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中的效果
2022-04-25苏赢惠志强黄健付涛许鹏
苏赢 惠志强 黄健 付涛 许鹏
摘 要:目的 分析微侵襲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
2021年1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颅脑显微技术)和实验组(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每组1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状态评分、机体功能状态、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实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和功能状态(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预后GOS评分在1~3分者为40.00%,4~5分者为60.00%,实验组分别为6.67%、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和功能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借鉴意义。
关键词: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8-0010-04
Th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in the Treatment of Brainstem Cavernous Hemangioma
SU Ying HUI Zhi-qiang HUANG Jian FU Tao XU Peng*
(Neurosurgery, Linyi Central Hospital, Linyi Shandong 276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on brainstem cavernous hemangioma.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brainstem cavernous hemangioma admitted to Linyi Cent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1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traditional brain microsurgery) and experimental group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technique + neurosurgery Elect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1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linical efficacy, oper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functional status,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body and the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operation time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postoperativ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e scores and functional status (KP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postoperative GOS scor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ccounted for 40.00% of the scores from 1 to 3, 60.00% from 4 to 5, and 6.67% and 93.33%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Micro-invasive neurosurgery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nerve electrophysiology monitoring brainstem cavernous hemangioma has a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the patient’s bod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aily activities and functional status, and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leep quality,with high safety and significantly clinical reference.
Key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techniques;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 brainstem cavernous hemangioma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脑血管畸形性疾病,通常发生在大脑各叶、脑室壁、鞍区、桥小脑脚、小脑和硬脑膜[1-2]。患者发病部位不同,伴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若患者未存在出血现象,一般不会有症状,但若发生出血,则会出现神经麻痹及癫痫等临床表现。海绵状血管瘤通常有自发性反复出血的现象,如果瘤体较大,还具有占位效应。据临床统计,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病率约为0.4%~0.6%,发病率较低,但却是导致脑干出血的重要因素,反复出血则是导致患者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3-4]。所以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手段是防止患者再次出血的根本方法,可为患者身体的康复提供保证,改善患者预后。微侵袭神经外科是一种使用较小的手术创伤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学科,能够使患者术后反应较小,脑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加快患者的康复[5]。神经电生理监测也是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方法,其被经常应用在屏蔽干扰的环境中准确地测定各种器官的自发性电活动、诱发电位和离子通道开放和关闭的等电活动。基于此,本研究选择3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8例,女7例;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34.58±12.36)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4.58±3.36)个月;实验组患者中男6例,女9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5.24±11.29)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4.62±3.28)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过临沂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标准[6];②具备一定的认知与沟通能力;③无感染性疾病;④配合试验、依从性高。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②存在远处转移病灶者;③治疗期间中断治疗者或未能完全配合完成各项评估者;④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存在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极不稳定的基础性疾病者;⑥曾使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1.3 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均行CT平扫(生产企业: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128层炫速双源CT)和MRI(生产企业:德国Siemens公司,型号:Espree1.5T超导型MRI扫描仪)检查。对照组使用传统颅脑显微技术,根据显示的肿瘤数据导入神经导航MedtronicS7系统,缓制三维示意图,确定好病灶位置以及功能结构。使用正中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下入路、远外侧入路等对肿瘤进行切除。
实验组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海绵状血管瘤位于中脑背侧,使用幕下小脑上入路;位于中脑腹侧或侧方,采用颞下入路;位于脑桥腹侧或侧方,采用标准乙状窦后入路;位于脑桥背侧靠近第四脑室底,采用后正中小脑扁桃体内入路。神经电生理监测电流控制在5~
10 mA,自低电流开始慢慢升高电流,将患者肢体动作作为根据,通常情况下6 mA最佳,刺激双极间距离为5 mm。选择最短的路径到达脑干,然后用双极电凝电灼供应海绵状血管瘤的微小静脉,使其收缩后分成小块进行切除,需要注意保护好异常静脉;最后利用显微镜检查术腔,区分残留在术腔壁上的海绵状血管瘤。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无并发症发生判定为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神经功能恢复超过85%,无并发症发生为显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神经功能恢复在60%~80%,无并发症发生为有效;术后病情没有好转,神经功能恢复小于30%,出现并发症则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比较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状态评分。采用《ADL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评分标准为0~60分,小于20分说明生活完全依赖,20~39分说明患者生活需要他人协助;40~60分说明部分生活需要协助;大于60分说明生活可以自理。参考该量表对患者术前、术后生活活動能力进行评估,分数与生活能力成正比。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机体功能状态,评分采用百分制,得分和患者的健康状况呈正相关。
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并且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使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分数4~5分表示预后较好,1~3分表示预后较差。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ADL和KPS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ADL和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ADL和KPS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ADL和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GOS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GOS评分1~3分者为40.00%,4~5分者为60.00%,实验组分别为6.67%、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不同,小者数毫米,大者可以达到3~4 cm,呈鲜红色或者草莓状,容易自发出血或者形成血栓[7]。该病可以为单发或多发,畸形的血管团极易自发破裂出血,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除止血、抗癫痫、降颅内压等对症治疗外,一般主张手术彻底切除,以进一步争取根治的机会,防止复发[8-9]。微侵袭神经外科也被称作微创神经外科,其主要有显微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影像导向技术等,随着神经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该结果同康剑等[12]的报道相符,证实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创伤较小,并且恢复速度较快。
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标志着神经外科从显微外科向微侵袭神经外科的迈进,是新时代技术的开端。其能够降低患者的术后反应,并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脑功能,因而能够减少术后后遗症,缩短疾病周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13]。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监测患者的神经、细胞离子通道等膜电位改变或活动情况,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降低手术对神经的损伤,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14]。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两组患者ADL和KPS评分均提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使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依据病灶的位置选择入路方式,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将海绵状血管瘤彻底切除,并且可以减小对神经的损伤,最大限度保证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康复。术后,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状态优于对照组,说明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促进患者的机体恢复。术后,对照组患者GOS评分1~3分者为40.00%,4~5分者为60.00%,实验组分别为6.67%、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可降低手术创伤,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恢复,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不仅要进行止血,并且要清除血肿和脑组织受压,最大程度降低脑损伤。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微创医学更加注重微创意识,既要保证传统手术的临床疗效,还要通过精确定位,尽可能地减少对患者身体功能的伤害,为患者快速康复创造条件。本研究中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有效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康复进程,二者相辅相成,符合现代医学、循证医学及转化医学的内涵。
综上所述,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中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功能状态、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而且安全性高,预后良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先良,梁斗,黄俏,等.多模态下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2):78-80.
[2]李晓宇,张鸿祺,凌锋,等.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预警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0, 20(11):970-974.
[3]张文瑞,何百祥,廉海平,等.多模式电生理监测在痉挛型脑瘫患者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學学报(医学版),2021,42(3):353-358.
[4]邹敏刚,罗德芳,冯开明,等.导航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栓系外科松解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20,26(1):1-5.
[5]王晓东,李育平,张恒柱.椎管后正中劈开复位术微创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道[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9,18(3):291-292.
[6]井晓荣,王超,张伟,等.长程视频脑电结合影像学在海绵状血管瘤伴发癫痫手术评估中的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21,34(3):135-140.
[7]侯哲,张洪兵,王浩,等.单侧部分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脊柱脊髓肿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24(6):253-255.
[8]杜威,丁慧超,姚国杰,等.神经导航及神经电生理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25(10):670-673,700.
[9]孔东生,孙正辉,武琛,等.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术中扩散张量成像联合电生理学监测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5):370-375.
[10]郭昌贵,李东海,徐春华,等.神经纤维瘤病1型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22(9):417-418.
[11]王林,何芳,梅翠竹,等.多种电生理监测技术结合显微手术切除颈髓髓内肿瘤[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0,25(1):17-20.
[12]康剑,李维平,黄国栋,等.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24(3):114-116.
[13]梁杨,郑晓君,姜家奇,等.术中电生理监测对原发性面肌痉挛MVD预后的影响[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1,26(3):127-128.
[14]黄鑫,赵东刚,闫俊,等.电生理辅助下单侧脊髓丘脑侧束离断术治疗顽固性疼痛1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9,24(5):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