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学生 掌握学情 精准施教

2022-04-25朱莉莉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情针对性精准

朱莉莉

[摘  要] 读懂学生、掌握学情,是教师精准教学的基础。文章基于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提出读懂学生,精准教学的路径,即从前测中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从学生的课堂表情中,读懂学生的困惑和喜悦;从学生的课堂语言中,读懂学生的收获与不足。

[关键词] 学情;精准;小学数学;针对性

教育家波利亚认为,教师讲什么无关紧要,学生怎么想才是至关重要的。这表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是教师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读懂学生,是教师精准教学的基础,并且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使课堂充满活力。

[⇩] 一、从前测中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

学习基础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包括学生的经验基础、知识基础以及方法基础等。数学教学应把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作为新知识的支撑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增长新的经验、知识和方法。如何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学生学习新知之前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进行评估和分析,由此预判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可能会有哪些难点、易错点和盲点。虽然运用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基础进行评估简便快捷,但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要求较高,而且难以得出比较量化的结论。二是利用前测读懂学生的学习基础。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充分利用前测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比的化简”这一知识点之前,笔者设计了以下题目作为课前小测:

(1)在6∶4中,比的前项是(  ),后项是(   )。

(2)爷爷今年60岁,孙子今年10岁,爷爷和孙子的年龄比是(  ),比值是(  )。

(3)10÷2=(  )∶(  )==(  )。

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统计与分析,笔者发现学生第1小题的答题正确率达到了90%,这说明学生对于比的基本概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第2小题的前一个问题,学生的答题正确率达到了80%,但是比值的答题正确率只有50%,这说明学生对如何求比值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也表明目前不适合进一步讲授“比的化简”的内容。在第3小题中,学生的答对率也比较高,达到了79%,说明学生对于除法、比、分数之间的异同把握也比较扎实。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前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前测题目要简明扼要,要有针对性。前测的题目不宜过多,要以基础性知识为主,要重点涉及对学习新知识有较大影响的知识点。二是前测结束后要认真收集数据并整理,找到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薄弱点,并且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设计教学活动。

[⇩] 二、从学生的课堂表情中读懂学生的困惑和喜悦

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职业就是研究人。教师要真正读懂学生,就要透过课堂的学情表象看透其内含的学情本质。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使学生真正感悟学习的疑虑、困惑、顿悟和成长。表情是人的第二语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悦、困惑、惊讶、满足等都是学生对于知识掌握情况的自然流露,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情,教师要善于从中捕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测量图1这两个硬纸卡片的周长。

看到那个正方形卡片的时候,学生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基于知识储备,他们很快就测量出了正方形卡片的周长。

生1:正方形的周长就是把四个边的长度加起来,我测出了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所以,正方形的周长就是8厘米。但我不知道圆形的周长怎么量。

生2:我也不知道,没有圆形的尺子。

师:看来同学们这次是遇到难题了。提示一下,这个圆形卡片滚动一圈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1:对呀。(拍着脑袋说道)

生3:是呀,是呀。(顿悟的表情)

果然,在笔者的指点下,学生很快就测量出了圆的周长。而且从学生的表情中,笔者知道学生们已经认识到了什么是圆的周长。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学生的表情,从学生的表情中解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笔者从学生“轻松的笑容”解读到学生对正方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已经很熟练;从学生脸上“晴转多云”的表情解读到学生对圆的周长的测量还不甚了解。学生的这些表情就是信号,是最真实的课堂反馈,教师需要在学生收获时给予夸奖,在学生疑惑时顺势引导,在学生遭遇困难时给予帮助。

[⇩] 三、从学生的课堂语言中读懂学生的收获与不足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认知状况和思维品质。小學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的局限,在对数学现象进行描述的时候往往比较肤浅,缺乏精准性和严谨性,但是,该学龄段的学生的课堂语言依然是教学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反映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善于通过学生的课堂语言读懂学生,与学生平等真诚地对话,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以及还有哪些知识点有疑惑不解的地方。此外,教师也要因势利导,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力图使学生在数学用语方面做到准确、简明,引导学生把通俗的语言数学化。

以“面积的概念”教学节选为例

师:同学们,谁能列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较大,哪些物体的面积较小呢?

生1:黑板的面积大,课本的面积小。

生2:枫树叶的面积大,榆树叶的面积小。

生3:老师的手掌面积大,我的手掌面积小。(学生哈哈大笑)

生4:苹果的面积大,葡萄的面积小。

生5:苹果和葡萄有面积吗?

师:问题来了。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苹果和葡萄都是球体,它们有面积吗?

生1:我认为它们没有面积。

生2:我也认为它们没有面积。

生3:它们和我们平时见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就来回忆一下,什么是面积?

生1:这个老师刚讲过。物体的表面或者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那么,苹果和葡萄有没有“表面”呢?

生:有!

师:实际上,苹果和葡萄都属于立体图形,它们的面积我们称之为“表面积”,表面积也属于面积的一种。

师:现在,咱们来比较一下这几个图形,哪几个有面积?哪几个没有面积?(如图2)

生1:①和②都是封闭图形,它们有面积。

生2:②不是一个规则的圆形,它也有面积吗?

生3:只要是封闭图形,不管是不是规则图形,都是有面积的。

师:生3的解释非常到位。

生4:③和④并不是封闭图形,它们没有面积。

生5:④很接近三角形,难道它也没有面积吗?

师:封闭图形指的是起点和终点重合、首尾相接的图形。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尽管④很接近封闭图形,但是它依然是没有面积的。这一点我们要牢记。

这样教师倾听学生的课堂发言,读懂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在知识上的思路、收获和困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于发言、乐于发言,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發言对学生的想法进行判断,采取鼓励、纠正、引导等多种方式消除学生的困惑,加深学生的认识。如当学生产生“苹果和葡萄有面积吗?”这样的问题时,说明学生在面积的概念认识上还有模棱两可之处,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判断。又如当学生对于“④是否有面积”产生疑问时,说明学生对“封闭图形”这个概念的认识还不深刻,教师要予以指导和帮助。

教育家保尔·朗格朗认为,教育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读懂学生是一个不断深入学生心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课堂角色的过程,是一个寻求与学生更好互动的过程。关注学生,读懂学生,顺学而教,顺势而导,能使数学课堂变得简单而充满智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读懂学生的课堂表情,读懂学生的课堂语言,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数学课堂变得务实而高效。

猜你喜欢

学情针对性精准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