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数字对换,增强数学素养

2022-04-25封功敏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封功敏

[摘  要] 数学知识千变万化,蕴含各种各样的规律。在数字对换中,有很多规律值得学生探索。探求规律,理解运算法则,提升运算能力,可以直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文章主要探討了数字对换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字对换;数学素养

对于单个的数字来说,数字对换可以是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相互对换。对于不同的数来说,数字对换可以理解为在算术运算中,两个数交换位置。比如,减数与被减数位置的交换等。

[⇩] 一、设置课堂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小学生的探究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当新知与旧知碰撞,当学习中产生知识矛盾时,他们会十分渴求一个可以解决疑惑的答案。所以,他们会想办法解决认知冲突。教师要做的就是揭示认知冲突,引导他们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针对“估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两位、三位数看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或者整百数,再把这个数和其他的数相乘。“估算”是一种简便运算,也是一种近似运算,它可以帮助学生减少一定的计算量,但得到的只是大致结果而不是精确结果。教学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一个题目:请同学们估算对比这两个算式的大小,“26×31”与“ 62×13”。

生:26近似30,31近似30,算式1可估算为30×30=900。62近似60,13近似10,算式2可估算为60×10=600。显然,900大于600,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大。

师:最近,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同学们还记得计算法则吗?现在不妨先来算一下这两个算式的精确结果。

生:奇怪。26×31=806,62×13=806,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这是为什么呢?按照估算法则,第1个算式的结果明显大于第2个算式的结果。但使用运算法则精确计算,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又确实相等。到底估算错了,还是我们计算错了呢?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就是按照四舍五入的法则估算的,这肯定没有错。我们也是按照运算法则来精确计算的,也没有错。为什么这两个算式会相等?那么我们交换一个算式乘数的个位和十位,相乘的结果不变,这是不是通用的呢?

笔者的这个问题瞬间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纷纷拿出草稿本,验算起来。学生发现,大部分算式都不符合刚刚所说的“对换结论”。难道刚刚那个算式只是碰巧吗?这时,有学生还是凑出了相等的算式,说明“数字对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样的情况让学生的好奇心越来越重,也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其中的奥秘。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可以多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索。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都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素,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时刻带着热情,时刻保留探究的欲望。

[⇩] 二、给予思考时间,探求数学真理

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很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而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则大多情况相反。不思考怎么能够领略数学学科的精髓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预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索数学真理。

以上文的教学为例。笔者先提出问题:“目前,我们收集到了4个算式,分别是‘23×35’‘33×17’‘21×48’和‘32×69’。前两个算式,我们交换两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最终得到的计算结果不相同。但后两个算式,我们交换两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得到的计算结果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猜测:两个乘数至少要有一个是2的倍数。一般来说,偶数更容易满足数字中的数学规律。前两个算式中的乘数都是奇数。这可能是它们不满足“对换结论”的原因所在。此外,还有学生又发现了两个算式:“26×35”和“36×17”,这两个算式含有偶数,不全都是奇数,但还是不满足“对换结论”,这说明前面的猜想也是不成立的。此时,笔者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对换结论’交换的是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那么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会不会满足一些定律?是不是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据此学生发现,后两个算式的两个两位数,其十位上的数相乘的结果和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结果相等。根据这个发现,学生又写出了几个算式进行进一步的求证,发现交换算式中两个两位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后相乘的结果相等,于是得到刚刚所说的交换定律的结论。针对学生的探索思路,笔者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我们能不能用数学语言表示交换结论呢?什么是数学语言呢?我们原先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字母就是我们常用的数学语言。你们有没有发现书上很多结论、定理都是用字母表示的?数学语言的说服力比文字更大、更浅显易懂。有没有同学愿意尝试一下?”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并不难,他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ab×cd,如果ac=bd,那么ab×cd=ba×dc。

在以上的探究过程中,笔者先给学生时间思考,提出猜想,又让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在探讨的过程中对猜想进行修正。最后,笔者还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总结。总的来说,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语言非常陌生,不习惯用字母和符号等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学生看到题目中有较多的字母和符号,就会感到紧张和害怕,使解答效率进一步降低。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第一次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所探索的定理就收获了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数学语言的效用。

[⇩] 三、出示相关变式,力求解后反思

基于年龄和经历的不同,同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就想到这个数学问题的更多面,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更全面的思考,也即是解后反思。比如,针对刚刚探讨的结论对两位数有用,对三位数却不成立的情况,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探索三位数交换的结论。

师:我们刚刚探讨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交换结果,如果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呢?交换结果会怎么样?是否还满足我们刚刚所探索出的定律呢?

生:三位数有三个数,我们应该交换哪两个数位呢?是百位、十位,还是个位呢?

师:现在交换三位数中的百位和个位,并且交换两位数中的十位和个位,交换之后结果是否依然相等?

(学生再提出猜想时就更明确了,直接看三位数和两位数中某个数位的乘积。)

生1:对于一个三位数abc和一个两位数de,如果ad=ce,那么abc×de=cba×ed。

生2:对于一个三位数abc和一个两位数de,如果ad+b=ce+b,那么abc×de=cba×ed。

生3:对于一个三位数abc和一个两位数de,如果ad=ce,且a+c=b,那么abc×de=cba×ed。

(针对学生的猜想,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验证。如153×62这个算式,153×62=9486,交换三位数中的百位和个位,并交换两位数中的十位和个位,351×26=9126,9126不等于9486。所以生1的猜想是不正确的。这个验证同样也适用于生2的猜想。因为如果ad=ce,那么ad+b也一定等于ce+b,它们加的都是同一个数字。所以,生1和生2的猜想可以归为同一类。因此生2的猜想也不正确。再研究143×62这个算式,1×6=2×3,且1+3=4,这个算式满足生3的猜想的条件。143×62=8866,341×26=8866,143×62=341×26,因此生3的猜想是正确的。除此之外,学生还根据生3的猜想写了很多新的算式,如154×82,396×21等。)

生1: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对换结论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换结论相类似,只是比它多了一个条件,即三位数的十位上的数要等于个位上的数加百位上的数之和。

师:其实,我们用文字还是不好表述,很容易混淆。但我们刚刚用字母提出的猜想就很清楚、易懂。

生2:我也是这样认为,而且我觉得四位数乘两位数的对换结论也可以探讨一下。

如果学生掌握了“数字对换”的精髓,那么无论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变式,还是四位数乘两位数的变式,学生都可以在正确的轨道上提出猜想并实践验证,这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无论是在学习新知,还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找到知识点中“变”和“不变”的地方——“不变”的是考点,是根本知识,“变”的则是形式。在引導学生求解问题,探究定理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与数学思维。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蕴含的规律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可以在数学书上或者练习题中寻找一些有规律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