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口古镇聚落形态探究

2017-04-26余政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古镇建筑

余政蓉

摘 要:从沿口古镇的区位及历史背景入手,对古镇聚落形态的空间总体布局、街道特征以及建筑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利于更深入地挖掘和继承古镇的文化价值,为古镇下一步的保护及改造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古镇;聚落;空间形态;建筑

沿口古镇位于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旧城区嘉陵江边,占地0.5平方公里。原名封山镇,清代改名为沿口镇。因嘉陵江流经此处有一小溪汇入,溪与山构成凹形口袋状,集镇沿小溪两侧兴建,故名沿口。[1]它为嘉陵江流域的川东第一古镇,嘉陵江中下游第二大回民聚居地,兴建于明末清初,完整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古镇南北走向,以地形取势,依山势而建,北低南高。古时老镇地势较低,常年遭遇嘉陵江洪灾,上世纪80年代,因退避洪水,武胜人才在稍高的地方建了新县城,现存的居民老宅即南迁后保存下来的,距今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一、因地制宜的聚落布局

沿口古镇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特点,因山势就江形,布局顺其自然,房屋多为一楼一底的木结构房屋,高低错落,曲折有致,街面石板铺地,蜿蜒曲折,空间收放开合,整个古镇布局完整,质朴恬然,属典型的山城古镇体系。古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一条小溪穿镇而过流入嘉陵江,形成一个小峡谷,住宅沿峡谷而建。临溪两侧多为吊脚楼。小溪旁一条石板路,从高处向下延伸,到半边街时一分为二,一条经半边街直通江边;一条从正街通向江边码头。石板路到了江边便豁然开朗[2]。

古镇空间形态丰富,开敞空间形式多样,其中有广场式公共空间——院坝,作为公共聚集的场地,供看戏、娱乐、集会兼顾营业作用;交通性景观空间——码头渡口,兼做场口的前导空间;生产性使用空间——晾坝菜园,为手工业生产提供的场地以及菜园;交叉性节点空间——街口,交叉点使街巷空间有秩序、有节奏感。

二、顺应地形的聚落街道

沿口古镇总长约4公里,古镇街道至今保存完整,老街街道全部由大青石板铺成,长近1公里。数千间青瓦屋面、木制结构的传统民居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这里的老戏院、酿酒作坊等建筑古色古香。

沿口古镇传统街巷有5街4巷:半边街、胜利街、解放街、锅市街、民主街;建设巷、利农巷、光荣巷、文化巷。最窄巷寬3米,最宽街宽6.5米。其中两条主街解放街、半边街沿溪流而建,被四排建筑所围合,形成“建筑-街巷-建筑-小溪-建筑-街巷-建筑”的夹道式布局。古镇山腰上修建组团式建筑群,利用竖街连接组团建筑和主要街道。

沿口古镇主街主要呈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主街垂直于等高线沿石梯而上,随山势起伏,再派生若干小巷,通向台地房舍的云梯式街道;二是顺河形成主街,以码头渡口为活动中心的水乡式街道。云梯式街道的建筑以吊脚、筑台、爬崖、附坎为主要形式,层叠山墙、长拖檐、坡坡街、高梯坎较为常见。

半边街是沿口古镇的灵魂,也是保护得最好的一条古街巷。它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南北走向,街宽约3米、长约500米,因房屋多建造于溪流之东而得名。半边街街道,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石砌街面特色。[3]在这几百米长的街上,矗立着两座清真寺——马家清真寺和黄家清真寺,由此可见曾经回民的众多和伊斯兰教的盛行。

三、形式多样的聚落特征

古镇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形式多样且姿态万千。沿口古镇气候宜人,风光旖旎,青石板街跌宕起伏,至今仍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大多数建于清代各个时期,少部分为明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其传统建筑类型多样,有民居、寺庙、清真寺、老戏院、酿酒作坊、古井等,一应俱全。从建筑形态上看,沿口古镇依山就势所形成的递进式布局的建筑特征,独特的吊脚楼及悬山,歇山式屋顶的相互辉映,形成了独具传统特色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条件。古镇沿水体布置的建筑,几乎将后院设在了水边,便于取水;无建筑的滨水开放空间,为其他民居提供取水点及景观资源。

(一)民居

据武胜县志记载,民国时期,沿口古镇房屋多为木结构平房;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一般一楼一底,行列式,内甬道;六七十年代采用砖主木铺或砖混结构,楼层3~5层;而到了80年代,则全部采用砖混钢框架结构,楼层5~7层。古镇的木结构民居建筑大都一间紧挨一间,每两个院落或者几个院落之间还有一堵高挑的青砖小瓦风火墙相隔,以去火烧连营之患。

以前的四川民居,房屋采光多是用亮瓦(玻璃瓦),窗户则小而紧凑,多用镂空雕花木窗。[4]楼房的楼梯有的在室内,有的在室外。室外的楼梯采取外挑立柱紧贴墙面,木梯拾级而上,属典型的老式木结构民居(图1)。

沿街的建筑大都是具有巴蜀特色的石木结构住宅,从地基到一米左右的外墙均用条石或砖砌成,上半部分一般是木板墙或夹壁墙。[5]这样的结构使得整个住宅主体上轻下重,有利于抗震。古镇民居基本类型又有如下几种:

一字型独幢式,这是沿口古镇最简单的建筑空间组合,一列三间前出廊的“一字屋”,三开间,加檐廊,设有门斗,中间为堂屋,祀奉祖先和起居会亲朋的地方,左右间是卧房、灶房或贮藏的地方。

一横一顺式,是相比“一字屋”略复杂的建筑空间组合,即二合院。一字型正房加垂直方向厢房,加檐廊,因地就势而建。在正房的左侧或者右侧接出的若干间耳房,可作卧房、灶房、储藏或圈养等辅助房间之用。

三合院式,正房左右都接有耳房的为三合头式,即三合院。三合院三房相连,已有较明确的空间围合,从而获得了较为完整意义上的庭院空间。[6]相较于四合院,三合院有更好的地形适应性:三合院相对于四合院来说,具有进深小、布局灵活多变、不对称、空间开敞等优点,可以适应坡度更大的地形。

四合院式,正规的建筑空间组合形式为四合头式,即四合院,民间称“四紧口屋”,又称“四合天井”或“四水归堂”[7]。四合院四壁成间,以间成幢,以幢成院,常在天井处设“抱厅”“气楼”。

台院式,山地“立体”式四合院,建筑沿等高线纵深递进而上,主轴线配以两侧副轴线,多天井重台重院。

(二)商业住宅

临街建筑往往既是商业店铺又是普通住宅,功能的复合性使得家与街的概念并未明确分隔开,与生活交往有关的休闲、娱乐活动都通过街巷空间(外部空间)与建筑空间(内部空间)的相互渗透得以实现。[8]傍岩修筑的街房,多为梯式二进,少数为廊檐式楼房,楼下作店铺,楼上住人存货。[9]沿口古镇商业住宅分为如下两种基本类型:

前店后宅型,整个建筑呈纵深布局,商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完后分区;

下店上宅型,此类型建筑一般为两到三层,上下分区,节约用地,运用了挑廊、阳台、吊脚、架空等处理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虚实和明暗对比,既丰富了建筑外观,又增加了建筑的实用性。

(三)公共建筑

沿口古镇公共建筑包括清真寺、土地庙、观音寺、福音堂、老戏院、菜刀厂等,除工业建筑大都废弃外,宗教寺庙保存较为良好。这些建筑是古镇及周边居民公共的活动空间,包含了文化娱乐、宗教祭祀、集会议事等多种功能。其中马家清真寺和黄家清真寺最为著名。马家清真寺(图2)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家清真寺由山门、大殿、侧殿、天井组成,高耸在由小青瓦铺就的屋顶上。寺前为悬岩,装饰不可通行的假山门,入寺山门实在寺左侧。大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穿逗梁架,木结构,三开间,侧殿二,为木穿斗结构,左侧颠通山门,供进出,右侧殿共4间。天井二,均长方形,一在大殿前,一在右侧。其寺修造古朴、小巧,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特色,现保存完好。[10]黄家清真寺创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后改建为伊斯兰小学。

四、结语

四川沿口古镇历史悠久,其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多结合自然条件而形成和发展,因其有利的交通优势,逐步成为当地乡民文化和商市贸易的集中地。通过此次对沿口古镇的初步探析,对沿口古镇有了大体的了解,它保持着较为完善的古镇风貌、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及佛教文化,保留着传统四川民居的建筑特色,对增强本土建筑和地域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武胜县志编纂委员會.武胜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48.

[2][3][4][5]草家.寻古探幽沿口古镇[J].住宅产业,2016,(02):55.

[6][7]李卉.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研究——建筑形态论[D].重庆:重庆大学,2003.

[8]方波.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特征及其保护研究——重庆山地历史城镇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05.

[9]四川省武胜县志编纂委员会.武胜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424.

[10]四川省武胜县志编纂委员会.武胜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565.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古镇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