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4-25刘勤凤
刘勤凤
[摘 要] 类比作为思考之源、思维之火,在如今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得较为广泛. 它可将教授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建立有效的连接,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新知. 文章就类比法在新授课、复习以及解题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 类比;教学;复习;解题
亚里士多德提出:“类比表示的是平行者之間的关系,而非部分对整体或整体对部分的关系. ”可见,类比是一种平行式的思维方式,主要通过对事物某些相同或相似面的比较,来推理某事物也具有另一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性. 类比结论的可靠度与类比对象之间的共通点的数量有关,共通点数量越多,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度越大,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可通过类比法使知识“由此及彼”,让知识在归纳与演绎中更加深刻化、系统化.
类比法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古往今来,人们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常会习惯性地将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与现在遇到的问题进行对比,希望从已有的认知范畴中对新事物产生更多的认识. 对比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通过粗浅的类比,将新事物完全归纳到原有认知范畴中,导致原有认知范畴发生一定的改变或扩大;二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对新事物产生新的概念,获得新的认知,这是思维发展的重要体现[1]. 教学新知时,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第二种情况,让学生通过类比获得新的定义或概念,实现思维的成长.
案例1 “立方根”的教学.
从字面上来看,“立方根”与我们学过的“平方根”有着一定的联系. 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着手,通过类比的运用,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类比与分析中获得新知.
平方根的概念:若一个数的平方为a,我们可称此数为a的平方根,即±(a≥0).
平方根的性质:①每个正数都有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平方根;②0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一个,即0;③负数没有平方根.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以上学习过的内容,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自主探讨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
探讨过程中,有学生根据平方根的概念推导出了立方根的概念:若一个数的立方为a,则称该数为a的立方根,即,读作三次根号a. 虽然这种说法不够标准与完善,但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类比方法的应用程度.
在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积极交流之后,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也悄然浮出了水面.
立方根的概念:若一个数的立方为a,则称该数为a的立方根,写作.
立方根的性质:①正数只有一个正数立方根;②0只有一个立方根,且为0;③负数只有一个负数立方根.
学生在上述类比中,深化了对立方根的认识,同时,类比思想也在类比法的应用中生根、发芽.
建立原有经验与新信息的联系是学习的本质,要让数学学习内容丰富、学法灵活,避免出现“堆砌知识积木”的弊端,教师就该应用一些方法将学生的思维串联起来,让学生从中深刻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动态. 而类比法就是联系新知与旧知的重要纽带[2]. 通过类比不仅能加强知识的联系,还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将新知很好地内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
类比法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新知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内及时温习,才能达到记忆的恒久. 数学学习亦如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从而达到巩固与提高的目的,为更好地解题奠定基础. 在复习教学中使用类比法,可让知识在纵横交融与拓展中达到以点串线、以点连线与点线成网的良好效果.
案例2 “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复习教学.
本章节的内容相对抽象,学生在初学时就感到困难重重. 在复习阶段,教师最大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缕清其中的关系,并让学生对相关概念产生深刻、形象的认识. 笔者教学本章节复习课时,将它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进行类比,具体过程如下.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地描述一下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关系?
生1:如图1所示,轴对称主要是指两幅图之间的位置关系. 轴对称图形则是一个具备一条轴线的两边完全对称的图形(如图2所示).
师:生1讲得很清楚. 那么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又各自具备怎样的特点呢?请分组讨论.
组1:将中心对称与轴对称进行类比,可得出表1所示的结论.
组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如表2所示.
学生通过纵横交错的对比,不仅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复习效果,还通过列表的方式将点状的知识串联成线、编织成网,在大脑中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并在知识的迁移中通过不断的补充、改造与完善,使认知实现质的飞跃.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者容易遗忘孤立的知识点,但系统化的知识在认知中则呈现出稳固的状态. 从上述教学案例不难看出,类比法的应用能有效地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认知体系.
类比法在解题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水平的评价大多是采用考试来进行,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题能力能反映一个人的实际认知水平. 那么类比法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一般例题的学习,根据其解题思想类比推导出新的解题思路,获得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案例3 用类比法解题.
问题:求代数式+的最小值.
不少学生看到这道题时不知从何处下手. 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进行思考,将本题巧妙地转化成图形题:
如图3所示,C为BD上一个动点,现分别过B,D两点作AB⊥BD,ED⊥BD,连接AC,EC. 已知AB=1,DE=5,BD=8. 假设BC=x,那么CD=8-x,AC=,CE=. 此时问题转化为求AC+CE的最小值.
显然,当A,C,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时,AC+CE的值最小. 由此,我们就可以顺利地求得+的最小值.
解完本题后,教师又提出问题:请大家参照上述解题方法,通过构图获得代数式+的最小值.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频率相当高. 本题将“数”与“形”的关系进行类比与分析:从“数”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是代数式,但从“形”的角度来分析,我们看到的是点与点之间的距离. 因此,数形结合的构造方法会让问题变得简单、形象、直接,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认知发展特征. 本题若只从代数的角度分析,不借助图形,很难求出答案. 但从图形的角度去思考,则很容易想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师在学生顺利解题的基础上,又提出一道类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这其实是让学生巩固新知. 学生通过例题的解决过程,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但那是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 此时,新问题的提出就是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自主应用中熟练解题流程,并将这种解题思路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架构,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融会贯通,自主解题.
将类比法应用到解题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3].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方法有很多,究竟要选择哪种方法,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待解决问题的性质来决定. 用类比法将知识进行归纳、比较与分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