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2022-04-24赵金坤李惠男罗逸文
赵金坤,李惠男,罗逸文,吴 疆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教育强国强,教育兴国兴,随着国家向现代化强国进发号角的吹响,对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就成为重中之重,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也得以更好的突显。然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提档升级相对较慢,与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匹配,略显滞后,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全员重视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不够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由学校质评中心或者教务处负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开展质量监控,但这些部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呼吁力量有限,因此,想要推动全员重视教学质量,就需要形成全校的质量文化。而这种全员重视质量的文化氛围在我国部分高校非常缺乏,有些高校只是常规完成既定任务,没有把最终的目标落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也就无法形成全员重视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无法聚焦质量,没有重视质量的温润土壤,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也就大打折扣。
2.各级部门缺乏联动机制
质量保障体系应该是全校一盘棋,各部门都应纳入体系中,而部分高校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中,各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例如: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教学事故后,按照相应规定涉事教师不能进行职称评定或者不能再从事教学工作,然而人事部门对于该决定的执行可能滞后,联动效应不及时,进而影响了整个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
3.质量改进落实不到位
在质量保障体系中,整改的“最后一公里”非常关键,是整个保障体系形成闭环的关键点。然而部分高校的整改工作流于形式,检查出来的问题没有及时改进,责任部门不想、不愿意碰硬钉子,因惯性工作不想突破,往往错失了提高的时机,致使教学质量停滞不前。质量改进不到位,不能以质量立“威”,全校师生员工对于质量要求就会更加松懈,难以建立起全校的质量文化,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4.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不健全
教学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保障各环节评估、监督和检查的依据,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高低优劣。各高校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比较完善,但对于实验、实习、实践类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不健全,往往用一些简单的制度代替标准,而忽视了这是两个不同的内容,是无法替代的。教学各环节环环相扣,任何环节出现纰漏都会致使教学质量松动,标准不健全会导致质量保障工作出现弱环,进而对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5.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教师轻学生
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多围绕教学和教师开展,而忽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感受、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事实上,对于教师教学质量而言,学生的评价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但由于权重较低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
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952年,美国的卡尔·罗杰斯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将此理念应用于高等学校层面。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召开的首届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的大会宣言,标志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新时代,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提出了“四个回归”,教师回归初心本份,学生要回归到课堂和学业上, “以学生中心”的理念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和贯彻。随着全国高校新一轮审核评估的试点即将全面推进,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等如火如荼地开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更加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研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对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优化升级,参考PDCA模式(即Plan-Do-Check-Action,又称戴明环或持续改进螺旋),加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过程,强化持续改进,形成质量提升的内循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七个分系统组成,具体如下:
1.教学质量决策系统
教学质量决策系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生成系统,是教学质量形成的基础。它由学校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质量标准构成。办学定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轴,由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办学定位体现高校的教育思想观念,只有办学定位的点定准、定实,后续的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也就有了基准,围绕办学定位进行专业设置、专业集群的建设,而人才培养目标是由毕业要求来支撑的,是环环相扣的反向设计。整体的教学质量决策系统的各个环节都要有质量标准,这样教学质量的监控有章可循,有制度保障,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和精准度。
2.教学资源管理系统
教学资源管理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其通过相关的制度和规定,确保了本科教学的投入。该系统着力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学经费管理,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教师资源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辅以教学基础设施、课程资源、图书信息等,构成了保障教学的资源集合。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占比,师资数量要满足专业设置的标准,满足学生与教师比例的要求;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保证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人员稳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业务精通。在办学经费管理上,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专款专用,逐年提高生均教学经费、生均实验实习经费。对于校舍、运动场馆及体育设施等的管理,要确保各类教学设施及场地能满足教学需要,生均数量和场地面积达到教育部相关要求;教材、课程、图书等资源充分体现专业前沿,数字化资源丰富。
3.教学过程管理系统
教学过程管理是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其相关制度和规定,确保了本科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形成。教学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培养方案管理、招生工作、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指导等。其中,培养方案管理包括方案的制定、修订和执行。培养方案的制定来源于人才培养目标,依据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方案应全面体现“德智体美劳”;方案执行要严格,应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招生工作中,要加强宣传,对生源质量进行分析,掌握生源情况;日常教学管理中,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同时,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保障教学正常运行,教学秩序良好。学生指导包括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体育锻炼、指导与服务等。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的总体要求是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指导与服务的总体要求是“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到位,服务热情。
4.教学质量监测系统
教学质量监测分为常规性监测和定期监测两部分。(1)常规性监测项目包括课堂教学的督导检查、实践实习情况监控、试卷论文抽检复检、教学环节的落实情况等,整体要求是依据相应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监控和保障,稳定教学秩序、规范教学行为,达到毕业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2)定期监测分为教学专项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教学评估包括试卷评估、课程评估、专业评估和学生学习成效评估等,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明确的评估程序,定期组织各类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上传、分析、预警和利用等。总体要求是有科学、明确的数据采集方案,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按时进行数据采集,对数据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不足和差距,监测教学状态。
5.教学质量分析系统
该系统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分析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分析,分析建立在客观详实的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基础之上。人才培养质量分析包括教学质量报告、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生源质量分析报告,并可以根据需要形成各级各类的专项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分析是对自身运行的综合评估,提高体系的运行效率,保证运行效果,为改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进行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6.教学质量反馈系统
质量反馈系统对教学质量监测和分析情况及时反馈,传递质量信息,做到精准对称、快速全面。教学质量反馈可以通过特定的信息系统,也可以通过现场反馈、会议反馈、书面反馈、交流反馈等多种形式进行,要保证反馈渠道畅通,反馈目标要明确,反馈内容要具体,反馈周期要短,做到适时反馈。反馈系统是PDCA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构建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支撑,应该固化到教学质量保障的体系中。
7.教学质量改进系统
质量改进系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一环,是封闭运行的收口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内容包括预防、纠正、持续改进措施。总体要求始终以学生及社会的要求和满意度作为持续改进的重要因素,制定预防和纠正持续改进措施,落实到位。根据反馈系统反馈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加入学生对整改落实的知情权和监督作用,落实整改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毕业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图1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图
三、健全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
1.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学生的中心地位,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以学生的需要为服务的主要内容。在教学各环节中重视学生对教师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加强评价结果在评职、晋升、奖惩方面的作用,使结果得到合理的应用。教学效果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绩上,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效果的数据反馈。加强评学要从课堂听课、作业完成、日常表现、考核结果、教师评价、同学间评价等方面细化和量化,同时也加入一些素质能力的考察内容,如参加活动、社团等情况,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提高校院系三级的协调运行机制,提升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效率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由学校层面制定,学校从整体的顶层入手,确定保障目标、找准保障节点,制定保障标准,运用保障方法,监督改进提高,是体系的“树根”;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学院是主体,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将保障体系的框架、内容、思想领悟好,吃准弄透,更要直接面对班级学生和系部教师贯彻落实下去。学院要发挥桥梁作用,是整个体系的“树干”,需要将体系“挺”起来,按要求、按标准、按环节落实下去;而学院下设的各个系部,是整个体系的“树枝”,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都是由系部总结提炼的,那么对于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系部更加懂得专业,更了解和熟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学生的学业指导更为具体和到位,也能找到问题的结症。系部也是整改落实的主体。校、院、系三个层面的协调运行是至关重要的,这样能够形成体系的合力,事半功倍,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3.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作用,提升问题分析的准确性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平台是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开发的数据平台,全国3 000余所高校每年按要求填报完成。数据包含了高校的办学基本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方面,是高校办学情况的全面呈现,客观呈现出专任教师结构、实习基地数量、专业经费使用、学生就业情况等。利用好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够发现教学过程的问题和人才培养的不足。高校应在完成数据采集的同时,加大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找准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节点,“点对点”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保障教学质量。同时,各类指标还可以和全国同类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知晓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也可以自身进行纵向对比,找到短板,发现不足,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靶子”。
4.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工作
我国“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包括院校评估、自我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国际认证、专业评估五个方面,其中自我评估是高校内部开展的评估形式,其余四方面均由外界第三方进行,是定期由行业学会或者教育部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的。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都是自身发展建设的需要,需要自己冲破局限和瓶颈,定期开展内部的专业评估、学科评估。另外对试卷、论文、实习基地、实践、实验室进行各类专项评估,开展评教、评管、评学,加强绩效考核,找差距促发展,提高各个层面的紧迫感,所有的这些均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四、结论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应该上下同心,长抓不懈,而且质量的提升永远在路上,是一个不间歇、持续的过程。构建并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紧紧围绕学习成果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不断持续改进,形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闭环运行,以期达到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性、持续性和前瞻性,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