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三大“后勤部长”
2022-04-25尹洁
尹洁
杨匏安 (1896年—1931年)
百年前的广州城里,紧邻两广总督署的地方有一处杨氏家族的祠堂,人称杨家祠。
1921年春天,杨氏家族里的一位年轻人在杨家祠开办了一个学堂,叫做“注音字母训练班”。所谓注音字母,是辛亥革命之后,由北洋政府教育部颁行的一套汉字注音符号,以取代封建帝制时代的传统注音方法。
虽然课堂上教的是注音字母,学生们读的文章却有些不同寻常,既不念四书五经,也不看西洋文学,他们用注音字母标注的文章里,充满了“革命”“斗争”“工人”等词语。那位名叫杨匏安的年轻先生,还教给学生一个几乎没人听过的新词——马克思主义。
“杨氏家族本是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属珠海市)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这个家族在广州设立了杨家祠。杨氏子弟到广州参加科考时,杨家祠便是他们的寓所。1918年,追求革命的杨匏安迁居广州,杨家祠成为他居住、工作的地方。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这座祠堂是中国共产党在广州的重要活动据点,也是中共三大的筹备联络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五四运动爆发后,杨匏安撰写的长文《马克思主义》在《广东中华新报》连载19次。他是最早在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朱海仁说。杨匏安也是中共早期的革命活动家。上世纪20年代初,中共广东支部及中共广东区委建立,由于缺乏活动场所,许多会议都在杨家祠召开。
杨家祠坐北朝南,两进三开间,西边为杨家祠道,紧邻两广总督署(今广东省民政厅),东边为新丰街,前临司后街(今越华路),后边为兵营。大革命时期,鼎鼎大名的“管东渠”(中共广东区委的谐音代号)群英荟萃,陈独秀、谭平山、周恩来、陈延年、林伯渠等经常在此讨论工作。
1920年12月,陈独秀到广州,与杨匏安在杨家祠会面;1921年春,陈独秀与谭平山等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又多次到访杨家祠;刘少奇曾在这里汇报过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经过;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也常到杨家祠参加广东区委的活动……就连廖仲恺及其夫人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人士,也是杨家祠的常客。廖仲恺担任广东省长时,省长公署就在杨家祠隔壁。据杨匏安之子杨志回忆:“那时广州的共产党人、革命人士,谁人不知杨家祠?”
1919年11月至12月,杨匏安以匏庵的笔名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马克思主义》连载文章(当时翻译为马克斯)。
杨匏安于1921年加入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次年2月参与创办了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青年周刊》。他在创刊宣言中写道:“马克思的革命的无产阶级学说,就是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
《青年周刊》第七期发表了《关于中国少年运动的纲要》,体现了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问题的思想。列宁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要从落后的经济事实出发,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解决民族压迫和封建束缚问题。因此,共产党人要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结成联盟,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在此思想的指引下,1923年夏天,杨匏安参与了一件大事——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2月,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来到广州,一边筹划国共合作,一边筹备召开中共三大。此时的杨匏安主要负责发动铁路工人运动,反对压迫和剥削。
中共一大、二大都是在上海召开的,而三大之所以选择了广州,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作为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长期进行革命活动的根据地,广州的革命气息一直比较浓厚。对于共产党开展的各项进步工作,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不但没有进行限制,还在一些革命活动中给予支持和配合。马林在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写道:“我们在广州有充分的行动自由,而且还能在这里公开举行党的代表大会和劳动大会。”
同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至广州,6月12日至20日,三大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正式代表约40人参会,代表全国420名党员。由于大会没能留下完整的人员名单,三大代表的准确人数至今未有定论。在不同版本的参会代表名单中,都没有杨匏安的名字,但他的族叔杨章甫是列席代表之一。
为了大会的顺利召开,中共广东区委安排杨匏安、杨章甫、杨殷负责食宿、接待、安全等具体工作,杨家祠也因此成了三大的筹备联络处,会场选址、会场布置、代表接引、食宿安排等工作都在杨家祠内进行筹备。
经过反复考察,杨匏安等人在广州东山选定了一栋清静安全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作为开会地点,并以私人名义将它租了下来,即现在的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
这是一家商人的产业,因房主出国经商而暂时空置。楼房底层南边可容纳数十人开会,北边有饭厅,可容納数十人同时用餐;二楼有两间宿舍,可供部分代表住宿。
同时,杨匏安等人又在会址附近临时租用了一些房子,安排代表住宿,即现在东山庙前西街38号。毛泽东参会时就住在这里,他很喜欢这个地方,后来出席国民党一大、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都住在此处。
为了保证会议安全,广东区委想了很多办法。据三大北方区代表罗章龙回忆:“到广州后,我们立刻换上了一套半长不短的‘唐装’,一副广东人打扮。广东区委派有专人负责接待。当时广东区委对外的代号是‘管东渠’。我没有固定住所,时而在谭平山家中,时而在广东区委机关,有时还住在第三国际代表马林的住所。我第一次到广州,道路很不熟悉,几乎每一次开会都有人来指引,带我们去会场。”
会议期间,代表们也常到杨家祠活动。瞿秋白一度住在杨家祠里,还在此教大家唱《国际歌》。
杨匏安堪称三大的“后勤部长”。由于各项工作都经过了精心安排,三大的后勤接待、安全保障等没有出现任何差错,食宿、交通也都井井有条,大会因此开得很顺利。杨匏安、杨章甫、杨殷的工作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好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革命三杨”。
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让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1924年1月,孙中山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随后,共产党人大量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杨匏安先后任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中央常委。
在主持国民党改组工作期间,杨匏安日夜奔走,调查阶级状况、办理党员登记、指导组织选举。他顾全大局、诚心待人,赢得了新老党员的一致信任。这段时期,广东省国民党党员人数由1万多发展到近20万,且大多是工人和农民,共产党人成了其中的核心力量。
对此,国民党右派非常忌恨,几十年后仍对杨匏安咬牙切齿。1956年,蒋介石出版《苏俄在中国》一书,提到谭平山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后推荐杨匏安为该部秘书,“杨是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国民党组织部)在共产党组织的控制之下,由他们用这一关键地位来执行其渗透工作”。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杨匏安工作的成效。
国共合作一直遭到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破坏。孙中山去世后,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廖仲恺被暗杀。杨匏安痛心疾首,不顾阻挠全力追查凶手。几十年后,何香凝对此仍念念不忘:“中共党员杨匏安,是很积极认真地追查廖案凶手的。”
在国民党二大上,杨匏安当选为中央常委。此时身为“高官”的他,每月薪金有300多块大洋,足以买田置地,但他把绝大部分收入都上交了中共党组织,自己只留下极少一部分作为家用。
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后掌握了更多权力,进一步镇压革命力量,背弃国共合作。1926年春,杨匏安被迫辞去国民党的职务,但仍在广州做统战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杨匏安到武汉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之后前往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开展革命运动。
1929年初,杨匏安从南洋回到上海做地下工作。他白天在党报秘密机关当编辑,晚上写作、译书,赚取一点稿费。由于生活困难,他还要利用空余时间推磨做米糍,让母亲和孩子上街去卖。
在这样的环境下,杨匏安编译了《西洋史要》,阐述了西欧各国革命史,特别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这是我国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成的西方史著作。
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杨匏安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蒋介石多次派人劝降,均遭严词拒绝。蒋介石亲自把电话打到狱中,杨匏安拒绝接听,并愤怒地将话筒摔到了墙上。面对死亡威胁,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从参加革命之日起,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
在狱中,杨匏安惦念着家人。他设法传出纸条,其中一句是“缝纫机,虽穷不可卖去”,因为这是家中重要的谋生工具。他同时告诫家人,千万不能接受国民党要人送的钱物,如不能生活下去,就返回老家。
当时,中共中央一面请宋庆龄、何香凝出面营救,一面准备在杨匏安被押往南京的途中进行武装营救。然而,计划尚未付诸实施,蒋介石便下达了就地处决的命令。1931年8月,杨匏安被秘密枪杀于淞沪警备司令部,时年35歲。
广东香山县人。中共党员,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31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淞沪警备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