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和”:现代学校多元共治的校本实践

2022-04-27曹慧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多元共治学校管理

摘要:句容市崇明小学教育集团基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善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丰实学校教育主张,为营造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同频共振、和衷共济、和谐共生的“致和”教育场域,整体建构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管理运行机制,并就校长“元治”、师生“自治”、多元“共治”开展了校本实践。

关键词:多元共治;学校管理;致和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B-0021-05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构建学校多元共治机制营造‘致和教育生态的行动研究”(R-c/2016/05)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11-24

作者简介:曹慧,句容市崇明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镇江市名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小学数学教育。

一、学校多元共治的内涵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治理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管理改革与重构教育多元关系的发展趋势。教育治理的根本目的是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引入多元治理主体、提供多样化教育公共服务,其核心机制是政府与社会、民众在平等身份基础上的信任合作、多元共治[1]。

多元共治主要包括四大特征:一是治理主体多元化,二是开放、复杂的共治系统,三是以对话、竞争、妥协、合作和集体行动为共治机制,四是以共同利益为最终产出。学校多元共治是指在教育多元共治的微观层面上,学校管理在基本理念、思维、方式、行为等方面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而建立的,以学校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为前提,以社会参与和民主管理为内核,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管理机制[2]。

句容市崇明小学教育集团在十余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致和”教育主张。“致和”承继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以及现代教育理论的智慧,基于生命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尊重生命价值为起点,以全体发展和个体发展和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为教育价值追求,以师与生的和谐共处,教与学的和谐共进,情与智的和谐共长,共性与差异的和谐共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和谐共生等为基本形态,唤醒教育对象内在的生命力量,使受教育者逐渐走向“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

“致和”教育主张下的学校多元共治以学生全体发展和个体发展和谐、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和谐、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为核心指向,建立以学生为圆心、以社区为半径的同心圆式的管理服务机构,构建以学校自主办学、自主管理为基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管理机制和运行体系,形成学区范围内的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治理、同频共振、和衷共济、和谐共生的“致和”教育场域。

二、学校多元共治的目标指向

一是贯彻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政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要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因此,学校必须站在对国家、社会、家庭、学生负责的高度,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从基层管理的视角,不断推动教育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破解当下义务教育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改善学校治理结构和治理环境。当下,义务教育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如: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因过于注重考试评价而引起激烈竞争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体质下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不足,办学活力不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不紧密,等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管理理念、体制、方式和能力的落后,而突出問题是教育管理中不同程度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等现象,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够,社会参与教育治理不够,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教师、学生、家长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处于被动状态、流于浅表化。这就迫切需要加强现代教育多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建设,改变传统权威式和层级化的单向度管理,实行基于制度规范的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协商性共治[3]。

三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自主办学、自主管理,释放办学活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学校多元共治旨在真正落实学校自主办学权、自主管理权,通过建构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利益表达平台和决策参与渠道,各主体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促进教育公平;通过广泛的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主体可以提高认知能力,明确教育质量目标,达成共识,从而动员、协同多种因素,提高教育质量[4]。

四是践行和落实学校教育主张,营造“致和”教育生态。从崇明小学教育集团的实际出发,以“致和”教育主张和文化理念为指引,实行基于治理规则的多方参与、协商共治,不仅有利于加强学校自主办学权,激励师生、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机制,更有利于在推进现代教育多元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进程中,丰富校本文化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完善学校“致和”教育思想体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民主治理,更加有利于用学校核心价值凝聚各方共识,求得“最大公约数”,画好育人“同心圆”,营造风正帆悬的教育生态环境,汇聚同频共振的学校发展合力。

三、学校多元共治的实践建构

为弥补传统的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机制的不足,使师生、家长、社区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多元主体,由“本位责任”走向“共同责任”,形成教育责任共同体,崇明小学教育集团以“致和”教育主张改善了学校治理的“土壤”,构建了校长“元治”、师生“自治”、多元“共治”的组织机制和行动机制。

(一)制订学校章程制度,优化共治组织机制

1.制订章程,建立多元共治机制

为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凝聚办学共识,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依据上级教育部门有关中小学学校章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规范流程,经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确立了学校章程,规定了学校多元共治的各个主体的权责范围,以期形成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其次,依照学校章程,制订了学生自治志愿章程、家委会章程、学校教育评议会方案等,以保障学生自治组织的建立等;明晰家委会代表的产生、家委会参与学校管理的权限职能;明确社会人士、学生等教育评议人选产生以及评议操作流程。

2.依据章程,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学校建立了党总支、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自治委员会、学生自治委员会、家社委员会和教育评议会等组织,基本形成了多元共治组织网络和结构体系。在学校多元共治体系中,党总支负责指导与监督学校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上级指示和决定,指导与监督学校的办学方向及学校的发展规划、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的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关系到学校改革发展和教职工切身权益的重大问题行使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校务委员会在校长的主持下,负责领导和决策学校发展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重大事项。师生自治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在师德建设、学术管理、年级组管理、班级管理等方面适度进行自治,对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事项有建议权和表达权。家社委员会参与校务委员会的重大决策,负责家长学校的组织与运行,协调家长和社区资源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教育评议会对学校工作进行第三方督导、评估、评议。

3.以生为本,重构组织管理机构

在“致和”教育主張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核心价值取向引领下,学校重构了内部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将原有的行政功能明显的“一室四处”调整为“四大中心”:文化建设中心、教师发展中心、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中心、后勤保障中心。其功能定位分别为:引领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发展品质;开展课程变革,落实健康、善良、智慧的阳光少年培养目标;服务教育教学,保障基础建设。

(二)践行“致和”教育主张,探索共治行动机制

1.校长“元治”,提升校长领导力“元治理”旨在对治理中的各方力量以及治理模式的调配进行一种宏观的安排。校长“元治”的落实,体现为三条主脉:一是通过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领导力,将校长的教育主张、办学理念、治校方略融合于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之中予以落实;二是通过校务委员会及行政办公会,落实校长“元治”决策,以行政手段实施校长“元治”主导策略;三是将校长落实教育政策方针、吸纳社会与家长师生的需求的决策转化为制度,提交教代会通过后执行,以制度化实施校长的“元治”策略。

(1)强化文化领导力,落实校长“元治”。

学校的教育主张、办学理念、校训、师生培养目标等,主要是基于校长多年的教育实践与思考,经师生集思广益、专家论证提炼而成。一方面,通过学校历次三年发展规划的制订、学校章程的制订,将校长的教育主张、学校文化主张落实于章程和发展规划;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中心开展学校物质文化系统建设、创新崇明系列行动文化等,强化校长的文化领导力,落实校长“元治”。

(2)强化课程领导力,落实校长“元治”。围绕“致和”教育理念观照下的学生培养目标,建构了“健康儿童、善良少年、智慧学子”的“致和”课程体系,并制订了《“致和”课程体系解读》《“致和”课程实施行动纲领》,开发以“唤醒”“激活”学生个性潜质为价值取向的校本课程,推行多元化的评价改革举措,落实校长在学校课程领域的“元治”。

(3)强化师资领导力,落实校长“元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着重建立三项机制——师德考核机制、分层分类研训机制、拔尖人才和后备干部梯队培养机制,抓实两大项目——江苏省首批“四有”好教师团队重点培育团队“崇明”好教师团队建设项目、江苏省首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项目,推进一个系列——崇明教师发展系列,以此来落实校长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元治”。

2.教师自治,落实管理主体责任

根据学校章程,设立了教师自治委员会,下设师德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师德委员会负责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日常监督,年度师德考核评审,各级各类先进人物的推荐、初评及宣传。学术委员会负责教师职称初评,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各类拔尖人才的考核与推荐,教师工作室与学科团队的设立、管理与评价,课程开发与实施,教研科研项目的立项与过程指导,校内教育教学学术成果评比及推荐上报。

除此之外,学校通过年级组自治管理、教师自发组织学科研修团队等方式,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管理。

(1)实行年级组自主管理。年级组自主管理涵盖“师德建设、德育管理、教学工作、教育科研、后勤工作”等五个方面,涉及23个子领域指标,由年级组长负责,蹲点行政人员协同,年级组全员参与。年级组长每周参与学校行政例会,负责将学校阶段工作在年级组进行布置、落实。每学期年级组对照考核细则进行汇报,校委会组织考核,集中评议优秀年级组。

(2)支持草根团队发展。教师群体可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期望,自发组织学校的草根团队。从最早组建的语文“向日葵”团队,到后来成立的教育叙事者联盟、“三人行”班主任德育团队、道德与法治“海豚”团队等,各草根团队自行开展相关活动,互相唤醒,互为促进,同质互勉,异质互补,在互助中不断成长,也促进了学校教师群体的专业素养提升。

(3)鼓励教师成立兴趣社群。崇明小学教育集团两校区、一分校的青年教师群体还自发组织了童心读书会、青葵读书会、“yue读yue行”读书会、小城书苑读书会等,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并在市、县阅读推进活动中进行展示。学校中老年教师自发成立了“杏坛”诗社,围绕旧体诗、儿童诗等主题开展活动。

3.学生自治,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以学校大队部为基础,建立了“太阳鸟”学生自治志愿组织。其中,班级自治志愿组织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学校自治志愿组织参与学校管理服务、环境保护、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教育活动;专项志愿组织定期进行校园监督、卫生保洁、课间管理等服务,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学生通过自治的志愿服务组织唤醒成长内需,通过自主自觉的实践体验,丰富和完善自我的精神生活,提升个体道德操守,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是对“致和”教育主张的“人与自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价值内核的行动表达,也是对校训“我很重要”的行为落实,更是学校“健康、善良、智慧的阳光少年”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施。

4.家社共治,和谐学校发展环境

在学校与外部多元共治领域,主要建立了家长委员会、社区委员会、行风监督委员会。具体实施方式为:

(1)学校定期召开会议,向各委员会汇报学校发展规划、现阶段建设发展情况,反馈学校重大事项,并向各委员会征求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学校大型活动均邀请各委员会参与管理。设立家长志愿者服务组织,引导其参与学校各类课程活动管理、安全管理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管理。

(2)整合利用家社资源,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下,结合“致和”课程三大领域,优化社区、家庭教育资源,建立了一個平台——“崇明家长讲坛”,一个社会实践资源基地群。家长根据自身的兴趣专长或拥有的资源,走上“崇明家长讲坛”,丰富班本课程内容。如今,“崇明家长讲坛”基本形成了系列内容:“健康儿童课程”的“班级法庭、爱牙护齿、自护自救、禁毒知识、爱眼用眼”,“善良少年课程”的“礼仪常识、西餐礼仪、金融诈骗防范、研学旅行、献血救助、捐书义卖”,“智慧学子课程”的“科技发明、智能机器、绘本阅读、诗词常识、西方风情、音乐赏析”,等等。

(3)通过社区协调,学校与社区资源机构建立联系。社区资源机构以免费提供或有偿提供服务两种方式,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活动。社区资源机构来校开设足球、篮球、国际象棋、围棋等校本课程;设计各年级参加社会实践基地活动整体方案,让学生到基地群进行社会实践、研学旅行;吸引汇聚社会人才,参与学校社团建设,有效缓解校内师资不足的压力。

5.教育评议,多角度把脉学校发展

学校教育评议会成员主要包括政府机构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与社会相关人士(包括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代表、法制副校长)、督学等六方面代表。评议会从四个方面对学校进行把脉问诊:开展发展性督导评议,评估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协同市督导室组织专家对学校规划进行评审论证,开展年度学校发展目标督导评估;开展常态评议,由督学组织人员对学校开展“一日督导”“联合督导”;开展专项评议,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发展需求,就学校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项诊断性评估,进行专题调研、咨询论证、宣传推介等;开展综合评议,每学年听取学校工作汇报,综合分析发展性督导评估、常态督查、专项评估和满意度调查等方面情况,形成评定意见,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对学校发展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结语

学校实现多元共治,从而走向“善治”,是一种理想的管理境界,也是教育发展的应然趋势。完善学校多元共治体系,其实质是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其要点有三:一是强调自治,二是强调共治,三是走向“善治”。其操作策略有三:完善集体决策制度,健全师生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健全家长、社会参与学校治理的制度。但现实让变革任务更为艰巨。目前,在教育管办评分离没有真正落实的背景下,学校自主办学和多元共治的空间还十分有限。其一,在政府向学校下放权力、向各类社会组织转移权力还不够的情况下,学校向师生、家长和社区进行二次分权必然得不到有效实施。其二,由于各相关利益方的立场、观念、文化背景、教育理解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求得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画好学校发展“最大同心圆”的共治目标的实现,依然任重道远。其三,由于当下第三方的教育评议缺乏体系化的评估标准,教育评议的结果是否能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与支持,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40-44.

[2]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10):8-10.

[3]褚宏启.政府与学校的关系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5(1):42-43.

[4]禇宏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J].教育研究,2004(12):36-37.

责任编辑:杨孝如

猜你喜欢

多元共治学校管理
从防控到善治:涉法涉诉信访法治化建构的制度逻辑
多元共治理论下的校企合作分析
共生理论视阈下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元治理理念与策略探究
浅议学校管理的方法与策略
诚朴决策管理学校的探索研究
情感管理是最高效的管理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