴”是一个通假字,所通的正是“寨”,这样不仅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让他们树立起认真阅读注释,使用注释的意识。语文教学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重新进行整合,使教学立足于教材,但是又不局限于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注释的功用性,凸显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意”过长,缩至精

古诗文注释除了上面罗列的类型以外,还有最常见的注释类型,就是单个字词只有一种解释。而虽然只有一种解释,可是也会让学生在说古诗文内容和意思时遇到困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古诗文的字词注释过长,而学生在自己说意思时,不能贴切地将注释运用到内容中。比如,《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其中“蓝”的注释是: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这“蓝”有一长串的注释,可是放入句子该如何让学生解释呢?我就让学生进行概括,既然是一种植物,在我们植物领域,命名无非是“花草树木”,所以这“蓝”,有可能就是“蓝花、蓝草、蓝树”,而词的前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提到了花,那这里可以概括成“蓝草”。这样将“蓝草”的解释带入句中,意思就很明了了,即“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将较长的注释进行概括,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古诗文的意思。

四、“意”多层,取基层

笔者有次公开课,执教了古诗文群文阅读,其中一篇是《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中“驿外”的注释:驿站之外,(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形容荒凉之地。当我让学生自己根据上篇古诗文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意思时,有学生直接说句子意思时变成:“驿站之外,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形容荒凉之地的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没人欣赏。”也有学生说:“荒凉的断桥旁,梅花寂寞地开放,孤孤单单,没人欣赏。”可见,学生在遇到这样比较长的注释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意思去解释句子。其实“驿外”这个注释,是个层层推进,相互解释的注释类型。“古代大路上的交通站”是对“驿站”的解释,而“形容荒凉之地”是对交通站——驿站之外的一个解释,所以是层层推进的注释。遇到这样类型的注释,我们就取最低层,最基层的解释“驿站之外”,既符合词的直解方式,也简单易懂。

除上述案例之外,我们在古诗文教学时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巧用注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古诗文注释,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与时俱进,使古诗文注释能够真正发挥它教学辅助与引导学习的作用。教师只有通过让学生掌握注释在学习中的各种针对性的应用方法与策略,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及任务,学生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会更深、更明确,因为注释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重要载体之一。只要我们用心揣摩,善于利用,它就能成为学生突破学习古诗文重点和难点的有力途径,就能提高小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以后初高中学习古诗文道路做更好的铺垫。因为我们“教学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终身”。

参考文献:

[1]魏刚.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J].语文学刊,2015(16):167-169.

[2]邹先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J].新课程(上),2014(8):7.

[3]施茂枝.疏言显象 悟意化言:古诗词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设,2006(1).

猜你喜欢

应对方法古诗文小学语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农村中学美术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
大数据对媒体管理的作用以及应对方法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