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区薯类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04-26张春燕刘王叶方玉川
张春燕 刘王叶 方玉川
(1.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陕西榆林 719000;2.陕西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陕西榆林 719000;3.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陕西榆林 719000)
马铃薯、甘薯营养丰富、亦蔬亦粮的特点,使其成为城乡居民餐桌“新贵”。 薯类作物在陕北地区种植多年,种植面积大、产量高,是当地的传统优势农作物之一。 大力发展马铃薯、甘薯等薯类产业,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和提高健康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2]。
1 陕北薯类作物生产现状
1.1 陕北马铃薯生产现状
陕北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23.33 万hm2左右,年产鲜薯在350 万t 以上,是区域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1.1.1 榆林市马铃薯生产情况
(1)榆林市马铃薯生产布局。 榆林已形成三条特色明显的产业带。 一是北部风沙草滩区种薯、优质商品薯产业带,主要包括长城沿线及以北风沙滩区,主要以脱毒种薯繁育和生产早熟薯外销、 加工专用薯为主,年种植面积4.7 万hm2左右,以希森6号、费乌瑞它、冀张薯 12号、陇薯 7号、丽薯 6号、中加 2号等优质鲜食品种为主,与玉米、蔬菜、牧草等作物轮作。 二是西部白于山区商品薯产业带,主要以鲜薯外销型品种以主,年种植面积8 万hm2左右, 以克新1号、陇薯 7号、冀张薯 8号、青薯 9号等抗旱性、鲜薯型品种为主,与荞麦、油菜、玉米等作物轮作。 三是南部丘陵沟壑区淀粉、鲜薯兼用产业带,主要以抗旱鲜食和淀粉加工型品种为主,年种植面积4.7 万hm2左右,以克新1号、晋薯16号、青薯 9号、庄薯 3号等抗旱性好、淀粉含量较高的品种为主,与大豆、谷子、杂豆类作物轮作[3]。
(2)榆林市马铃薯生产情况。 2020年,榆林市马铃薯播种面积 16.92 万 hm2, 折粮总产量 59.96 万 t,成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五个市区之一;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8%和61%, 成为陕西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市。 2013-2017年,累计实施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2.02 万hm2,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 全市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到8 万hm2,占到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的47.3%, 增产幅度达到15%,全市马铃薯良种覆盖率在80%以上。 全市有马铃薯加工企业16 家、专业加工村20 多个,年加工转化能力40 万t,主要生产淀粉、粉条、粉皮、粉丝等产品;从事生产、销售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有60 多家,年外销鲜薯150 万t 左右。
1.1.2 延安市马铃薯生产布局
(1)延安马铃薯生产概况。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 马铃薯种植模式主要是一年一茬单作或与玉米、豆类、荞麦间作套种,年际间实行轮作。 由于地形限制,马铃薯基本靠自然降水生产,因而马铃薯产量年际间波动较大。 马铃薯是延安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区域遍布13个县市区,在延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中, 马铃薯被列为粮食作物“三个百万亩”之一[4]。 2020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5.3 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6.2%,折粮总产达15.8 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20%。
(2)延安马铃薯主粮化发展趋势 。 随着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推进,马铃薯在延安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水平逐年提高。 为了丰富和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消费要求, 加强马铃薯产业科技研发投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马铃薯深加工技术工艺,促进马铃薯加工产品多样化, 将成为延安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趋势[5]。
1.2 陕北甘薯生产现状
1.2.1 榆林市甘薯生产情况 甘薯是榆林市城乡居民常用的食品之一,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困难时期,作为“两杂两薯”之一的甘薯为榆林人民度过饥荒立下了 “汗马功劳”。 2020年, 榆林市甘薯种植面积2 122.87 hm2,折粮总产量10 372 t。 从附表可以看出,榆林甘薯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种植面积和较大的县为吴堡县、绥德县,分别达到373.27 hm2和368.87 hm2;产量较高的县市有神木市、绥德县和清涧县,年产量超过1 000 t,而西部的定边县和靖边县面积较小。
附表 2020年榆林各地甘薯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
由于无霜期较短, 榆林甘薯多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多为单作,也与芝麻、大豆、小杂粮及果树等作物间套作。 生产中,甘薯一般与玉米、大豆、小杂粮、蔬菜等作物进行年际间轮作。
1.2.2 延安市甘薯生产情况 延安市种植甘薯有300 多年的历史, 所产的甘薯薯块匀称、 出粉率高,病害少、品质好,在全市13 县(区)都有甘薯种植。 近年来, 延安市甘薯播种面积为4 200 hm2, 总产量11 720 t,其中播种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有宝塔、延长、延川、安塞四县区,平均单产 2 790 kg/hm2(折粮),高于世界甘薯平均产量(2 780 kg/hm2),但低于中国甘薯平均单产水平(3 800 kg/hm2)。
2 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结构单一
陕北马铃薯品种以冀张薯系列、 陇薯系列、V 系列等鲜食品种为主, 缺乏加工品种, 特别是低还原糖、 适宜快餐食品加工的品种多以引进国外品种为主;陕北甘薯品种以胜利百号、甘谷驿红薯、绥德红薯、秦薯5号、秦薯6号等鲜食品种为主,缺乏高淀粉加工品种和彩色特用品种。 所以说,品种结构单一成为制约陕北地区薯类产业的瓶颈。
2.2 病虫害发生较重
近年来由于轮作倒茬不合理和种薯调运监管不力,导致马铃薯晚疫病、黑痣病、黑胫病、疮痂病和甘薯黑斑病、根腐病、蔓割病、软腐病等土传、种传病害逐年加重,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2.3 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陕北目前缺乏马铃薯主食化加工品种, 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大都加工能力不足,产品粗加工多、传统消费多,精深加工少、品质消费少,缺乏从事马铃薯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及传统、特色、休闲化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和加工的科研单位和企业。 陕北地区基本没有甘薯加工企业,精深加工更是无从谈起。
2.4 产后处理能力不足
陕北薯类作物鲜薯贮藏大都以农户自贮为主,损失率为15%~30%。 鲜薯上市时间集中,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造成“旺季滞销,淡季断货”的市场尴尬局面。 加之品牌培育不力,产品知名度低,使得储销压力大、价格上不去,丰产不增收。
3 产业发展对策
3.1 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两条主线,发挥陕北薯类产业发展资源优势, 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政策扶持,夯实基地建设,依托科技创新,改善物质装备,积极构建陕北薯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打造“榆林马铃薯——沙窝窝里的金蛋蛋”“陕北红薯——革命老区的金地瓜”品牌,把陕北建设成为全国最优、国际知名的薯类产业基地。
3.2 发展措施
3.2.1 以市场导向, 开展多目标的薯类品种选育陕北生产中应用的薯类品种更新换代滞后,品种与市场销售严重脱节,生产上多为鲜薯食用型品种,市场上急需的、 发展潜力较大的食品加工和淀粉加工品种比较短缺。 因此,通过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需要的薯类作物品种,以满足当地生产需求和市场需求。
3.2.2 建设脱毒种薯(苗)生产体系,强化种子监管力度 首先,健全马铃薯和甘薯繁供种体系,生产出产量高、品质好的马铃薯、甘薯脱毒种薯(苗),满足生产需求;其次,严格执行马铃薯、甘薯脱毒种薯生产标准, 加强种子管理部门对薯类作物脱毒种薯质量监管和检测力度;最后,扶持薯类种薯生产企业,建立多渠道销售体系, 以促进马铃薯和甘薯种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3.2.3 推广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提高产品品质 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合土地资源;集成适宜陕北地区的马铃薯和甘薯栽培技术规程,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栽培、脱毒种薯、水肥一体化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高陕北地区薯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薯农增收。
3.2.4 建设加工企业, 促进产业升级 一是增建加工厂,特别是马铃薯薯条和全粉加工厂,增加马铃薯加工转化能力;二是对老的加工厂进行技术改造,使得区域内加工能力得到提升; 三是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建设要有机结合, 改变区域薯类产业加工能力低的现状; 四是加大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扶大、扶优、扶强”,发展订单农业,达到企业壮大、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目标。
3.2.5 制定发展规划, 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薯类产业在陕北已成为主导产业, 其产业发展对当地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有重要意义。 因此,各主产县市区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和《甘薯产业发展规划》; 依据陕北地区薯类作物品种布局、市场需求、发展规模等建设马铃薯、甘薯等薯类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并扩展到山药、菊芋等其他薯类作物,把建设地点、推广规模、品种布局、标准化栽培、病虫害防控以及加工销售等融为一体,达到增产、提效的目标。
3.2.6 扶持薯类营销组织, 促进薯类产品流通 积极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提高他们的薯类营销技能;扶持一批专业营销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确保陕北地区马铃薯、甘薯、山药等薯类产品能产得下、卖得出;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设薯类批发销售市场,发展线上线下销售,扩大陕北薯类产品销售渠道。
3.2.7 重视薯窖建设, 提高贮藏技术 一要积极引导薯农建设薯窖,对农民建设薯库进行补贴,提高种植户贮藏能力。 二是建设马铃薯贮藏园区,集中修建一批高质量气调贮藏库, 每年秋冬季节给种植大户和经销商出租, 解决种植大户无贮藏库而产品销售遭受压价的问题。 三是对薯农进行鲜薯贮藏技术培训,延长鲜薯供应周期,提高鲜薯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