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山楼描法·画人物十八描法则》释义的字词证
2022-04-24路遥
路 遥
(哈尔滨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中华文化传入日本的时间可溯至隋唐,途径有:日本往来中国的遣唐使与僧侣;中国古典籍经海上贸易流播至日本。日本江户时代是中国古典籍传入的高峰期,作为古典籍重要组成部分的画谱也是这一时期大量传入的。
一、“十八描”类画谱与类书传入日本及馆藏情报①
(一)[明]杨尔曾辑《图绘宗彝》
1.不晚于“日本正保元年(1644)”[1]传入。
2藏明代万历35年(1607)刻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图书馆一馆藏此谱一帙装,子部艺术类书画属,全本8卷。
3.藏翻刊明代刻本:关西大学图书馆一馆藏日本元禄15年(1702)唐本屋吉左卫门等3书肆翻刻本,子部艺术类书画属,存7卷;九州大学图书馆一馆藏本与关西大学馆藏本相同,别于书名页;筑波大学附属中央图书馆一馆藏日本亨保20年(1735)江都书肆嵩山房须原屋新兵卫翻刻本,子部艺术类书画属,存6卷;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一馆藏本与筑波大学馆藏本相同,书肆印与刊刻记有异,存7卷;九州大学中央图书馆一馆藏本无刊记,依汉和古书刻印不分卷,存1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馆藏本无刊记,依汉和古书刻印,存7卷。
(二)[明]邹德中编次《绘事指蒙》
1.不晚于日本元禄八年(1695),以《百名家书》丛书本形式传入。
2.藏明代刻本:内阁文库一馆藏胡文焕辑刻本,汉书、丛书部杂项类,无刊刻记,存32册。
3.藏胡文焕辑《百名家书》版本项:“内阁文库、名古屋篷左文库、宫内厅图书馆。另外,东京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也藏有胡文焕辑《百名家书》,但是馆藏该版本的子项目有缺失。”[2](P9-10)
4.藏翻刊明代刻本:科学研究所、东洋文库、天理大学图书馆、国会图书馆、尊经阁文库、宫内厅图书馆。
(三)[明]周履靖辑《夷门广牍·画藪·天行道貌》
1.不晚于日本宝历11年(1761)传入。
2.藏明代刻本:“日本内阁图书馆所藏有全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有部分子项,缺失部分子项。”[2](P6)
3.藏民国重刊本:“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有全本;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有全本;日本东洋文库藏有全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有全本;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有全本;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藏有全本;日本大阪大学图书馆藏有全本。”[2](P6)
二、[日]谷文晁笔《写山楼描法》
(一)刊本情报
谷文晁(Tani Buncho,1763-1840),日本江户时代最重要的文人画家,士出,早年学狩野派和南蘋派。日本大正8年(1919)谷文晁笔《写山楼描法》,由风俗绘卷图画刊行会辑于《艺苑丛书·第一集》。按丛书总目次:“谷文晁《写山楼人物描法》共一册……谷文晁《写山楼印谱》共一册。”[3](P3-4)谱书衣左上签刊《写山楼描法·全》、三界行书名页、右至左刊“谷文晁笔、写山楼描法、艺苑丛书”,[4](P书名页)右下钤“西冈藏书”朱文印一枚、四周单边式版框、连史纸印张。
(二)“十八描”释义
描法释义皆引于中国古代画理画论,部分引文有脱讹。本文作者按善本逐条引录,以括号内文字增脱和更讹。
1.高古游丝描:“用十分尖笔、如曹衣纹。鍊笔而成、于撇纳苍老、衣褶紧窄。《画鉴》云:‘顾恺之画如春蚕吐丝,初见甚平易,且似,时或有失细,视之六法兼备,有不可以语言文字形容者。曾见初平起石图,夏禹治水图,洛神赋,小身天王,其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传染人物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晕饰。唐吴道玄早年尝摹恺之画,位置笔意大能彷佛,宣和绍兴便题作真迹,览者不可不察也。’《画鉴》云:‘随展子虔画人物描法甚细,随以色晕人物面部,神彩清如,生意具度,足可为唐画之祖。’”[4](P18)
2.琴丝描:“周昉舜举为主、用正锋、腕中无怒锋、如丝乱。要心手相应不断。”[4](P18)
3.铁线描:“张叔厚为主。作正锋长点、如镂石面以锥。书法谓、先楷而后草。画又然。董其昌《画旨》曰:‘每观唐人山水皴法皆如铁线,至画人物衣纹亦如此。’《四友斋丛说》云:‘如人物,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文山草堂雅集》云:‘张叔厚名渥,叔厚其字。时用李龙眠法作白描前无古人。’”[4](P19)
4.行云流水描:“正锋雄豪、要鍊笔、云章销然而出溪、水纹曲流如向风。《图绘宝鉴》云:‘公麟作画多不设色,独用澄心堂纸为之,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4](P19)
5.混描:“吴道子为主。以淡墨成衣皴,而以浓墨分皴,人多描之。米芾《画史》曰:‘王防字元规,家二天(《二天王》)皆是吴之入神画,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圆润折算,方圆凹凸,装色如新,与子瞻者一同。’《画鉴》曰:‘吴道玄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采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4](P20)
6.橛头钉描:“马远、夏圭为主。用秃笔为钉头穿插,笔下疾若奔马。”[4](P20)
7.钉头鼠尾描:“武洞清为主。正锋而成钉头、扫笔为鼠尾。用细笔。为吴装描。《图画见闻志》:‘吴道子画,今古一人而已。爱宾称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不其然哉!尝观所画墙壁、卷轴,落笔雄劲,而傅采(彩)简淡,或有墙壁间(文有佚)武洞清,父岳学吴生,工人物,尤长于天神星象。用笔纯熟,洞清能世,其学过父远甚,作佛像罗汉善战掣,笔作髭发,尤工布置落墨,神妙不俗。’《四友斋丛说》云:‘戴文进画尊老用铁线描,间亦用兰叶描。其人物描法,则蚕头鼠尾,行笔有顿跌,盖用兰叶描而稍变其法者,(自)是绝伎。(其开相亦妙)远出南宋以后诸人之上。’”[4](P21)
8.马蝗描:“马和之、顾兴裔之类。”[4](P21)
9.曹衣描:“魏曹不兴为主。用尖笔、其体稠叠而衣褶紧窄、如蚯蚓描、要细笔。《画鉴》曰:‘曹不兴古称善画,作人物衣纹皱皴,画家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图绘宝鉴》云:‘曹弗兴,吴兴人,以画明(名)冠绝一时。’”[4](P22)
10.蚯蚓描:“用墨秀润要肥壮。正锋而笔惹成藏锋、首尾忌如怒锋。”[4](P22)
11.橄榄描:“用尖木(大)笔、为撇纳如橄榄。忌惹笔鼠尾。《珊瑚网》曰:‘江西颜晖(辉)用之。’”[4](P23)
12.枣核描:“用大笔成藏锋而笔头为王(玉),如枣核’。《图绘宗彝》云:‘吴道子观音枣核描。’”[4](P23)
13.战笔水纹描:“吴道子为主,正锋笔下要藏锋,疾如一摆波。《紫桃轩又缀》云:‘吴道子以描笔要首、面、肘、腕,而衣纹战制(掣)奇纵(亦此意也)。’《画史》曰:‘(江南)周文矩士女面一如昉,衣纹作战笔,此盖布文也,惟以此为别昉笔,秀润匀细。’”[4](P24)
14.竹叶描:“用笔横卧而肥短,撇纳如竹叶。”[4](P24)
15.柴笔描:“又谓枯叶描,一本作粗大减笔枯叶描,以秃笔横卧为粗大减笔。”[4](P25)
16.减笔描:“马远、梁楷为主,弄笔如弹丸。《图绘宝鉴》云:‘宋梁楷,东平相义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嘉泰年画院待,诏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嗜酒自乐号曰“梁风(疯)子”,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服,但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4](P25)
17.柳叶描:“笔下忌钉头怒降,心手相应而如柳叶。《珊瑚网》云:‘似吴道子观(音)笔。’”[4](P26)
18.折芦描:“梁楷为主用尖大笔,笔头擎纳蛇形,而如竹叶。《珊瑚网》云:‘如梁楷尖笔细长,长撇纳也。’《东图玄览》云:‘梁楷《虎溪三笑图》是折芦描。’”[4](P26)
三、描法释义关键字词的义证
(一)“惹笔”义证
2.宋代徐梦莘著《三朝北盟会编》:“杨璞、高庆裔来,传粘罕指挥,斥字画惹笔、提拔不谨。对以:‘自来国书止是司分人修写,拘於体例,自无惹笔。今系主上亲御翰墨,是尊崇大国之意。’庆裔云:‘誓书有不提空并惹笔,须著换。’对以:‘此誓书元在阙下为使人陈乞巳换了两次。到涿州又换一次。敌国往来,邮有此理?’庆裔云:‘誓书要传万世,亲写故知是厚意。两国相重,书状往还,写得真楷是厚意?为复写得惹笔是厚意?’”[7](P61)
3.“惹笔”义指国书字迹草乱相连,描法释之反,对“谨”“体例”“真楷”。
(二)“怒降”义证
1.“怒”:“注⑨怒,即过也,《读书杂志·荀第七·君子》‘刑法不怒罪’王念孙按。注⑩怒之言弩,太过之谓也。”[8](P779)
2.“怒降”原指楷书用笔,最早见于唐代欧阳询《八诀》。
3.明代张绅撰《书法通释·八诀》:“……分间布白,勿令侧偏。墨淡则伤神采,墨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得怒降为奇。”[9](P87)
4.“怒降”作“怒锋”又作“怒笔”,见于明代董其昌书《论书帖》,清代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三百零三》录更为《董华亭论书》。
(三)“笔头为玉”义证
1.“笔头为玉”是日人谷文晁笔《写山楼描法》“枣核描”释义的关键词,日人勾田台岭遗本《人物十八式》作“而笔头为玉如枣核”。[10](P11-12)
2.“玉”:“王(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阳冰曰:‘三画正均如贯玉也……’”[11](P27)甲骨文“玉”由“|”穿起,金石学作“王”。
3.罗振玉著《殷墟书契考释》:“《说文解字》王,象三玉之连。其贯也……至古金文皆作王……”。[12](P238)金石学“王”按“玉”。
(四)“疾”“波”义证
1.“疾、涩”二说源于汉代蔡邕《九势》,皆为书法用笔的“势”。
2.明代冯武编《书法正传》:“邕尝居一室不寐,恍然见一客,厥状甚异,授以《九势》言讫而没。琰,字文姬,邕之女也。蔡琰云:‘臣父造八分时,神授笔法曰: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藏头防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酧之丽。故曰: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得疾涩二法,书妙尽矣。’”[13](P3)
3.宋代陈思辑《书苑菁华》:“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14](P1)
4.“啄”为短撇,如鸟喙啄食般有力,下笔驻锋即出谓“啄”。“磔”为波捺,微直,横笔为波,两笔横捺,是捺划的波折笔,有曲流之势。“紧趯”为竖钩须快行。“涩势”为“颤行”又作“战行”,以疾笔快行,有紧收之力。“战行”是“疾涩”二势的转换,古作“衄挫”,又作“剑挫”,意为挫折行笔,势有退缩和顿挫之态,历代书谱异体作“?”。“疾、涩”是用笔的对立,快慢变换是相对的,非一沉不变。
5.“波”为“捺”的折波,又指“捺”划。明代方以智撰《通雅·器用》:“右军《书卫夫人笔阵图后》曰:‘繇弟子宋翼言,一波三过折笔……凡言波,今所谓捺。特健药,唐宋标书题也。”[15](P7)
6.“特健药”古籍作“云特健药”,目前有学者译为现代汉语——“是特健药”,虽语义清晰但“云”非表“是”。“云特健药”出自唐代武平一著《徐氏法书记》,清代官修内府本《钦定全唐文》:“驸马武延秀久践虏庭,无功于此,徒闻二王之迹,强学宝重。乃呼薛稷、郑愔、及平一评善恶,诸人随事答为:‘上者’。登时去牙轴紫缥,易以漆轴黄麻纸缥、题云特健药,云是虏语。”[16](P10)“云”是唐代少数民族语言,现义不清,“云特健药”作“特健药”或“云特健乐”都为后世锓梓之误。
7.“战笔水纹描”释“疾一波摆”突显“疾涩”二势,笔法注重行笔快慢于线条彰显“放”与“攒”的对立统一,尽显“曲”意。“波摆”是“捺”的磔波,快行紧收、节节顿挫、状如曲流,又兼“疾、涩”两法相互穿插,体现了书画本同源的千古之理。
(五)“点”之义证
明代张绅著《书法通释》:“侧者,点也。而谓之侧者,侧下笔使笔锋右顾,审其势而侧之,故名。若止言点,则不明顾右,无蹲锋向背之势矣。”[17](P1)“蹲锋”是起笔的一种,即“趯笔”,先顿笔而后挑,起笔主点划,又分正锋点或正锋长点。
(六)“弄笔”“弹丸”义证
1.“弄笔”“弹丸”是日人谷文晁笔《写山楼描法》“减笔描”释义的关键词。按西汉桓宽《盐铁论·盐铁取下》:‘昔商鞅之任秦也,刑人若刈菅芳,用师若弹丸。’”[18](P5219)“弹丸”引申“随意”,“弄笔”“弹丸”是指人物衣褶线条的写意风貌。
2.“弄笔”为书与画应有“墨戏”之意,“弄笔”义“耍笔”。按日本学者金原省吾记述:“この种类のものの一つに、新泻县糸魚川町にて见たる卷本一卷がある。これには题名なく、绢本で着色图と水墨图とが大体交互に贴りまぜてある……これはもと九寸から一尺までの绢にかいたもので、着色五枚、水墨七枚、计十二枚である。顺序は:‘钉头鼠尾描’‘撅头钉描’‘行云流水描’‘竹叶描’‘蚯蚓描’‘柴笔描’‘橄榄描’‘马蝗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折芦描’‘减笔描……’”[19](P116-117)翻译为:“(我)在新泻县糸鱼川町曾见到过一幅记录描法类的手卷。此手卷没有题名,为绢本,交替绘有设色图与水墨图……该手卷是绘制在九寸到一尺的绢上,为五幅设色图,七幅水墨图,共计十二幅。手卷记录的描法顺序为:‘钉头鼠尾描’‘撅头钉描’‘行云流水描’‘竹叶描’‘蚯蚓描’‘柴笔描’‘橄榄描’‘马蝗描’‘高古游丝描’‘铁线描’‘折芦描’‘减笔描’。”②
3.上述日人的研究文献所提未落款识之手卷所载“减笔描”释——“马远多用之,使笔耍减、老有力,又名大减笔”。“耍减”义同于谷文晁笔画谱该描法释义的“弄笔”,属于写意人物衣褶的勾描法。又按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米南宫多游江湖,每卜居必择山水明秀,松柏茂郁处。其初不能作画,以目所见,日渐摹仿之,遂得天趣。其作墨戏,不专用笔……”[20](P26)也可解义为类似宋代米芾用笔的不拘一格,即洒脱率意的文人写意人物画的衣褶勾描法。
四、结语
中国“十八描”类画谱经中日长崎海上贸易流播日本后,人物画衣褶理法得以广泛传播,对日本的文化圈和浮世绘木版画的黄金时期影响深远。正如美国作家温迪·肖尔所言:“like so many other things Japanese, form China…”[21](P6)就像许多日本的东西一样,它来源于中国……②至今,在日本文化圈还流传着江户时代文人画家池大雅以“中国画谱医病”的民间故事。“十八描”类画谱由“源”至“流”的传播进程,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另一个民族文化走向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同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一个缩影。这源于可被接受的、先进的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传播、继承、转换。“十八描”类画谱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理法的精髓,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与国之间跨文化传播的影响与自信。
注释:
①日本各大学附属图书馆、博物馆、科研机构所藏刻本的图书情报来源于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s)。
②本文作者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