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刺激对周围性面瘫预后预测的临床观察

2022-04-25李保军王存洁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旋钮面神经面瘫

李保军,王存洁

(山东省阳谷县中医医院,山东 阳谷 25230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由于面部表情和运动功能障碍,而影响美观,绝大多数患者有心理压力,诊治上主观盲目性强,依从性差。电针不仅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方法,它还是一项电诊断,对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能早期作出评估,具有经济、快捷、准确率高、可重复操作性强等优点。笔者近年来,采用翳风、牵正两穴电针刺激的测试方式对周围性面瘫预后预测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60例单侧周围性面瘫全程门诊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2岁;右侧面瘫32例,左侧面瘫28例。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常见疾病诊断标准》中关于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1];②首诊均处于急性期,病程≤3 d。

1.3 排除标准

①中枢性、外伤性等面瘫患者;②合并心脑血管、糖尿病、肝肾等严重疾患;③,未能坚持全程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急性期常规药物治疗

阿昔洛韦10 mg口服,每天3次,7 d为限;醋酸泼尼松片口服30 mg,每天1次,1周后逐日递减5 mg,后停用;甲钴胺口服500 μg,每天3次;维生素B1口服10 mg,每天3次,均连服4周。

2.2 电针治疗

发病7 d后介入电针疗法,选穴:翳风、牵正、阳白、迎香、颊车、合谷(双侧)、太阳、承浆等,毫针常规刺法得气后,用KWD-808Ⅰ型脉冲电疗仪,以1.2 Hz~3 Hz连读波,时间20 min,每日1次,全程45 d为限。

3 疗效分析

3.1 电针刺激检测方法

KWD-808Ⅰ型脉冲电疗仪(相关参数:输入电压9 V,基波输出频率1.2 Hz~55 Hz,脉冲宽度0.6 ms±0.15 ms)上有6路输出,每路输出配置单独调节旋钮,共计6组,在每个旋钮的一周标有0、2、4、6、8、10刻度,表示输出电流由小变大的刺激强度。测试方法:脉冲电疗仪输出路的两电极分置翳风、牵正两穴毫针柄上,记录电疗仪输出最小刺激强度能引发面神经兴奋反应(阈值)[3]时调节旋钮所指示的刻度;以及输出持续加大的电流强度未能引发面神经兴奋反应乃至针刺部位痛阈出现时调节旋钮指示的刻度。面神经兴奋反应标志是:电刺激翳风、牵正穴,目测到眼角、鼻翼、眉毛、额上等一处或多处肌肉轻微跳动。所有患者均发病后8、9、10 d行3次测试,以第10天记录资料作为有效统计数据,并按刺激强度大小划归为三个档次。

3.2 面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面神经功能按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定[2]:以面部6组表情肌的自主运动评分,运动包括皱眉、闭眼、动鼻翼、吹口哨、用力微笑、鼓腮6个动作。运动时与健侧对比,基本相同计3分,减弱计2分,微弱运动计1分,完全不能动计0分。最后加安静时的印象分,即面部对称2分,稍不对称1分,明显不对称0分,总分为20分,17分~20分为满意,14分~16分为良好,10分~13分为尚可,9分以下为差。

3.3 治疗结果

3.3.1 电针刺激检测结果

能引发神经兴奋反应者共计52例,其中输出刺激强度的调节旋钮刻度在0~2时为Ⅰ档,计12例;输出刺激强度的调节旋钮刻度在2~3.5时为Ⅱ档,40例。未能引发面神经兴奋反应者8例为Ⅲ档,调节旋钮刻度在3.5~4.5(痛阈为限)。同时对各档次患者行神经功能早期评分。见表1。

3.3.2 面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结束后再次行神经功能评分。电针刺激检测中能引发神经兴奋反应者52例(Ⅰ档、Ⅱ档),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为满意,但是电针刺激输出强度较低的Ⅰ档患者其疗程较Ⅱ档明显缩短。Ⅲ档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均为差。早期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为差的Ⅱ、Ⅲ档患者中,治疗后Ⅱ档患者功能评分显著优于Ⅲ档患者,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三档患者疗程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4 讨 论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学“口僻”“口眼歪斜”等范畴,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国内发病率为0.26 %~0.34 %,其中因失治延治等原因致后遗症的占比高达31.2 %[4],绝大多数患者有心理恐惧感。而当前对周围性神经评价主要方式是肌电图(EMG),其应用常因有创性而受限[5],且基层普及率低。电针作为面神经炎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已成专家共识,它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一种简易的电诊断。电针对面部穴位的刺激可直观地目测到面神经兴奋反应与否,且两者强度上成正相比,相对于肌电图有异曲同工之效。

据文献资料显示:急性面神经炎病理机制表现为神经水肿,有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或轴突变性等[6],常规药物治疗能减轻水肿,防止神经纤维变性,在急性期应作为基础治疗。针刺面部腧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远端合谷取穴,“面口合谷收”,既能祛风通络,又可调和气血,诸穴合用可改善面神经的微循环,加快神经炎性递质吸收,阻止神经病变的进展。基于面神经的解剖循行走向,选择翳风、牵正作为电针刺激检测的穴位,临床上有利于神经的精准触及,便于动态观察,减少测试误差,提高预后预测的有效度。另外,测试时机的选择对预后评定起关键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面神经受损后1 d~3 d期间,面神经M波或针极EMG检查无明显异常变化,患者仅在神经受损后1周~2周才可能出现失神经电位表现[7],故电针的介入治疗及电生理检测均应在急性期(7 d)后实施,因此选择发病后10 d时的电针刺激作为对周围性面瘫预后的评估更为客观、准确。

翳风、牵正两穴电针刺激检测这项简单的测试方式,虽然不是一个规范的电诊断,但其结果对周围性面瘫预后的预测准确有效,便于操作,易于推广。临床观察显示电针刺激能引发面神经兴奋反应者预后良好,所需刺激强度阈值越小,表明神经损伤程度越轻,恢复较快;未引发面神经反应者预后差,神经损伤重,存在神经变性的可能[8],恢复慢。后期回访,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状。本研究证明电针刺激测试与肌电图检查对周围性面瘫预后预测的结果基本一致,临床上有指导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基层医务人员。

猜你喜欢

旋钮面神经面瘫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浅谈电吉他上音量(Volume)与音色(Tone)旋钮的运用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家用燃气灶具旋钮温升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型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基于Mastercam旋钮凸模的数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