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法论”在当代山水画教学中的 传承与应用

2022-04-27张瑞

大观 2022年3期
关键词:逻辑关系

张瑞

摘 要:通过建立“六法论”内涵的逻辑关系,融合当代山水画综合知识与传统丰富经验,与山水画“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探索路径,优化学习方法,注重自我评价与自我发展,用新的视角审视、重组当代山水画的教学模式,从而明晰方向、深化内涵,将“六法论”内涵的逻辑关系课程化,提升当代山水画教学中理法与技法的完整度与系统性,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深入领会其精神与要义,形成既有山水画教学统一框架又有民族美学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关键词:“六法论”;逻辑关系;山水画教学

一、“六法论”内在逻辑关系的回归与重建

山水画的学习有其自身突出的特点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探索如何在教学中继承和发挥“六法论”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思考,形成良好的国画思维和笔墨习惯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有“法”可依,才能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让学生对山水画学习的过程和专业的未来有清晰的认知与方向,从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元代汤垕在《画论》中说:“今人观画不知六法,开卷便加称赏,或人问其妙处,则不知所答……不知其源,深可鄙笑。”历代创作者通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山水画中众多符号性的、抽象性的点法、皴法、墨法。这些独特的、创造性的表现语言,展现了创作者整体的认知广度和思想深度。“气韵”一词在六朝时期就已被用来形容人的生命过程与状态。宋代画论家邓椿在《画继》中明确指出,气韵不仅存在于表现轩冕才贤、岩穴之士的人物画中,山水林石、花竹翎毛也有其气韵。“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故画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因此,“气韵生动”蕴含了山水、树木内在的生气和外显的风骨。如今,在山水画的教学中强调“气韵生动”依然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能够使学生在笔墨技法和意象造型之上,建立起更具表现力的统领全局的思想,提升山水画审美与创作的高度,进而对后期的持续性学习有更明确的追求。通过“六法论”去研究学习,对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内涵和艺术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逐步掌握“六法论”的理法和技法,可以更加坚定文化立场,明确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在鉴赏及绘画实践中灵活应用,逐渐形成有广阔视野、有家国情怀的当代山水画学习体系。

二、“六法论”与山水画“三位一体”的

教学模式相结合

在高校山水画课堂中,多以临摹、写生、创作为基本单元开展教学活动。三个单元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的,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基本单元中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明确,没有个性和延展性,山水画特有的系统性与关联性不足,学生在学完后,掌握的技法、风格单一,多数学生没有明确后期研究的方向,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一个更符合当代山水画学习的体系,打开思路,呈现更多的研究方向,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做出选择。对“六法论”内在逻辑关系的回归和重构不是对传统的复制或是和“三位一体”的简单叠加,而是提炼六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发现六法各自隐含的变通思维,在临摹、写生与创作过程中渗透民族艺术思维,传承优秀文化精髓,建立能够呈现当代山水画人文精神内涵,且具有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的审美原则和实践标准。教师有意识地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使“六法论”的内涵及逻辑关系在当代山水画教学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六法论”在当代山水画教学中的实践

(一)探索路径,建立逻辑关系

“六法论”应用到山水画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是以“气韵生动”为核心,“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五法相互补充、交叉。教师首先建立、调整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使六法之间相互连接和补充。在课堂中依据六法的逻辑关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灵活互动方式,创建更优质的教学路径,从而切实提高山水画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山水画课程中,根据课程章节特点和学习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过程和重难点。无论是在临摹、写生还是创作的环节,都要建立起六法的关系。“六法论”虽然以“气韵生动”为核心,但其余五法并没有先后顺序,五法之间既相互连接又相互补充,从任何一点进入都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六法论”进行山水画理法与画法的鉴赏与品评,同时结合练习实践,自觉建立逻辑体系,寻找缺失哪一个方面的问题,确定后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选择“六法论”正向、逆向或多向学习的不同路径,实现山水画的自主学习。根据不同专业班级或学生自身的特点,有效的路径选择,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训练重难点,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教师依据对学情的整体掌握可以多源性地选择起点,制定出最适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路径,有针对性地去探索或補充不足。“六法论”中蕴含的内涵与逻辑关系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体现出了高校山水画课堂中教与学一体化的实践价值。

(二)深化内涵,优化学习方法

深化内涵,优化不适应当代山水画学习与创作的理念,结合时代精神真正理解“六法论”的精髓。例如六法中的“传移模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临摹或模写。在当代山水画的教学中,不仅要有技法的“模写”,还要有情感的“传移”,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感受天地万物。临摹、写生、创作不再是先后承接的过渡关系,而是相互融合、互补互助的共同体。在临摹中去体会前人如何写生、如何创作,从而辅助临摹技法,激发写生热情,萌发创作灵感。“传移模写”不仅是临摹技法,还是一种创作方法。从董其昌的《仿米家山水》、八大山人的《仿倪瓒山水》与黄宾虹的《拟董巨二米大意》《拟李唐笔意》等山水画经典作品中可以看出,“仿”古山水也可以自成一家。这种对古人的“仿”“拟”是中国画的一种学习和创作的方式,这些作品中的面貌是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时代特征的,是一种既看古代又看自身,且又看未来的创作方式。“仿”“拟”是画家对前人经典作品传移与模写的学习与创作方式。在教学中,要通过前人的经典作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去体会,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山水画的六法内涵。除了对古人的传移与模写外,还要直面自然万物,在从对自然的模写中提取方法,锤炼笔墨。强调写生与创作过程中的“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在实践中优化、重建,增强学生山水画创作表达的欲望和勇气,而不是流于程式,平平无奇。以笔墨、象形、经营、赋色等为基础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在气韵风骨的统筹下,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展现。学生灵活运用“六法论”的审美法则与实践标准,对山水画的学习系统进行自我阐释、转化和建立。

(三)组合重启,形成教与学的体系

通过对六法逻辑关系的建立和内涵的深入探索后,学生在课堂中逐渐建立起对“六法论”的整体认知,再结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探索和绘画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定六法学习的方向、过程和重难点,形成教和学的完整体系。例如,在山石、树木皴法的系列课程中,既有传统丰富的笔墨技法,又有当代写生的技巧表现,穿插经典作品中树木、山石的构图训练、设色技巧,始终围绕作品的完整度去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在临摹、写生、创作中灵活组织画面,实现各元素之间的充分对话、思考,澄净心胸,撷取落实“六法论”在当代山水画中的转化和发展的完整过程。学生通过“六法论”与“三位一体”结合的每个阶段的正向学习、逆向学习和多向综合应用,完成山水画课程的系统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创作内容。在重建的过程中,注重笔墨实践过程和写生、创作过程素材的积累与提炼,明晰六法的各自功能属性及相互联系,组合重启“六法论”与“三位一体”教学的新模式,教与学的体系同步进行,日趋完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以传统文化内涵为核心,建立起一个与民族精神相一致、与当代山水画发展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自我学习体系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分析临摹、写生和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性问题,解决学生在自我学习时的茫然无助,注重美术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发现个性化特征,正确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作。“六法论”与山水画“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相结合,融合当代山水画综合知识结构与传统丰富经验,增强六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重新拆分、转化内涵、组合重启的方式,结合时代特征,用新的视角审视、重组山水画的学习模式。

(四)注重自我评价与自我发展,完善评价体系

对“六法论”内涵的逻辑关系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课后实现自我学习、自我评价与自我发展,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以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对笔墨、构图、设色等进行自我表达和评价,由教师引导、点评,实施考核。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分析山水画教学中学习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总结学生是否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否能将山水画的学习经验应用在教育实习和其他相关美术工作中。通过考察实践、艺术实践、座谈交流会等途径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补充和调整,完善“六法论”在当代山水画教学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作用,逐步建立有方法论、有评价体系的当代山水画教学模式。

四、“六法论”内涵的逻辑关系在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由于疫情防控期间网课的普及,技法类课程学习模式发生转变,对传统教学产生了挑战。为了保障学生线上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录课、直播等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关于山水画的信息资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通过“六法论”的体系归纳、转化成山水画学习的知识点,回归到“六法论”的学习与品评标准。教师以山水画的视频教学、技法示范为主,组织参观线上博物馆,以六法的任务导向驱动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再通过小组合作、教师连线点评总结,最后以网上山水画展的形式进行汇报。以六法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转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与模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与学习范围,让学生在混合教学模式下同样具有创新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一改变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整体推进,对山水画体系的自我建构,起到了推动作用。从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及教学模式的转变来看,“六法论”内涵的逻辑关系对山水画的学习与创作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義。这种指导意义不仅体现在山水画的品评和创作中,在山水画的教学实践中也能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将“六法论”内涵的逻辑关系运用于高校山水画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是极具探索精神和应用特色的。

五、结语

纵观山水画的发展史,它的演变脉络清晰,核心稳定,形式上的变化看似缓慢,但每一种皴法的演进,点法、墨法的丰富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耐心,要深入体会其博大与精深。绘画的激情,笔墨的张力都是生动的当代气韵。山水画教学要在立足传统、把握核心、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寻找具有时代新意的表现方法。当代学者王世襄在《中国画论研究》中说:“谢赫六法,诚为吾国画论史中,光芒万丈、经千载不朽之伟大创发。”在当代山水画教学中,要致力于形成既有山水画教学统一框架又有民族美学特色的教学内容与体系,改变对山水画创作及审美法度的系统认知。学生在山水画的绘画实践中逐渐建立起与民族审美相一致的学习体系。中国山水的当代回归,有利于彰显山水画独有的审美特质,形成民族形象化、智慧化、精深化的美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上中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4]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1998.

[5]胡继华.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维度:宗白华美学思想简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朱志荣.中西美学之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7]上海书画出版社.山水画名家技法图库[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8]黄宾虹,邓实.美术丛书[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9]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10]穆益勤.明代院体浙派史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1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M].李维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13]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上下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宿迁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注:本文系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六法论’内涵的逻辑关系在当代山水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2020SJA217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逻辑关系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基于国际视野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析
“四个全面”与“五位一体”之间的逻辑关系
集体谈判与民主参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关系
一个重要关系:延安整风运动与精兵简政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问题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