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及其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2-04-26董洪梅王晶超栾凤舞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区位商资源型生产性

董洪梅,王晶超,赵 丹,栾凤舞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 a.经济教研室;b.哲学教研室;c.管理学教研室,黑龙江 大庆 163313)

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是新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例为60%左右,是服务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部门[1]。黑龙江省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黑龙江省尽管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期,却未及时调整产业结构,2012年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34.5%,到2019年达到了50%,但这并非完全源自服务业自身的快速发展,而是工业增长停滞甚至衰退的结果(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4857.5亿元降至2019年的3291.1亿元)。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等目标。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等战略方向。

本研究从专业化优势、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维度,评价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演进趋势及质量。按照国家统计局印发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本文所指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计算2013—2019年的区位商和协同集聚指数;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及历年的《黑龙江统计年鉴》。

一、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一)产业专业化的度量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通常具有显著的集聚趋势,而且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可以通过知识溢出、规模经济、改善资源错配等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2-3]。地理上的集聚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某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专业化优势,通常以区位商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1)

上式中,LQij为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根据行业就业人数测算;Lij为i地区j产业的就业人数,Li为i地区总就业人数;Lj为全国j产业总就业人数;L为全国所有产业总就业人数。区位商LQij的取值范围是(0,+∞),如果区位商指数LQij大于1,则代表j产业在i地区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该产业发展具备专业化优势。

(二)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分行业专业化

按照公式(1)计算出2013—2019年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分行业的区位商(见表1)。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区位商有明显的提升趋势,呈现初步的专业化优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专业化优势较突出,区位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金融业的专业化优势提升较明显;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虽有一定的专业化优势,但是在逐渐消失,区位商由1.16下降到0.97;其他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历年的区位商均未超过1,专业化优势不明显;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区位商在2018年之后迅速提升。

表1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及行业比较

(三)地区间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比较

黑龙江省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大兴安岭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水平计算结果见表2。其中,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大庆的区位商平均值大于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一定的专业化优势。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黑河、伊春等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落后,由区位商反映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发展的重要任务。哈尔滨和牡丹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自2013年以来呈现较明显的提升趋势,而其余城市的专业化水平变动幅度不大。

表2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业化优势地区比较

综合上述分析,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体上具备了初步的专业化优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区位商较高,原因在于其交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密集。金融业的区位商同样较高且显著提升,但是金融业规模整体偏小、金融生态环境不佳、金融创新不足等问题较突出[4]。另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黑龙江省是我国人口流出最多的省份,尤其是高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这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区位商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哈大齐牡发展带”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而资源型城市受制于本地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力量不足,未充分发挥作用。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一)产业协同发展的度量

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推动“两业融合”的结合点和突破点。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5-6]。本文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表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借鉴张虎等(2017)的研究方法[7],确定产业协同集聚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2)

上式中,COaggsm代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LQs、LQm分别为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区位商。协同集聚指数越高则表明两者之间的集聚质量越高、程度越深。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及分行业比较

按照产业协同集聚指数计算公式,得出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见表3)。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在2016年以前基本保持稳定,从2017年开始明显下降。原因可能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更多地依赖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发展差距导致两者协同集聚水平下降。分行业的比较情况表明,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较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较高,而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指数均较低。

表3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及行业比较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地区比较

黑龙江省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见表4。“哈大齐牡发展带”内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较高,鸡西、双鸭山、黑河等煤炭和林业资源型城市两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较低。哈尔滨、大庆和七台河自2013年以来两业协同集聚指数基本保持稳定,而其余城市的协同集聚指数自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尤其是绥化和双鸭山下降最明显。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在2013—2016年经济增速回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因而黑龙江省的两业协同发展水平相对稳定。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后,东北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务分离外包,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但是黑龙江省的制造业复苏速度明显落后于生产性服务业,导致两业协同发展水平下降。尽管“哈大齐牡发展带”内的城市两业协同发展水平较高,但是下降趋势较明显,而省内资源型城市的两业协同发展水平明显较低。

表4 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地区比较

三、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营商环境,破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堵点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创新交叉学科平台发布的《中国省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2020》显示,黑龙江省的营商环境排名第21位。因此,黑龙江省应重点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黑龙江省的公有制制造业企业将非核心生产性服务业务分离、外包,为生产性服务业内的民营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各级政府要明确新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的功能定位,通过科学的、明确的、符合发展实际的产业政策积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二)贯彻创新理念,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内生动力

在新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应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将创新发展放在新发展理念之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必然需要创新。建议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适当增加投入,加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内的创新型企业孵化培育,重点支持高科技、高成长、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企业。针对当前黑龙江省人口流失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人才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并鼓励创新人才流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增加科学研究、信息技术、金融、现代物流等领域的人力资本积累,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供给。

(三)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一方面,要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导,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提升科技、研发、信息、计算、金融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保障交运仓储、商务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充足供给,建立与老工业基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多元化需求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有效供给结构,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结构为黑龙江省制造业全面振兴提供服务支撑。另一方面,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借助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等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同时重视批发零售和商务租赁服务为制造业拓展市场的服务功能,提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及其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水平,进而增强产品促销、商务拓展、物流渠道保障等服务能力,为低技术水平的制造业保持市场竞争力提供有效的服务供给。

(四)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多,产业发展对本地优势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而资源型产业发展挤占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因此,除处于“哈大齐牡发展带”的大庆和牡丹江外,其余资源型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及其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水平都较低。黑龙江省的“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油城、煤城、林区由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因此,在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产业链条延伸以及接续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发展与之配套的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资源型产业和接续产业深度融合为导向,提高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助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五)以战略对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入新发展格局

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融入新发展格局是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黑龙江省应抓住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机会,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以全方位的战略对接与产业协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融入国内大循环的统一大市场。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环境以及黑龙江自贸区建设的政策平台,积极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内容、结构和方式,创新与日韩俄蒙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科技、航运、信息等领域的合作机制,从而推动黑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猜你喜欢

区位商资源型生产性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