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育重要阵地的戏剧教学方法探讨
2022-04-26唐艳芬
唐艳芬
(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一、戏剧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
戏剧类课程在高校教学中担负着重要的美育功能,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美育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应当重视传统艺术的审美功能,探索审美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融合。
二十世纪初,王国维等人将“美育”思想引入中国,指出“美育能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1901年蔡元培在《哲学总论》中最早引入“美育”的概念,对美育实施范围、途径、方法等予以论析,倡导的“美育代宗教”,把美育上升到信仰的层面,以改变人的心性的途径来渐渐让人变得高尚,进而让全民族变得高尚,以此来达到强国兴邦的目的。他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提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代美育思想在中国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10月15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国家对于美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其工作原则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课程的设置,“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高校开设戏剧课程对学生实施美与善的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
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审美鉴赏和艺术实践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戏剧是一种群体性的创作活动,从文学角度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戏剧文本,依赖于人物之间的对话实现其叙事功能。阅读戏剧文本过程中会运用到场面思维,即读者阅读过程中以假想的舞台支撑,并凭经验构想出戏剧的场面,在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对审美经验起到建构作用。因而,对于戏剧文本的解读是对其最直观审美鉴赏。而从表演层面来看,戏剧属于代言体,观众所看到的演员表演,通过模仿人物言行和举止来为人物立言从而去表达对生活的认知,让观众和表演者同时置身于戏剧人物的情感中,并要有意识地控制情感的释放,无论从观者还是演者均是艺术实践的深层体验。
戏剧教育是艺术教育的范畴,艺术教育和道德情感涵养的关系至为密切。艺术中的情感是与美感合而为一的。戏剧类课程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有重要作用,学生的一般情感进入戏剧的境界就是艺术的境界,即提升道德情感。戏剧类课程是高校艺术经典教育的主干课程,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对于探索戏剧教学的美育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戏剧教学实施美育的方法
我国大学的美育活动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创造和积累了许多美育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手段单一,重知识轻情感,对教育效果急功近利等。结合当前美育方法的问题,在戏剧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种“以美育人”的教学方法:知识传授、实践体验、环境熏陶、情感共鸣、朋辈交流等,并在实践中对几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一)知识传授
知识传授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戏剧美学理论的教育方法,它是使用最多、应用最广的方式。
知识传授依赖于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编写、知识目标的追求、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这些指标直接关乎知识传授的质量。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保障教学内容正确以及知识、概念的科学,教师对于知识的讲解应全面而系统。高校中开展的各类戏剧课程,在其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明确地意识到在开展或接受教育,这种知识传授的方式必须在学生发自内心接受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实施,因此如何将美育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是对教学方法提出的一个挑战。
对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还应包含对人心智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健全的培养。戏剧具有宣传和教化的作用,应引导学生对真善美和假恶丑进行鉴别,在美育观照下使学生“求真、向善、崇美”。在戏剧文本教学中教师应着眼全局,让学生独立对戏剧文本进行感知,并选取重要的选段,基于人物的形象、情节的转折和矛盾的冲突之处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养成学生求真探索的品质。戏剧中往往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揭示着人性的碰撞和阶层的斗争,引领学生品味细节,从而激发学生向善的道德意识觉醒。戏剧中的悲剧与喜剧用个性化的语言和丰富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喜剧美和悲剧美也会带给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两极对立,如传统戏曲题材中“善恶有报”“忠奸分明”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生活和历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美的本质。
戏剧知识的教学内容丰富,剧本写作、形体训练、表演技巧、舞美设计、理论学习等,通过戏剧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会戏剧欣赏,学会表现自我,“能理解人的过去和现在的经验,以平等对话的精神对待人,学会真诚地理解人和尊重人”。通过对戏剧美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认识美的本质和规律,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原则与方法,从理性上帮助学生提升欣赏美的能力。
(二)实践体验
实践体验指组织学生参与戏剧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实践体验强调通过体验,形成对美的理论原则产生更深刻和准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戏剧的表演体验课和校园社团活动是学生进行戏剧体验的重要方式,通过群体的合作,借助剧本的故事完成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两个考验:一是锻炼表演者之间的协作,除去独角戏,任何戏剧都是群体合作才能完成的,这种表演体验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让每个人均置身于同一个情感的场域之中,使每个参与者同时接受戏剧潜移默化的熏陶,在崇尚个性化的现代社会,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增强学生在感情上的互动,让学生通过戏剧体验的方式实现美育的目的。二是考验表演者的情感与戏剧人物情感的抽离,学生作为表演者将置身于剧中角色及其情感生活中,学生要将个人的情感在戏剧所规定的限度内进行释放,同时还要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这就需要学生在表演体验过程中有更高层次的“第二自我”意识,能清晰地支配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从而达到与角色的共情。这种实践体验可以说是一种情感释放达与节制的训练,对于情感控制的培养是实现美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戏剧实践体验并不是排演一次就能提高审美能力的,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并根据大学生美育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灵活运用和积极地创造适当的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如在体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增加角色体验的机会,并给予学生相关的理论支持和可供比较参考的对象,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戏剧,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深刻教育。
(三)环境熏陶
环境熏陶通过活生生美的事物、无形的各种文化,弘扬主流的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熏陶和感染而接受美育的方法。
梁启超在《美术与生活》中提到,“人类任操何种卑下职业,任处何种烦劳境界,要之总有机会和自然之美相接触……只要你在一刹那间领略出来,可以把一天的疲劳忽然恢复,把多少时的烦恼丢在九霄云外”。这一观点,可以看成自然之美的功效说。而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方面肯定了审美主体在山水中体味的山水之乐,另一方面孔子看到了人情、人心对于自然景物的充分介入,即自然之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人心的主动介入。一个有品位的学校和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校,在建设上必定会有利于促进和发挥美育功能,让学生充分感悟环境的自然之美。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审美的价值融入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运用环境熏陶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年学生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同时具备浪漫的气质,戏剧教育往往能快速激发其情感。一是在校园环境中设置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点的中国传统戏剧经典元素,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浸润,并使之赏心悦目,并及时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格调。中国戏曲中具备独特的服饰之美、脸谱之美、音乐之美,让美的感动和审美意趣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并为学生构筑起丰富多彩、丰盈而积极的精神世界。二是学校要有社团组织和社团活动,如话剧社、戏曲社等,观看舞台的现场戏剧演出而不是看录像、有感而发写出的剧作评论而不是人云亦云,在活动开展中使学生发现和体验艺术之美,震撼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如空气和阳光,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在语言、行为上自觉接受中华传统戏剧文化的熏陶。运用环境熏陶法,应注重不刻意不生硬,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从情感上接受教育,并能产生共鸣。对于社团建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不是表演几个戏剧片段就是达到目的的。
(四)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指在戏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审美教育之中,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认识上达成共识,进而提高美育教学效果的方法。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客观对象逐渐内化为个体情感的过程,美育注重教育对象的情感调动和情感的激发,人格的发展不能靠说教来达到,而是在情感熏陶下由自身情感体验中得以实现。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在教学氛围上,合理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够沉浸于戏剧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在课堂上和人物命运同喜共悲,在这一点上考验的是教师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生动形象的课堂讲解,可以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一个优秀的戏剧作品,教师要在自身被感动的基础上传达给学生,就要时时保持激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接受“第一手”的知识时不知不觉中实现情感的共鸣,就是主动接受美的陶冶。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对历史剧《赵氏孤儿》剧中人物的价值取向展开辩论活动,程婴的舍子救孤,韩厥、公孙杵臼的舍身成仁而成就的忠肝义胆是否值得,赵氏孤儿背负的复仇使命从人性角度来讲是否过于沉重等话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人生态度。
教师的教学激情,学生的参与共情,使师生在戏剧所产生的情感场中产生共鸣,启发学生以愉悦心态积极思考和探究,领悟美的意蕴,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
(五)朋辈交流
朋辈交流指戏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彼此分享信息、交流经验的技能,以提高其审美能力,双向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的美育教育方法。
朋辈之间交流具有平等、尊重的氛围,同时可以摆脱教师讲授而形成的被动接受之感。学生之间的畅所欲言、大胆质疑和激烈争论,可以在交流中去疑,在碰撞中启新。戏剧是一种矛盾的艺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朋辈之间因为性格观念和所站立场的不同,对其中所表达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解读都会产生不同。教师有意识地在戏剧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得到长足发展,使审美的想象力在激烈争论和思索中不断提升。
朋辈之间交流往往以结队或组合的方式进行,由于有相似的背景和身份,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容易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结下深厚的友谊,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人格得到协调的发展,实现“美美与共”的美育目的。
三、结语
当前的高校戏剧教学的美育方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许多,并在不断完善。但从以美成人和以美育人的角度来看,综观目前高校开设的各类公共戏剧教育课程,不难发现,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静观式、概念式的审美教育状态。以美育人的具体方法有很多,上述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归纳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并且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范围,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取得更好的美育效果。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具有便捷性一种美育形式,也是学校美育教学重要内容。在学校的美育教学实践中探讨戏剧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戏剧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