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度
2022-04-25王洪涛
王洪涛
[摘 要]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看成是知识“点”的堆砌、排列,而应当看成是一个层次化、结构化、逻辑化、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高观点”视角,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应当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正向迁移,引导学生认知心理的同化与顺应;应当引领学生对认知结构进行重构,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勾连与突破。结构化学习,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从低阶走向高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度。
[关键词] 结构化学习;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斯蒂恩说得好,“数学应被看成是一种结构性科学”。所谓“结构”,是指“一个系统、一个整体、一个集合”(皮亚杰定义,转引自《结构主义》)。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样不应看成是知识“点”的堆砌、排列,而应当看成是一个层次化、结构化、逻辑化、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站在“高观点”视角,去看待数学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引导学生认知心理的同化與顺应,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勾连,从而寻求对学生数学认知的突破。结构化学习,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认知从低阶走向高阶,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度。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 一、立足“高观点”:数学知识的“梳理与整合”
“高观点”是现代著名数学教育家克莱因的观点。在克莱因看来,理解初等数学问题,一定要观点高,因为只有观点高了,知识才能显得明了而简单。克莱因认为,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应当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思想和方法,了解数学基本知识的演化过程。同时克莱因认为,许多初等数学知识只有在非初等的理论结构中,才能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立足高观点,就是要求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大脑”,以便学生从数学的视角来看待诸多事物。
立足“高观点”,教师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梳理和整合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溯源,也就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视角来研究数学,这是一种纵向梳理,纵向梳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感悟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领悟数学知识蕴含的文化与精神;其二是求联,也就是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视角来研究数学,这是一种横向整合,横向整合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关联,建构数学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比如“小数除法”,从整体上说,是建立在“整数除法”基础之上的。深入分析小数除法我们就会发现,“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需要补0的小数除法”以及“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其中,“转化”是贯穿始终的数学思想。立足“高观点”,我们在教学中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了这样两个教学板块:其一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包含需要补0 的情况)”,其二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通过整合,将一个个孤立的、碎片化的数学知识集结起来,进而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勾面成体。
立足“高观点”,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能让学生形成数学核心观念与认知。结构化地研究数学课程,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发挥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功效。立足“高观点”,能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学习,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形成整体性把握,进而助推学生建立一种完善的认知结构。
[⇩] 二、促进“正迁移”:认知心理的“同化与顺应”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教结构”“学结构”阶段,其二是“用结构”阶段。“学结构—用结构”是结构化教学的核心策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正迁移”,对相关内容发生积极的心理同化与顺应。“同化与顺应”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重要的心理机制。通过“同化与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又从“平衡”走向新的“不平衡”。学生的数学认知心理就是在这样的“平衡—不平衡”过程中螺旋上升式发展。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正迁移”,还要坚持“结构性”与“灵活性”并重、“生成性”与“延伸性”并存的策略。比如“运算律”教学结构就是“猜想—验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实施结构化教学时,可以“交换律”作为种子课,引导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提出相应的猜想。比如“28个男生跳绳,17个女生跳绳,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跳绳?”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这样列式“28+17”,也可能这样列式“17+28”,进而提出交换律猜想。对于“a+b=b+a”这样的形式猜想,有学生理所当然地认为正确。面对学生这样的想法,教师不应呵斥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举例验证,从而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实证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由此,有学生举出不同的整数加法交换律的例子,有学生举出一位小数加法交换律的例子,还有学生举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交换律的例子,等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将猜想的触角延伸:减法有没有交换律?乘法、除法呢?学生认知心理一次次失衡,又通过“猜想—验证”一次次走向平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迁移,从而让学生自主建构“结合律”“分配律”等相关内容。通过“学结构—用结构”,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猜想—验证”等数学学习方法的认知。显然,结构化教学视野下的“教”是为了后续的“少教”,甚至“不教”。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学生已会的内容坚决不教”“学生能够自主学会的要少教”“学生难以学会的要精教”。具体而言,在“运算律”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学习“交换律”,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猜想—验证”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三、引领“重建构”:认知结构的“勾连与突破”
美国著名结构主义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深刻地指出,“学习任何学科知识,归根结底就是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实施结构化教学,不仅要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注重促进学生认知心理的“同化与顺应”,还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重建构(重构)”,从而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勾连和突破。作为教师,要从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通过沟通、关联,突破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既要谋划全局,又要抓实重点。结构化教学,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事半功倍。
小学数学学科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几个板块,这些板块内容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对数学知识进行“溯源”,帮助学生厘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这是一种纵向维度的结构化方法;另一方面,要从数学知识的“关系视角”来研究数学,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知识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种横向维度的结构化方法。通过纵横交错的勾连,引领学生对数学知识重组、重构、重塑,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对自我认知结构的勾连与突破。以“数与代数”版块中的“量与计量”知识教学为例,在小学阶段,“量与度量”贯穿于低中高年级各个学段,其中主要内容有长度、面积、体积、角度、时间、质量等。如果我们采用“就知识点论知识点”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见木不见林”。而如果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梳理、重构,我们就会发现,贯穿“量与计量”教学始终的有三个内容:其一是“度量要有统一的度量单位”;其二是“度量的本质是看度量对象中包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其三是“认识到度量单位本身也可能是度量对象”。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以上三个内容,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实施结构化教学。在教学每一个度量单位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经历“度量”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创造“度量单位”,创造“度量工具”。经历这样的两个创造过程,学生就能深刻认识到度量的本质,即“度量就是看度量对象中包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一言以蔽之就是两个字——“包含”。通过这样的结构化教学,就能帮助学生建构、巩固、夯实认知结构。
结构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结构化教学观”。实践中,教师要纵横拓展,对数学知识进行网状勾连,从而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认知的形成;要立足课堂,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结构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从数学学科学理层面来把握,而且要立足于学生的具体学情,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层面探明学生的认知结构。结构化教学,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深入、更全面、更清晰、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