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东台市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
2022-04-26杨玉萍郜微微朱秋兵薛根祥王国平
杨玉萍 花 劲 郜微微 朱秋兵 薛根祥 王国平
(东台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 江苏东台 224200)
最大限度地挖掘作物的产量潜力一直是农业生产上研究的重点[1]。水稻是东台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7 万亩左右, 单产保持在600 kg/亩以上,种植品种的主要类型为迟熟中粳稻。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质稻米市场需求的升级,东台市亟需筛选出能为粮油作物轮作提供合理茬口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 因此,本文作者特收集了10个水稻品种在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东台推广示范基地进行对比试验,客观评价各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旨在为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调优水稻品种结构、缓解季节茬口矛盾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共10个, 分别为金香玉1号、泰香粳 1402、南粳 5718、南粳 9308、南粳 9036、南粳9108、武香粳 377、武香粳 113、泗稻 301、淮稻 5号。其中以本地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食味稻南粳9108 为对照(CK),详细信息见表1。
表1 2021年稻麦示范基地参试水稻品种详细信息
1.2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21年在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东台推广示范基地内 (132°50′N、20°14′E)实施。 该地位于里下河地区腹部,属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5.0℃,年日照时数2 130.5 h,年降雨量1 061.2 mm。试验田前茬为小麦,土壤类型为潴育型稻田土,地力中上等(前茬小麦产量为 536 kg/亩),0~20 cm 土层有机质 25.1 g/kg、全氮1.5 g/kg、有效磷48.7 mg/kg、速效钾141 mg/kg、有效锌 0.96 mg/kg、pH 7.8。
1.3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试验共设10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采用大区比较试验, 每个大区面积为1 334 m2, 不设重复, 随机排列, 处理间留走道0.6 m。 本试验于5月15日采用亚美柯公司生产的LSPE-40AM 型播种机播种, 利用D448P 型水稻钵苗育秧硬盘育秧, 每孔 4~5 粒,6月17日采用亚美柯公司生产的RXA-60TK 型宽窄行钵苗插秧机进行插秧, 秧龄为33 d,株距 12.4 cm,行距 33 cm 和 23 cm 相间,密度为 1.9 万穴/亩,每穴 4 苗。
参照精确定量施肥方案施肥,总施纯氮18 kg/亩,基蘖肥、 穗肥按 7∶3 比例施用, 其中, 基肥和分蘖肥各占 50%,穗肥分 2 次等量施用;N、P2O5、K2O 比例为 1∶0.5∶0.5,磷肥全作基肥一次施用,钾肥分 2 次施用,其中,基肥和促花肥各占50%。 移栽后田间水分管理,遵循“薄水活棵、浅水分蘖、适时晒田、拔节至成熟期湿润灌溉、干干湿湿、适时断水”的原则进行。病虫草害防治按照当地生产实际统一进行。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生育进程 追踪叶龄进程, 调查记载各品种的主要生育时期对应的准确日期,包括播种期、移栽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其中抽穗期的确定标准为群体50%以上有效单茎的穗顶(不包括芒)自剑叶叶鞘中露出; 成熟期确定标准为群体95%以上有效穗的95%以上籽粒呈现品种本身的正常熟相。
1.4.2 茎蘖动态 从每个处理选长势比较一致、有代表性的连续10 穴,定点定时调查记载茎蘖的消长动态。拔节前每5 d 调查1 次,拔节后每7 d 调查1 次直至成熟,计算茎蘖成穗率。
1.4.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收获前, 每处理选择3个代表性观测点,每个点测量3 行,每行15 穴,计算每亩有效穗数;根据普查所得的平均穗数,各处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 穴,调查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随机选取1 000 粒烘干称量即为千粒重,重复3 次。 成熟期采用大区机收,测定籽粒水分含量后按14.5%标准含水量计算实产。
1.4.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的生育期
由表2 可知, 不同水稻品种在统一播种移栽条件下均能正常成熟,抽穗期、成熟期等生育进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全生育期不同。10个水稻品种的抽穗期在 8月28日至 9月5日之间, 南粳 9308 最早,为8月27日,较南粳 9108 早抽穗 3 d;泗稻 301最迟,为 9月5日,较南粳 9108 迟抽穗 6 d;其他品种介于两者之间。 泰香粳1402 成熟最早,全生育期最短,为 156 d,较南粳 9108 早 4 d;泗稻 301 成熟最迟,全生育期最长,为164 d,较南粳9108 迟4 d;其他品种成熟期在10月19~24日之间, 全生育期在157~162 d 之间。
表2 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
2.2 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产量是品种各性状的综合表现, 也是衡量一个品种优劣的综合指标[2]。 由表3 可知,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从实际产量来看,南粳5718 实产最高,达到753.2 kg/亩,比对照南粳9108 增产16.6 kg/亩, 增产率为2.25%;南粳 9108、 金香玉 1号、 泰香粳 1402 实产均超过700 kg/亩,分别在10个水稻品种中居第2 位、第3 位、第 4 位; 南粳 9308、武香粳 377、淮稻 5号实产均超过660 kg/亩, 分别在10个水稻品种中居第5 位、第6 位、第 7 位;泗稻 301 实产最低,为 612.2 kg/亩,比对照南粳9108 减产124.4 kg/亩,减产率为16.9%;其他品种的实产在623.7~655.8 kg/亩之间。
表3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10个水稻品种穗数在20.4 万~24.7 万穗/亩之间, 金香玉 1号最高,为24.7 万穗/亩;泗稻 301 最低,为 20.4 万穗/亩。每穗粒数,武香粳377 最多,为156.3 粒,较对照南粳 9108每穗增粒19.8 粒;其次为南粳9308、泗稻 301、南粳9036, 每穗粒数分别为 145.5 粒、142.1 粒、140.3 粒,较对照南粳 9108 每穗增粒 9.0 粒、5.6 粒、3.8 粒;金香玉1号、武香粳113 穗粒数均与对照南粳9108 接近,而南粳5718、泰香粳1402、淮稻5号每穗粒数明显低于对照南粳 9108, 分别低 7.8 粒、8.2 粒、10.2 粒。结实率,泰香粳 1402 最高, 为 88.5%, 淮稻 5号排第二,为87.1%,结实率超过85%的品种还有武香粳113、南粳 9108 南粳 5718;泗稻 301 最低,为 82.2%。千粒重,南粳 5718 最高,为 31.3 g,泰香粳 1402 排第二,为27.9 g,千粒重较高的品种还有泗稻301、金香玉 1号;武香粳 377 最低,为 25.8 g。
2.3 不同水稻品种的茎蘖动态
茎蘖动态变化对于水稻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茎蘖消长平稳,成穗率高是水稻获得高产的重要基础[3]。 由表 4 可知,10个水稻品种的基本苗在 6.6 万~7.6 万/亩之间, 高峰苗在 29.4 万~33.3 万/亩之间,有效穗数在 20.4 万~24.7 万穗/亩之间, 单株带蘖数在1.8~2.6个之间,成穗率在66.4%~74.5%之间。其中金香玉 1号高峰苗最高, 为 33.3 万/亩, 淮稻 5号排第二,为 33.1 万/亩,武香粳 377 最低,为 29.4 万/亩;金香玉1号单株带蘖数最高,为2.6个,武香粳377最低,为1.8个;南粳5718 成穗率最高,为74.5%,金香玉1号排第二,为73.3%,泗稻301 最低,为66.4%。
表4 不同水稻品种茎蘖动态
2.4 不同水稻品种的抗逆性
2.4.1 抗病性 由表5 可知, 由于水稻生长期间以晴好天气为主,加之防治时间和防治药剂得当,各品种的病害发生较轻。 其中恶苗病、基腐病、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和白叶枯病均未发生,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部分品种轻发生。
2.4.2 抗倒性 株高是农艺性状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水稻的抗倒伏性相关[4]。 由表5 可知,10个参试水稻品种中,株高最高的是泗稻301,为99.8 cm;最矮的是南粳9036, 为87.2 cm; 其余品种株高在87.4~98.1 cm 之间。 本试验期间参试水稻多次遭受强台风、大暴雨等恶劣天气,各水稻品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现象,其中泗稻301、南粳9308 全部倒伏;武香粳377、武香粳113、南粳9036 倒伏较为严重,分别发生60%、60%、50%;泰香粳1402、淮稻 5号中度倒伏,倒伏面积约15%;南粳 5718、南粳 9108、金香玉1号轻度倒伏,倒伏面积约5%,各参试水稻品种均未发生穗发芽现象。
表5 不同水稻品种抗倒性和抗病性
3 结论与讨论
从生育期来看,各水稻品种生育期安全,均适合在东台地区种植, 其中泗稻301 和金香玉1号生育期稍长,因此在生产上要合理安排好播种期;从产量来看,南粳 5718、南粳 9108、金香玉 1号、泰香粳1402 实际产量均超过700 kg/亩, 产量潜力较高,南粳9108 作为东台市当家品种,产量居第2 位;从抗逆性来看,各水稻品种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现象,病害总体发生轻。
综合考察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抗逆性等方面认为,南粳 5718、南粳 9108、金香玉 1号、泰香粳1402 等4个品种穗粒结构协调,分蘖性较强,产量潜力较高,综合表现较优,可以在东台地区进一步示范种植并推广应用。 由于上述结论仅是一年一地所得,对大面积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 但为考虑各品种年度间的稳产性和区域间的广适性, 因此还应进一步开展多年多点筛选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