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新泰逛荡灯为例

2022-04-25杨紫薇刘雅婷张来鹏于晓华

流行色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创虚拟现实文化

杨紫薇 刘雅婷 张来鹏 于晓华

海南大学 海南 海口 570100

一、逛荡灯的形象

(一)逛荡灯概说

山东省新泰市谷里镇南谷里村留存有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逛荡灯。它是新泰市当地民间艺术活动“玩故事”团队的一部分,逛荡灯很少进行单独演出,通常与耍狮子、独杆跷、百兽图、舞龙灯等表演一同在春节期间进行,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表演队伍。山东省于2006年对逛荡灯进行认证,正式列为省级保护对象,现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境内唯一的傩舞艺术。

(二)逛荡灯的形象色彩应用

逛荡灯的头部由一个土陶罐做成,其上凿有两孔为双目,谐音天罐赐福(天官赐福),寓意天官前来送福降吉祥。倒置的土罐内点灯,灯光透过大红纸糊的镂空五官发出光亮,为何选用红纸,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认为红色具有吉祥的寓意,可以带来好运,辟邪避煞,还代表对生活“红红火火”的希冀。

逛荡灯头戴乌纱帽,乌纱翅上用金色颜料绘有代表天圆地方的铜钱样式,五官透出红光,赤面黑髯,着黑色官服,白色宽袖。为什么选用黑色官服,笔者猜测有二,其一是为了营造逛荡灯的严肃形象,黑色代表着肃穆,谨慎,且在历代王朝,官员的服饰多为靛蓝或黑色;其二,逛荡灯起初用于送葬,在东方,由于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从很久以前开始,中华民族便用黑色代表阴间,红色代表阳间,因而在葬礼时,参加人员往往都被要求着黑衣。

虽然逛荡灯整体的黑红色调使得它的形象比较可怖,但实际上却具有驱鬼除疫的含义。逛荡灯最初的形象是捉鬼师方相氏,《周礼•夏官》中记载了方相氏跳傩舞驱鬼的形式,他被人称为打鬼英雄。后来随着历史发展定位为一位朝廷命官的形象,手捧朝芴。由于逛荡灯的身高超过3米,对表演有着一定的限制,因而行走起来“逛逛荡荡”,形象地被称为“逛荡灯”。

(三)逛荡灯的地域性

制作逛荡灯所使用的道具与新泰市的地域性息息相关,逛荡灯的头部之所以采用一个倒置的土陶罐,是由于泰安市南谷里村自隋唐便烧制土陶,当地资源优势利于土陶成型,生产颇具规模;逛荡灯的身体所使用的圈椅和圆杌,也是新泰市民间常见的家具物件;而逛荡灯表演中所捧的朝芴,上面绘有“国泰民安”的字样,同样寓意着新泰所属的泰安市名称的由来。

根据当地传说,逛荡灯起源于隋唐时期,一户人家由南方迁至南谷里村,做制陶生意,后其家中的老人去世时,其后辈烧制出一个大水罐和八个小水罐,作为假面具,每人顶一盏,一手拿柳条充当金鞭,另一手执桃枝作为宝剑。走在送葬队伍前,挥舞柳条与桃枝,驱赶恶鬼瘟疫,为亡灵开道,此举为了祈求死者灵魂的安宁。如今逛荡灯表演不再用于送葬,而逐渐演变为求福禳灾。

(四)逛荡灯的表演

在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三到正月十五,逛荡灯表演于早上八点钟开始,到晚上的十点钟结束。在此期间,逛荡灯走街串巷,每逢百姓家门口,往往鞠躬礼拜,视为祈福纳祥。

逛荡灯表演被赋予了三种寓意:一是为死去的人祈祷冥福;二是驱除恶鬼以及去除厄运祈求安康;三是借指官民鱼水情。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演变为表演性与艺术性为主导的表演形式,渐渐淡出宗教迷信行列。逛荡灯表演给村民带来了节日无尽的喜悦和衷心的祝福,它所到之处,皆是一片欢声笑语,展现官民同乐舞千年的美好盛世景象。

二、逛荡灯表演的现状

据资料记载,自从逛荡灯被认定为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它的表演形式似乎已经被限制了。无论是接受记者采访,还是要求摄影时,表演者仅仅被要求摆出相同的姿势面对镜头,好似只有这个样子,才是逛荡灯本身的存在形式,也只有这样才能被大众所认同。因而,逛荡灯表演一直保存着最初的形态,这种保存方式乍一看是很好地保存了逛荡灯的原型,但仅仅是浮于表面的保护,并不能算是传承。发展是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不同,就必然需要不同的方式方法来促进非遗的传承进程。

(一)逛荡灯传承的困难

非遗文化的传承通常需要以人作为载体,例如传承人、传播者、受众,因此,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艺术派生功能应得到积极的发挥。如今的逛荡灯表演艺术就像是一棵树的枝干,它并没有作为枝条的物质的衍生品支撑,仅仅是单纯的表演。文化不与市场经济结合,似乎就很难站稳脚跟。

纵然逛荡灯传承了一千余年,几经兴衰,现如今也面临着失传的窘境。传统的表演道具过于沉重,顶扛和表演难度都非常大,这就使得表演者需具备强健的体魄与灵活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对逛荡灯表演传承人的要求,传承工作也陷入困境。李天顺为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对此现状忧心忡忡,他说:“逛荡灯这个表演项目虽然不难学,但是没有人愿意来学,而目前参加逛荡灯表演的传承人,年龄都已经在50岁以上了。”

(二)逛荡灯表演传播模式单一

21世纪初期,在中华民族“走出去”和外国文化“引进来”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多文化融合的局面。可以说,文化冲击为非遗文化过滤出了真正的观众,然而,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

乔晓光教授认为:非遗文化发展所拥有的时代背景一去不返,传统习俗不再受到新青年群体的青睐,新一代传人丢失了技艺需传承的文化底蕴,仅接收了表面的技艺。新一代的年轻人往往向往着时代的主浪潮,逐渐脱离了当初的民俗环境。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途径大大扩宽,但碎片化、体量大、耗时短的信息形式,也限制了逛荡灯的传统传播模式,使得逛荡灯表演在年轻人中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

三、逛荡灯表演传承的未来畅想

非遗文化复兴的关键是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汲取创意,并以现代的形式呈现给大众,使大众更容易接受,并坚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各种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屹立不倒,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加强民间逛荡灯的知识教育

传承是非遗存在的基础,教育部门可以将逛荡灯等非遗文化引入校园内部课堂,或组织一系列课外参观实践,去实地的参观考察逛荡灯的表演,通过会演展示的方式使社会公众对逛荡灯有基本了解和认知,由此来增加公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与兴趣。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提升逛荡灯表演的知名度成为非遗工作中最基础的一环,笔者认为可以一方面通过传统媒体满足年长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新兴媒体对年轻群体进行广泛宣传。例如,可以在互联网中开设逛荡灯有奖知识答题大赛,来吸引大众去了解逛荡灯表演背后的起源与寓意。同时,一些新兴媒体平台也为非遗的传承打造了有利平台。字节跳动公司通过流量信息传播非遗文化,招募非遗合伙人,实现大数据福利,它们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收益,吸引年轻受众,从而对非遗的传承工作起到推进作用。

(二)IP形象设计

虽然逛荡灯是山东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知名度却不高。对于非遗的保护,政府总是提倡去保护、修复其原型,使其在博物馆中沉睡。但在当今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这种政策只会使得传统非遗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褪色,保护非遗文化,应该在保护中谋发展,在发展中谋复兴。

IP设计即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可能是任意一种形式,普遍来说是将某种形象,打造为与品牌文化及内涵相符的卡通形象。故宫博物院所做的IP设计,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在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支持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下,文创衍生品的设计逐渐火爆起来。举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Bing Dwen Dwen)的IP形象,采用我国的国宝熊猫的形象为原型,结合超能量感的冰晶外壳,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的特点,且熊猫的形象憨厚可爱,惹得许多外国友人爱不释手。冰墩墩的设计极具未来科技感,整体造型为太空人样式颇具科技时代感,滑雪的动态将速度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冰墩墩一时间风靡大街小巷,甚至造成“一物难求”的局面,也更加令人意识到IP创造的价值。

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应该抓住鲜活的力量,针对时代需求,创造出适合自身的创新设计策略,来实现与时代的接轨发展,建议根据逛荡灯的形象与色彩设计IP形象,以传统的红、黑色为主色调,在其基础上添加部分现代的流行色彩元素。将逛荡灯的IP形象衍生为摆件、盲盒、相关漫画、动画作品等新兴产业,投入市场。

(三)文创产品设计

逛荡灯是山东省宝贵的文化资源,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将非遗与文创结合在一起,对保护非遗文化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文创产品无疑为更好地平台,既可展现文化魅力,亦可促进文化传承。

当今时代,八字、星盘、星座算命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即使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仍然有着不浅的市场,人们希望通过此获得大好运势、诸事顺遂。反观逛荡灯的起源是为了驱逐恶鬼,辟邪祈福。因此在进行文创设计时,不仅仅是制作笔记本、书签等,也可以考虑将逛荡灯的形象制作成护身符、平安符。

此外,政府要积极构筑文创市场的基础,分阶段进行建设。营造文化创意大环境,开放富有创造力的市场,从而有利于文创产品的宣传与贩售。

(四)舞台表演设计

通常逛荡灯表演与独杆跷、百兽图表演一同进行,可以将逛荡灯的表演转移到舞台中,添加故事性的叙事,整理成舞台剧、戏剧表演。为确保逛荡灯表演的顺利传承,政府必须在保存逛荡灯原貌的基础上,不断引进新技术,以创新的传承方式,为年轻人提供一种有效和可接受的传承方式。

此外可尝试成立专业的逛荡灯表演团队,开展一些带有地域性的特色表演,专业的表演团队可以整合各方资源,使传统非遗表演者拥有更好的舞台,吸引更多受众。

(五)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20世纪,虚拟现实技术诞生,该技术可通过数字算法打造身临其境的虚拟空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实用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可实现逼真的视听感受,随时,随地,高效,便捷地还原非遗文化特征,为文化的传播提供重要载体。其可将枯燥无味的文字传播,转变为生动有趣的“亲身体验”。目前众多学者正利用该技术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未来发展道路极为广阔。

虚拟现实技术在如今的科技时代可以促进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可以在逛荡灯表演的基础上结合三维建模技术,建立一个受众可自主体验非遗表演的仿真环境,使受众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可以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尝试扮演逛荡灯进行表演,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传统非遗文化展示,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体验,从而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对大众输入非遗文化。

结语

发展是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新事物的发展与旧事物的消灭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民族文化,尤其是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活态文化,是以人为载体的、不断变迁的、动态的文化。因此,如何让传统文化走入人们的生活,才是非遗文化继续长期存在的大前提。逛荡灯在发展的道路上需要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展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顺应时代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创的情况展开分析,提出创新策略,如此更好地在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承非遗文创,发展非遗文创市场,保护非遗文化。

猜你喜欢

文创虚拟现实文化
陶溪川文创街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谁远谁近?
REALITY BITES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浅谈虚拟现实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