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癌痛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2022-04-26牛潇菲李小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癌痛发文图谱

牛潇菲,张 畅,李小江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天津 300381;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301608)

癌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也是临床困扰医生的一大难题,给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都造成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新发癌症患者中,癌痛的发生率为30%-50%,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癌痛的发生率高达70%-90%[2]。疼痛被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近些年来,有关癌痛治疗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西医治疗癌性疼痛的主要方法为三阶梯止痛疗法[3],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癌痛,但其往往伴有一系列不良反应,且易产生成瘾和耐药。中医药在治疗癌痛方面临床疗效显著,治疗手段多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发展前景[4]。

癌痛属于中医学“痛证”范畴,其中骨转移癌痛属中医学“骨痹”“骨瘤”“骨蚀”“骨疽”等范畴,化疗性手足痛属中医学“麻木”“痹证”“血痹”“络病”等范畴[5]。癌痛病机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个方面:癌病初期,正气尚未亏虚而邪盛,气血阻滞,痰毒瘀结,此为“不通则痛”;日久正气亏虚,气血皆损,无法濡养经络,此为“不荣则痛”[6]。中医药治疗癌痛主要包括中药汤剂、针灸、中药外敷等,可有效缓解癌痛,在临床癌痛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

近几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中医药治疗手段在癌痛领域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相关文献较为分散、冗杂,目前尚未有相关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癌痛的中医药治疗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其发展现状,促进其科学化、客观化、规范化,推广和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从而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V 软件对近20 年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系统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中文文献数据来源于国内常用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以及万方(Wanfang),设定检索策略为:主题=癌痛OR 癌性疼痛OR 癌症疼痛,文献学科目录选择中医药类别相关目录,时间跨度限定为2000-01-01 至2021-08-08,检索语种限定为中文,检索库限定为期刊文献。英文文献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设定检索策略为:(TS=(Cancer Pain OR Cancer Associated Pain OR Neoplasm Related Pain OR Oncological Pain OR Tumor Related Pain OR Tumor Associated Pain OR Oncology Pain OR Cancer Related Pain OR Neoplasm Associated Pain))AND (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acupuncture OR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OR needling OR tuina or Chinese herbs OR acupoint OR qi gong)),检索时间设定为2000-01-01 至2021-08-08,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and“review”,检索语种选择“English”。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药治疗癌痛”主题并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

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的文献;②作者、年份、期刊等题录信息缺失的文献;③征稿通知、行业指南、人物专访等不相关的文献;④与“中医药治疗癌痛”主题不相关的文献。

1.3 数据转换及参数设置

中文文献以Refworks 格式从数据库导出,英文文献以纯文本格式导出,并利用CiteSpace V 格式转化工具对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文本格式转换,再将格式转换后的文献记录导入CiteSpace V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设置参数:时间分区(Time Slicing)自2000 年至2021年,时间切片为“2”,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选择关键词(Keyword)、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三者的阈值(Top N per slice)均设置50,分别绘制共线图谱、聚类图谱和时线图谱等。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数量

检索分别获得相关文献CNKI 1466 篇、VIP 923篇、Wanfang 2031 篇、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701 篇,经筛选、去重、排除等文献处理,最终共有1982篇中文文献、215 篇英文文献纳入分析。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年发文量分析

以时间为轴对发表文献数量进行分析,以反映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研究变化趋势。从图2 可知,近20 年来,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11 年为节点,2011 年前发文量较少,2000 年至2011 年的中文文献年均发文量仅约为55 篇,英文文献年均发文量仅为2篇,2011年后发文量逐年攀升,中文文献发表数量于2017 年达到峰值,为175 篇,英文文献发表数量则于2020 年达到峰值,为35 篇,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来,癌痛的中医药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学者的关注。

图2 2000-2021年中医药治疗癌痛发表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2.3 作者共线分析

利用CiteSpace V 绘制作者共线图谱(图3),图中每个节点代表具体的作者,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8]。图3(左)筛选了发表文献数量>6篇的作者信息进行标注,其中发文量最高的是冯利教授,为30篇;其次为王文萍、芦殿荣、韦艾凌、王芳四位学者,发文量均>15 篇。英文文献发文量≥3 篇的作者共有15 人,其中发文量最高的研究学者为Mao JJ,发表相关文献13篇。图3显示,中医药治疗癌痛研究领域存在多个研究团队,但各个研究团队间合作并不紧密,多以内部合作为主,表明目前中医药治疗癌痛的研究力量还未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其长期发展。

图3 中医药治疗癌痛的文献作者共线分析图谱

2.4 研究机构共线分析

对文献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将同一机构的具体科室合并至医院,各个学院合并至学校,进行机构共线分析得到图4。其中中文文献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机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51 篇),其次为湖南中医药大学(34 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32 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31 篇)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31 篇)。发文量≥20 篇的机构共有10 个,主要为各地的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英文文献所得的可视化图谱中,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美国的Mem Sloan Kettering癌症中心(14篇),其次为韩国的庆熙大学(11 篇)、中国的广州中医药大学(8 篇)和北京中医药大学(7 篇)。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发文量相对分散,尚未出现高发文量的代表机构,国际间的合作较少,国内的机构合作则以地域聚集为主,跨地域的科研机构合作尚少。

图4 中医药治疗癌痛的文献研究机构共线分析图谱

2.5 关键词共线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献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可直观反映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表1分别列出了中英文文献中出现频次排名前20 的高频关键词。中文文献可视化图谱中共有201 个节点,254 条连线,节点间的联系较为紧密。结合图谱和表格对主要关键词进行近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癌痛的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医药疗法、中医外治法、中药、中药外敷、针灸等;治疗目的主要包括:缓解癌性疼痛、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治疗疾病主要围绕恶性肿瘤展开;文献形式则以综述、临床观察、临床研究为主。关键词中频次排名前5的依次为:癌性疼痛606 次、癌痛424 次、疼痛202 次、肿瘤107次、中医药疗法100次,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中大多数的中心性(Centrality)>0.1。英文文献可视化图谱中共有151 个节点,244 条连线,各节点间联系密切(图5)。与中文文献研究有所不同,英文文献研究热点多集中于针灸、电针治疗癌痛方面,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这与针灸的国际认可度和国际化发展相关。

图5 中医药治疗癌痛的文献关键词共线分析图谱

表1 中医药治疗癌痛关键词频次列表

通过CiteSpace V 的LLR 算法对关键词进行中英文文献的聚类分析,分别形成了13个具有代表性的聚类,中英文文献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 Q)分别为0.7908、0.7204(>0.3),表明聚类结构显著;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分别为0.6967、0.8003(>0.5),表明聚类合理。轮廓值是衡量整个聚类成员同质性的指标[9],表2-表3 中各聚类的轮廓值均较高(>0.6),表明其研究主题较集中,整体聚类效果较好。不同聚类团块间相互交错,表明各研究内容联系紧密(图6)。在13 个聚类标签中,中文文献聚类规模最大的#0 和#1(Size =19),其主要研究内容为用药规律以及中医疗法、针灸疗法对肿瘤相关性疼痛的治疗等;#1、#6、和#8 的标签含义相近,侧面反映该研究主题丰富。据英文文献聚类显示,中医药治疗癌痛的研究文章类型主要包括CiteSpace 文献可视化分析、meta 分析、动物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对照试验;癌痛的管理类型主要集中于关节痛、手术相关疼痛、化疗相关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疼痛等,中医药在改善癌痛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辅助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

图6 中医药治疗癌痛的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2 中医药治疗癌痛的关键词聚类标签列表(中文文献)

表3 中医药治疗癌痛的关键词聚类标签列表(英文文献)

2.6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对关键词聚类进行时线图分析(图7),以了解该领域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中医外治法和针灸治疗癌痛一直都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穴位注射、针刺、中药外涂、中药穴位贴敷、穴位埋线、耳穴压豆、腕踝针、热敏灸等,其中热敏灸、中药穴位贴敷、耳穴压豆与腕踝针为近几年该领域关注的热点。2007 年起,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热点从宽泛的癌痛细化为具体癌种的疼痛,中文文献中以“肝癌”为代表,英文文献中则以“乳腺癌”为代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更加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医情志治疗、改善睡眠质量等成为研究热点。

图7 中医药治疗癌痛的文献关键词聚类时线图谱

突现词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引用量出现急剧变化的关键词,其代表某一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10]。图8分别列出中英文文献分析检测得到的15 个突现词,Begin 代表突现开始,End 代表突现结束[11],中文文献突现词分析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为“中医药治疗”,长达12 年;英文文献突现词分析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为“癌症”,长达11年。Strength 代表突现强度,突现值越大,代表突现词在某一时期突现可信度越高[11],中文文献突现强度最高的是“中医药疗法”,为25.1067,表明中医药疗法在癌痛治疗中具有一定影响力;英文文献突现强度最高的是“互补”,为4.0759,表明中医药治疗是西医治疗的重要补充辅助手段,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痛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肺癌、腕踝针、穴位贴敷和阿片类药物成为突现词,中医特色疗法缓解癌痛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8 中医药治疗癌痛的文献突现词图谱

3 讨论

通过文献发表量分析显示,2011 年后,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发文量呈稳步增长态势,2016年至2017年中文文献发文量涨幅最大,2019年至2020年英文文献发文量涨幅最大,表明近几年来,该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在癌痛治疗中占据了一定地位。

研究学者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以冯利、王文萍、芦殿荣等为代表的作者团队发文量较多。冯利教授主要致力于骨转移癌痛和癌性躯体痛的治疗研究,其根据中医病机理论及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自拟的益肾骨康方[12-15]对骨转移癌痛以及癌性躯体痛具有明显疗效,该方具有补肾健脾,解毒化瘀,渗湿消肿,抗癌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骨转移癌痛患者的治疗。王文萍主要致力于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痛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其中有关中药止痛贴的研究占比较大,其研究团队创建的“Access 癌痛临床文献研究数据库”将大量的、分散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和完善,为国内癌痛临床研究提供有效利用数据资源的平台工具,也为后续开展的癌痛临床研究及数据挖掘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16]。基于此数据库,王文萍团队又对治疗癌痛内服方剂的组方规律[17]和中药外治的用药规律[18]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得到癌痛内服新处方共20 个,大致可分为活血化瘀、补益气血、行气化痰等几类,药味组成中活血化瘀止痛药占比较大,前10 味中就有6 味为活血化瘀止痛药,其次应用频次较高的为补益药,组方用药规律与癌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机相一致;在癌痛中药外治方中,最常用的六味药依次为冰片、乳香、没药、延胡索、川乌、麝香,活血化瘀药占比最大,药味多以辛、苦为主。芦殿荣近几年主攻针灸治疗癌痛以及改善阿片类相关便秘的研究,其临床运用针刺补肾祛瘀法[19]治疗骨转移癌痛,止痛疗效显著。除此之外,其团队研究发现,升降散在预防和治疗阿片类药物所致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方面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21]。Mao JJ则主要专注于针灸治疗癌痛[22]以及乳腺癌癌痛治疗[23]的相关研究。不同研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癌痛,各有所长,共同推动了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发展。研究机构的分析结果与研究学者分析结果相一致,发文量排名较高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即为代表学者研究团队所在机构。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癌痛领域的研究机构较多,但合作相对薄弱,机构各自为阵,学术交流相对封闭,尚未有突出影响力的机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从关键词共线图谱来看,中医药治疗癌痛相关研究的关键词网络极为紧密,中医药疗法在癌痛领域的应用着重于“中药外敷”和“针灸治疗”。《医学源流论》言:“使药性从皮肤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中药外敷在癌痛治疗方面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疗效好等优点,且对于正气已虚不耐攻伐的晚期癌症患者,脾胃吸收功能减弱甚或不能服药患者而言更具优势[24,25]。针灸治疗癌痛的手段多样,包括单纯针刺、艾灸、电针、穴位注射、耳穴、腕踝针等,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应用均表明,针灸治疗癌痛疗效显著,在各个阶段的癌痛治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6]。中成药及中药注射剂亦在癌痛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复方苦参注射液”为癌痛治疗的常用中药注射液,兼具补泻之攻[27],在缓解癌痛方面具有良好疗效[28]。

从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来看,“耳穴压豆”“腕踝针”“中医情志护理”和“中医特色护理”为近几年新兴的研究方向。耳穴压豆利用王不留行籽作用于耳部腧穴,推动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调整各脏腑的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29]。临床研究表明,耳穴压豆治疗癌痛的总体有效率大于90%,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依从性高,为临床治疗癌痛的较佳选择[29]。腕踝针是通过从腕部和踝部取相应的点进行皮下针刺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其临床取穴少、针刺深度浅、无痛、操作简便、不影响肢体活动,适用于多种疼痛的治疗[30]。临床研究[31,32]显示,腕踝针可显著提高“三阶梯镇痛法”的镇痛效果,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几年来,中医护理逐渐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白涛[33]等的研究表明,中医情志护理既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睡眠质量,又可以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常丽[34]等运用中医按摩、中药贴敷、中药足浴、中药熏蒸、耳穴贴压等中医特色护理对癌性疼痛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显示,疼痛缓解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等都有显著提高和改善。中医药的参与极大地减少了癌痛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优势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痛逐渐成为癌痛治疗领域的主流。

正如前期研究所报道[35-37],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由于文献数量较多,手动筛选难免存在纰漏。②本研究对纳入文献的质量未进行管控,存在文献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③本研究导出的数据不包括参考文献信息,使得可视化分析仅体现在共现层面,无法进行引文分析深入挖掘作者与研究主题流动的关系[36]。④本研究仅运用CiteSpace 工具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在阈值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未来研究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可视化工具,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相互验证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37]。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对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客观、形象地展示了中医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虽然目前中医药治疗癌痛的相关研究呈较好发展态势,但仍存有一定局限性,研究学者和机构的分散格局使得该领域尚未出现突破性进展。本研究所分析预测的中医治疗癌痛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将为该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以期促进中医肿瘤学科的发展。

猜你喜欢

癌痛发文图谱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疼痛专职护士综合评定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影响研究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四川省40所医院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癌痛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基于精益管理模式的癌痛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及其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管理中应用
救心丸加三七粉可缓癌痛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