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皿古村民居院落空间组合形态研究

2022-04-25于溪彭孟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

于溪 彭孟宏

摘 要:民居院落空间是能够表达城乡文化地域性格的空间语言。以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双峰乡大皿古村为例,针对民居形态的演变、院落空间组合的类型以及院落空间的处理手法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把握空间组合类型对于研究民居院落空间的重要性、空间处理手法展现出的民居的独特魅力,以期对乡村民居院落空间研究深入拓展起到一定作用。

关键词:大皿古村;民居院落;空间形态

近年来,浙中地区城乡民居建筑景观风貌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理解浙江乡村民居院落空间组合形态的类型及其形成动因、特征及价值等内容,有助于突出浙中地区的文化地域性格,再塑民居院落空间的独特文化意味。目前有关民居院落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形态类型学视角下按院落数量、空间大小分为大型院落、中型院落和小型院落,为民居院落形态空间要素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通过统计院子面积与围合面积、围合形式、院落布局的方法,将民居按面积分类,发展了民居院落形态的空间结构研究;第三,根据院落空间轴线方向的不同,用纵向组合和横向组合来区分院落组合形式,在这两种类别下又衍生出进院与合院组合的具体类别,为研究较为复杂的院落组合提供分类参考。本文以形态复杂性为分类逻辑主线,参照上述几种分类方式,根据自明清以来大皿古村的民居空间发展和院落组合分布及演变情况,拟从线性组合、集中式组合、组团式组合三种类型,探讨大皿古村民居院落空间组合形态特征,分析空间组合形态中的空间处理方式,总结大皿古村民居院落空间展现出的文化地域性格。

一、大皿古村民居院落时空分布及其主要成因

(一)大皿古村村落形态概况

大皿古村位于“浙江之心”磐安县双峰乡,是瓯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唐会昌三年(843年),时任嘉州夹江尉的大皿羊氏祖先羊愔,避乱弃官隐居大皿古村,羊氏宗族历史由此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繁衍历史,形成了皿一、皿二、皿三、皿四四个村子,统称为大皿古村。大皿古村具有典型的浙中地区山村聚落特点,被以村北双峰山为主的山脉体系三面环绕。双峰山脚东西两侧水源汇聚形成大皿古村的主要水系——好溪,供养羊氏一族至今。皿村随山脉的形态和河流的走势发展,逐渐形成了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格局。耕读传家、贤良辈出的大皿羊氏族人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盛产的竹、石材料,采用民间手工艺建造出美丽家园。以皿溪为主线、南北纵向均匀分布的巷弄为辅线,均衡布置古建筑。建筑受地形影响大多背山面水,以东西朝向为主,形成了“一水横穿、两山对峙、六区共辉”的古村落格局。

(二)大皿古村民居类型与形态

大皿古村的民居由明清发展至今,已具有多种形态组合变化,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民居院落组合的不同特征。建筑的单体形制主要为一字屋,是典型的浙江民居建筑类型——木构建筑,柱承重,最初以间为单位,形成几进几院的院落布局。随着建筑形式的发展,一字屋民居发展为以组为计量单位,形成围绕天井布置的合院式布局。在一字屋数量以及围合形态上,发展出三合院和四合院的院落围合类型。羊氏族人根据村落整体形态、院落使用功能来选择合院的位置和朝向。皿村东西两区的合院面朝村中心——好溪,背对东西两侧山脉。其中三合院主要沿东、西街分布,而部分四合院由于具有祠堂身份建造在街巷内里,起到隐蔽和保护的作用,反映了羊氏一族隐居桃源,向往安宁的愿景。

(三)大皿古村民居历史发展过程

大皿古村建造民居院落,除了满足生活功能外,也起到教育、颂咏宗族文化精神的作用。受到羊氏宗族文化的熏陶,大皿古村产生了比较突出的明清民居院落案例,如清道光年间所建的清德堂。清德堂位于大皿四村,为贡生羊元勋所建,二进式四合院,坐东朝西,占地1153.7平方米,由照壁、第一天井、前厅、第二天井、南北厢房及后堂组成。清德堂坐东朝西的选址方位是根据当地具体环境选择的结果,在浙中地区并不多见,体现了山地地区的民居建筑特色。建筑的梁架结构、牛腿、窗格、题字雕刻等也都体现了明清时期浙中地区的建筑及装饰风格,为研究家族关系和形态、民间文化和社会内涵等提供案例参考。其他明清时期的民居还有明代进士坊、清乾隆年间登科第、清嘉庆节孝坊等等。这些民居及院落都较好地体现了明清时期社会地位、财力、宗族理念影响下的民居形态。清末到民国时期,村落人口数量发展迅速,民居数量及整体规模也有所提升。故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民居院落形式上多为小合院或无院落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经济意识的增强,也出现了较多以商铺形式出现的民居。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回升,所建造的民居有了新的变化。根据村落发展需要以及当地乡镇政府的规划政策,新型民居院落建造有以下特点:第一,字屋的排列有了整体规划的意识,南北朝向居多,高度上多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第二,出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民居院落风格,且在场地上有所扩大,体现了对居住舒适性的追求以及村落交通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期,村民模仿传统一字屋建筑的形制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装饰,用来进行商贸旅游、民宿娱乐等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居风格轉换成现代建筑模式并融入少量传统风格元素,表现为独排和联栋两种类型。由于村民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筑层高也增至四层及以上,统一使用江南地区白墙黛瓦的建筑色彩风格。这些新型民居除了自住外,也用于打造共享农屋或开展新型乡村旅游。

二、大皿古村民居院落空间组合类型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大皿古村逐步形成线性空间组合、集中式空间组合、组合式空间组合三类民居院落空间组合形态。这集中体现了大皿古村居住环境发展的深层结构以及独特的文化地域性格。

(一)线性空间组合

线性空间组合由不同方向、长度、形态的线性空间组合而成。其中,具有重要功能的一字屋或其他建筑排列在主轴线上。在院落形态上表现为通过一字屋相邻、相向或相对的排列,形成横纵向相结合的线性空间。一字屋是最为典型的传统民居样式,在大皿古村分布较广,甚至因为建造技术的发展,出现长一字屋,这就使得大皿古村的线性空间较为常见。由于大皿古村的整体村落规划形态为网格形,故通常表现为横纵向的交叉线性空间组合,也有部分一字屋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使线性空间组合更具有延伸性和可变性。空间的狭长、两侧建筑的围合使人们进入线性空间组合内时,会受到强烈的方向引导,进而正面式面对一字屋,能够非常清楚直观地了解建筑形态和结构等信息。此类空间形态开敞,门户相连,反映出大皿村早期农耕生活交流度强、互助团结的社会意识。

(二)集中式空间组合

在大皿古村,集中式空间组合主要指三合院、四合院的空间形态。此空间形态分为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主要空间即居于轴线中心地位的空间,是庭院中尺寸最大、最开敞的露天场地,形状规则,为矩形。这种空间在整个合院空间里起主导作用,集交通交流、观室内外景、生活生产功能于一体,同时也主导着整个院落空间的形态、方位。次要空间表现在数个功能、形态、尺寸相同或不同的小型空间,根据重要性围绕主要空间分布。大皿古村一字屋的廊道即集中式空间的次要空间。这些廊道分布在庭院的某条或某几条边上,尺寸较小,由一字屋的墙体、地面和支撑柱围成,供人们在空间内移动,起到一个连接室内和室外以及私密与开敞空间的过渡作用,部分廊道也承担着入口的功能。二进式的合院如清德堂,这种年代悠久的传统院落,在布局观念上采用中轴对称,前后庭院由一个一字屋隔开,沿通道组合。两个院落尺寸相等或不等、功能类似、形状与朝向相同,是较为规矩与有秩序的组合形态,体现家族的等级关系。

(三)组团式空间组合

组团式空间组合,顾名思义是由数个空间紧密连接而成的空间组合,较前两种形态更为复杂多变。在大皿古村,组团式的空间组合表现为线性空间、集中式空间结合的院落空间组合。线性空间与集中式空间结合的组合形态上缺乏紧凑性与几何规整性,更具有随机性,但仍具有轴线与组织关系。在大皿古村,这种空间组合表现在合院被包含在一个由一字屋围合而成的矩形空间内,例如赵仲苏故居附近的组团式民居院落,便是先通过线性空间进入半开敞的合院内,再通过巷道、廊道连接到一个封闭的合院空间。组团式空间组合是大皿村在人文物艺上的智慧产物,表现为灵活的聚居形态和自由的空间分割,在呈网格状的村落街巷体系中,独特奇妙,更具层次感和神秘感。

三、大皿古村民居院落空间处理

(一)空间要素

第一,入口。入口是院落空间内外的连接要素。在大皿古村,像四合院这类较为封闭的空间的入口,一般开在围墙立面的正中或两侧且形状各异。较为开敞的空间的入口则是隐形的,通过路线的转移或者环境要素的改变来实现空间过渡的功能。

第二,巷道。巷道主要用于空间组合内部、组合与组合之间,起连接作用,也具有调节院落内部地形高差的作用。根据院落内用地情况来调节长短、宽窄、材质等,使构筑物与环境相协调。在线性空间组合中,巷道主要由建筑立面墙体来构成。在集中式空间组合与组团式空间组合中,巷道主要由建筑立面墙体与围墙形成。

第三,围墙。围墙在一个空间组合内起到限定与分隔空间的作用,能够主导空间尺寸、形态、层次以及行走路径,在造型和装饰上也体现当地建筑特色。大皿古村围墙主要用于四合院正门,围墙用石砖堆砌,在形式上沿用一字屋的坡屋顶形式。一种是围墙将院落围合封闭,开一两个门当作入口,开窗透景,窗户以镂空图案装饰。还有一种无门无窗,入口设置在两侧一字屋廊道口,围墙顶檐架构较为复杂,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二)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表达了一种空间或空间组合的状态与寓意。院落中的空间序列显示了院落空间的状态,表明了整个空间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处理好空间关系能产生一种和谐的空间序列,和谐的空间序列能产生“院落精神”。

在三种空间组合中,线性空间组合传达出一种富有韵律与重复的空间层次关系。韵律是通过规则或者不规则的间隔,产生一种运动,使我们看到重复的空间要素。穿过线性空间,看到按某种规则排列的一字屋,产生空间序列的重复感。

集中式空间组合一般具有明显的轴线,且沿轴线两侧基本对称,因此具有比较规则的空间秩序,体现等级观念。布置在轴线上的院落空间,沿着行进方向产生多层次的空间序列,院落之间存在相似的空间形态与性质。

组团式空间组合空间层次和序列较前两种空间组合更为丰富多变且具有节奏感。例如在赵仲苏故居以西的组团式民居院落,该院落组合主入口在进士台门里右侧,也有几条小的巷道来供平时出入,穿过一个狭长的线性空间进入由不同大小的一字屋组合而成的空间。该空间有两个相对独立的院,之间由门来连接,形成两种不同的空间序列,不管是从哪个入口进,都能够感受到该院落组合的丰富性与节奏感。

(三)空间利用

一是转折空间。该空间作为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巷道的连接,尺度比较狭小。在大皿古村,转折空间一般设置景观小品,比如用石头围砌一块小型空地种以植物或搭制藤架,也有设置一些生活设施,如洗手池。

二是廊下空间。该空间在合院中作为出入口或连接前后院的过渡空间,尺度比较狭长。该空间靠近庭院一侧由柱石支撑,不仅具有交通、交流的功能,也能够延伸院落空间的开敞性,还能够具有开阔视野的效果。一字屋门窗的镂空木雕装饰为廊下空间增添了意趣;悬挂的宫灯,不仅用来照明,也丰富了空间环境要素。

三是篱笆竹架。大皿古村作为一个古村落,除了少数院落空间较大的三合院以外,能够用来私人种植的场地并不多。为了使私有的院落空间更好地具备生产功能,又不影响基本交通与生活,村民在各自的庭院中利用篱笆和竹条围合出一个空间来进行种植。此空间的好处是方便重组与拆卸,根据村民不同时期的使用需求和频率进行选择。

四、结语

民居院落空間形态在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中,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村落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技术、文化审美意趣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从多个视角分析民居院落空间形态上所反映出的空间意境生成,从而系统、综合地来理解民居院落空间的文化地域性格特征,为人居环境相关理论体系提供理论与案例分析,也为村落民居规划建设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卢波.类型学视野下的苏州传统院落空间形态特征探究[J].南方建筑,2013(4):91-95.

[2]陶金,刘业成,何平.新疆喀什老城传统民居空间形态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13(4):131-135.

[3]曹琦.河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8-52.

[4]吕昕纯.对浙江传统古民居建筑特征及改造分析:以宁波前童古镇童宅改造为例[J].安徽建筑,2019(6):27-28.

[5]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4版[M].刘丛红,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6]欧阳文.北方山地合院式民居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川底下古村落为例[J].华中建筑,2002(3):72-76.

作者简介:

于溪,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彭孟宏(通讯作者),博士,绍兴文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品题美学。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
“花儿总在种子里”
浅析晋南民间宗祠空间形态及建筑形制特征
沿口古镇聚落形态探究
流动的“线”在当代首饰设计空间形态中的应用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以城市标准面积指数和延伸率指数为指标的大渡河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