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与运行绩效研究

2022-04-24解志韬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范畴基础设施设施

解志韬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030)

一、研究基础

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指为提升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科技变革的能力,引领和支撑“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高校牵头建设,经费投入大、工程建设难度高并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1]是推动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国之重器”,是支撑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解决、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培养世界一流科研团队和工程技术管理团队的物质基础。[2]高校是科技资源汇聚、人才汇聚、创新动力汇聚的结合点,[3]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管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产出重大科学成果、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有天然优势。欧美国家经验表明,面向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多元科研主体的开放共享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绩效最大化的关键。[4]在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和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探索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何以开放共享机制吸引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提高其重大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和产业新方向的高效率高质量产出,对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开放共享机制包括“开放机制”与“共享机制”。“开放”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全国开放,设施作为重要科技资源,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局限为单一部门、主体或地区所有,应向全国开放;[5]“共享”指通过建设共享网络、制定共享政策,推动人才和数据等资源向有需要的研究者共享。[6]从产业研究视角,开放和共享在单一企业层面[7]、创新生态系统层面[8]、产业联盟层面[9]均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学界对影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绩效的因素进行了广泛探讨。从宏观管理层面来看,改革科研治理体制、构建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基础研究生态、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盟等是提升设施运行绩效的有效路径;[10]从设施管理层面来看,独立的管理体制、开放的运行机制、规范的数据开放管理是提升设施运行绩效的关键因素。[11]也有学者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展开探索,段小华和刘峰认为国家层面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应从建设模式、管理体制等四个层面构建;[12]龚游等人则认为设施层面的开放共享机制包括合作模式、用户服务、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13]冯伟波等人识别了美国国家实验室的4 种主要开放共享机制;[14]史文军和焦文彬发现科研设施和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对设施共享有重要意义。[15]以往研究虽然指出了开放共享机制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对开放共享机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机制组成和建设路径上,但较少研究开放共享机制与设施运行绩效的关系,尤其较少以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研究对象,更进一步,现有研究较少区分开放共享机制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绩效的影响。

基于现有研究,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索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机制与运行绩效关系。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机制和共享机制中各包含哪些关键要素?开放机制和共享机制分别如何影响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绩效?研究对我国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出重大原创科学成果、提高设施利用率、培养科研人才提供启示。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采用多案例研究法,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目前对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影响设施运行绩效的研究较少,缺乏成熟理论框架。案例研究方法有助于从现象中归纳抽象概念,构建新理论。[16]第二,对典型案例深入研究,有助于寻找现象背后的理论逻辑,[17]探索“如何”问题。第三,多案例研究可通过对比多文化背景下不同性质案例寻找共性特征,有助于挖掘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此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运用多案例方法发掘开放共享机制对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绩效的影响。

2.案例选取

我国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起步于“十一五”期间,[18]最早投入运行的设施仅9 年运行历史。为了更好研究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本研究以欧美地区运行时间较长、开放共享程度较高、取得科学成果较丰富的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我国部分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与运行绩效的关系。前期文献研究发现,欧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有所不同:美国设施以高校为主要管理单位的案例较多;欧洲设施更多成立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管理单位,高校以参与设施管理为主。本研究遵循理论抽样原则,[19]选取了6家设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研究(见表1):以美国2 所大学和1 所国家实验室为管理单位的国家强磁场实验室(National High Magnetic Field Laboratory,以下简称NHMFL);[20]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onseil Européenn pour la Recherche Nucléaire,以下简称CERN)为管理单位,全球多个高校参与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以下简称LHC);[21]以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主管、多个德国高校参与的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Deutsches Elektronen Synchrotron,以下简称DESY);[22]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的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以下简称转化医学设施(沪)〕;同济大学管理的国家汽车整车风洞中心(上海)(以下简称风洞中心)和多功能振动台实验装置(以下简称振动台)。

表1 研究对象比较分析

6 个研究对象的性质、管理单位、类型和研究领域有所差异(见表1)。其中,NHMFL 是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佛罗里达州政府出资建设、两所大学参与共管的公共实验平台;LHC是多国政府共同出资、CERN 管理、世界多家大学参与管理的基础科学专用研究设施;DESY是政府出资、亥姆霍兹联合会主管、多家大学参与的公共实验平台;转化医学设施(沪)是政府出资、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的公共实验平台;风洞中心是政府出资、大学出资、企业融资结合,由同济大学管理的公共实验平台;振动台是政府出资、同济大学管理的实验平台。以上6 个研究对象的开放共享程度均较高。其中,美欧3 个设施均向多个国家开放,NHMFL 每年吸引250 家以上机构数千研究人员前来研究;LHC 已吸引1.1 万余名研究人员在此进行实验;DESY 每年吸引超过30 个国家的近3000 名研究人员。而国内的3 个设施开放共享程度也较高,其中转化医学设施(沪)已吸引3 万余名科研人员前来研究,超过1/3 科研项目是外部机构项目;风洞中心向60 多家企业开放,每年机时对外服务率超过99%。6 个研究对象的广泛开放共享,使得研究对象在科研成果、设施利用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设施运行绩效较高,对所在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3.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多渠道获取一手和二手数据,以保证数据来源能形成三角验证,避免共同方法和近似资料来源对研究结果造成偏差。本研究二手数据的来源是:从网络收集的新闻报道106 篇,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搜索的学术论文72 篇,从图书馆、研究对象官网收集的研究对象报告9 篇。研究通过整理形成约13万字的文档资料。一手数据主要来源于半结构化访谈和非正式访谈的文本记录(见表2)。为了尽可能还原信息,研究小组首先基于前期文献研究建构半结构访谈框架,之后针对被访谈人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包括:目前在国外研究对象中开展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1 人,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在国外研究对象工作过的某高校教师1人,曾进入国外研究对象博士后项目某高校研究人员1 人;国内研究对象现任负责人1 人,执行负责人1 人,参与国内研究对象建设的工作人员1 人,参观过国外研究对象的高校教师1 人。同时为补充研究所需资料,本研究对参观访问过国外多个研究对象的某高校工作人员进行间断性的非正式访谈共3 个小时。访谈过程中,研究小组由1 位资深专家为主提问人,访谈对象在其引导下展开讲述,其他成员作文字记录并随时补充询问,每场访谈时间在1.5 个小时—3 个小时之间,共计17 个小时。为保证访谈资料准确性,研究小组在访谈后即将访谈内容录入电脑,并交由访谈对象确认。若存在访谈记录缺失和不确定的情况,则由1 位研究小组成员通过电话沟通与访谈对象进一步厘清。

表2 一手数据来源统计

4.研究策略

本研究针对一手和二手资料进行多级编码,[23]对收集的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作螺旋式归纳,提取其中的概念和范畴。在理论饱和状态下,从6 个研究对象设施的开放共享现象中提炼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机制。为了在编码工作中提高编码效率,并确保研究准确性,本研究采用以下策略进行研究:第一,设立工作记录,为每个案例设立一份Excel 格式的工作记录文档,记录编码、概念提炼、范畴归纳过程,并记录修改事件,提升研究效度;第二,建立独立编码机制,由于该方法较为依赖研究者本身的理论功底和抽象归纳能力,易受研究者主观意见影响,研究小组2 位成员以独立编码的形式同时对一个案例开展初步资料剪切、标签化、概念化和范畴化工作,该案例编码完成后,将两者的编码结果进行比对,如果出现分歧则共同讨论直到达成一致,再对下一个案例进行编码;第三,不断比较分析,如果发现新概念和范畴,将其与已有概念和范畴对比,如果是互斥概念和范畴则保留,如果相容则重新审视已有概念和范畴是否能容纳,必要情况下更改概念或范畴的命名和内涵,或将已有框架重新界定层次和归属,不断使概念与概念间、概念与范畴间、范畴与范畴间关系趋向准确。

三、研究过程

1.一级编码

本研究首先基于开放性研究思维,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切割打散,提取有意义的语句并将其标签化,所贴标签尽可能从原语句中提取。之后,对照研究主题,从标签中提取初始概念。最后,不断将具有相似性的初始概念归并为同一初始范畴,为范畴命名,并确定初始范畴的类属和维度。通过不断对初始范畴进行比较和归并,获得较为稳定的概念和范畴。第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和范畴提炼较为宽泛,然后逐步通过概念归并收窄范畴类属,直到该案例概念和范畴达到饱和;然后对第二个研究对象重复标签化、概念化到范畴化过程,如果在第二个研究对象中发现新的概念类属,那么重新对第一个研究对象进行整理。通过对6 个研究对象原始资料的标签化、概念化和范畴化归并,剔除出现次数小于3 的初始概念,本研究提取、归并了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的25 个初始概念,并从中归纳了12 个初始范畴,部分编码过程见表3。

表3 编码过程示例

2.二级编码

一级编码阶段对原始资料概念化和范畴化的提炼较分散,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初始范畴间的逻辑关联,将具有关联性的范畴进一步归并成主范畴,并建立主范畴间的关系,从而建立理论雏形。本研究基于“条件—行动/策略—结果”范式[24]梳理初始范畴间的逻辑关联,条件指某一情境发生的背景和前提,行动/策略指设施为应对该背景和前提所实施的行为,结果指应对行为产生的结果。研究发现,“开放准入机制”、“开放收费机制”和“开放保障机制”基于上述范式可以被归并为一个“关联轴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战略性、稀缺性和公共性决定了其只有充分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对科研体系的支撑作用,为此一方面研究对象通过“开放准入机制”尽可能扩大开放范围吸引多元主体申请,并优先向科学潜力大、可行性高的科研项目开放;另一方面以差异化的“开放收费机制”降低具备公共性的成果公开项目使用成本,并收回成果保密项目的综合运行成本,同时以“开放保障机制”给使用单位提供技术、工作条件、经费等支持,以提升科研项目产出成果的效率。根据以上“关联轴线”分析,将这3 个初始范畴归并入“开放机制”。通过与原始资料的对比,本研究将“关联轴线”进行归并,将12 个初始范畴归并为5 个主范畴。二级编码结果见表4。

表4 编码结果

3.三级编码

本阶段首先进一步分析主范畴及其“关联轴线”间的逻辑关系,从中提炼核心范畴。其次,通过对核心范畴之间关系整理,呈现出研究问题的“故事线”,并通过对核心范畴与主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呈现逻辑脉络和作用机理,建立理论框架。通过对5 个主范畴内涵进行分析并比对原始资料发现,“开放机制”和“共享机制”反映了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计的开放共享机制,具备理论一致性。本研究将这2 个主范畴归并入“开放共享机制”核心范畴,其内涵为:“开放机制”促进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多元化科研主体的高潜力高可行性科研项目开放,并提升项目研究效率以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和设施利用率提升;“共享机制”推动设施研究人才与外部研究团队的交流合作以促进成果产出、提升设施利用率和推动人才培养,推动科研数据共享以促进其二次价值实现。“科研成果”“设施利用率”“人才培养”3 个主范畴反映了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绩效,可以归入“设施运行绩效”核心范畴,其内涵是:开放机制和共享机制促进了设施运行绩效提升。提炼核心范畴后,本研究整理了范畴间的“故事线”: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机制”影响“设施运行绩效”。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构建了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与运行绩效模型(见图1)。

图1 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与运行绩效模型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选取了国内外6 个由高校管理或参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级编码研究发现,“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与运行绩效模型”可以有效解释开放机制和共享机制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绩效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计开放机制,面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科研主体广泛开放设施;设计共享机制,共享设施人才和数据资源,让设施极限实验条件得以充分利用,将促进重大科学新发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支撑产业技术进步等具有前沿性的科研成果产出,提升有效机时及机时对外服务率等设施利用率,强化高水平科研人才和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

1.开放机制促进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成果产出和设施利用率提高

开放机制是指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扩大开放面,面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科研主体开放。这些多元科研主体的科研项目利用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限实验条件开展研究,有助于多元科研主体的科研成果产出,提高设施有效工作机时。开放机制包括开放准入机制、开放收费机制和开放保障机制。

开放准入机制包括项目申请机制、项目审批机制和机时安排机制。项目申请机制通过不设申请限制、开放申请入口等举措便利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元科研主体提交使用申请,扩大开放范围,提升机时对外服务率。NHMFL设立了线上申请平台,接收全球主体的使用申请,仅2020 年就接收了272 个研究机构进站研究;DESY 设立了用户协会作为入口,接收大学、研究机构、企业提交申请,申请不设限,每年有近40 个国家的3000 多位科学家来此研究;转化医学设施(沪)、风洞中心、振动台则加入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可直接线上申请,如转化医学设施(沪)已向3 万余名科研人员开放,覆盖32 个学科。项目审批机制基于科学性、可行性等标准,通过专家审批方式筛选科研项目,使最有可能产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的项目获得优先使用权,提升重大科研成果产出。NHMFL 由内外部专家组成用户提案审查委员会确定优先级,其科研项目2020年在 《科学》 《自然》 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85篇,其中就包含首次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态等重大科学发现;LHC 在实验合作委员会框架内进行审核;DESY 以内部专家评议的方式审核,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 年仍产出65 篇顶级学术论文、10 篇论文预印本和内部报告;转化医学设施(沪)建立形式审查和科学审查两级机制。机时安排机制让设施管理者根据设施运行状况合理调配机时资源,提升有效机时。比如,NHMFL 由设备主管建议,实验室主任确定具体机时分配,设备主管能为紧急重大项目研究开辟快速通道,2020 年该设施克服疫情影响,7 个子设施分别保持了50%—75%的运行机时;DESY 由理事会以6 个月为周期分配机时,同时允许高优先级科研项目优先使用;转化医学设施(沪)会根据在站科研项目需求灵活调配机时。

开放收费机制包括成果公开项目收费机制和成果保密项目收费机制。成果公开项目收费机制将成果以论文等形式公开的项目,设施对其免费或仅收取耗材等费用,以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核心技术进步。NHMFL 收费规定联邦研究机构项目免费,外部成果公开项目承担设施运行和消耗品成本;LHC 则对会员国项目免费,至今已经产出近3000 篇论文。成果保密项目收费机制是指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研究成果需要保密的项目,设施会将管理费用等折入综合成本计费,支撑产业进步。NHMFL 对企业保密项目要求企业全额负担成本,其成果每年为美国经济创造7 亿美元产值。

开放保障机制包括操作技术支持机制、工作条件保障机制、经费支持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操作技术支持机制通过提供操作培训、技术人员现场支持等手段缩短科研团队熟悉设施的周期,规避因操作失误带来的研究停滞,保障有效机时。NHMFL 根据不同实验给科研团队分配相应培训模块,以在线方式培训,并由技术人员提供支持,2020 年疫情期间技术人员保障了其子设施——电子磁共振(Electron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EMR)73%科研机时使用;DESY 为科研团队上机前提供安全培训,并为科研团队提供了可灵活调配的实验空间,实验室技术团队帮助科研团队操作设施,2020年其机时有效利用率创纪录地超98%。工作条件保障机制通过为研究团队提供实验前准备空间、数据处理设备等,保障科研团队全时投入研究,保障有效机时。转化医学中心(沪)事先调研科研团队对办公空间、仪器设备等研究需求,提供定制化实验条件、实验场地安排。经费支持机制通过为科研团队提供生活津贴、旅行费用,适当降低其研究成本,保障重大科学发现。NHMFL 基于国家拨款为科研人员提供多项生活经费,2020 年该设施20 位新科研项目负责人在此支持下开展研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订立协议约定科研项目团队的成果所有权边界,保障重大科学发现、关键核心技术进步和产业进步。NHMFL 规定成果公开性项目,知识产权由设施、外部主体和政府按照协议分享,若是私有项目则归于私人企业;LHC 知识产权归欧洲核子中心和外部单位共有;DESY与外部主体事先签订协议,规定具体知识产权分配比例。

2.共享机制推动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成果产出、设施利用率提升和人才培养

共享机制是指打破现有高校的边界,将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资源如科研人才和数据与多元科研主体共享,推动外部科研主体与设施核心资源产生知识交叉整合,以提升科研成果产出、提升设施有效机时以及机时对外服务率,并强化人才培养。共享机制主要包括人才共享机制和数据共享机制。

人才共享机制是指设施跨越管理大学组织边界,基于高校学术合作网络,与外部多元科研主体构建多层次共享关系,推动设施集聚的高水平人才与外部科研主体的人才充分交流,激发新思想,促进新工具、新方法使用,提升设施在科研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绩效,并提高设施利用率。人才共享机制包括共享准入标准、共享实施机制、共享保障机制和共享激励机制。共享准入标准确保共享对象在研究目标上与设施一致,推进设施利用率、科研成果产业和人才培养。NHMFL 要求共享对象研究项目和其本身发展规划一致,在研究能力上与设施人才匹配。共享实施机制指设施与外部主体结成多层次关系实施共享行动联合推进重大科学新发展和领军人才培养。平台共建上,汉堡大学在DESY 园区建立多个联合研究中心;转化医学设施(沪)已经与外部主体建立了5 个联合研究中心。课题联合攻关上,LHC 的每个实验设施都与全球多个国家的研究主体开展联合攻关;DESY 每年与大量企业签署联合研究协议;转化医学设施(沪)的在站课题中,超过1/5 是上海交通大学与外部机构的合作项目,如与上海公卫中心等机构成立联合课题组,一个月内完成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组装和解析,并向全球公开数据,成果在 《自然》 杂志发表。委托开发上,NHMFL 可依美国相关法律,由外部主体提供经费,设施内部科学家开展研究;风洞中心专家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实验内容。人才联合培养上,NHMFL 为两所管理大学本科生提供跨学科课程教学,并支持研究生参与课题设施,2020 年吸收了博士后36 人、研究生和本科生240 人进入设施作为工作人员,并支持85位博士、20 位硕士毕业;DESY 建立与外部高校研究人员“双聘”制度,并接纳博士生开展研究,2020 年6 位博士在此完成毕业论文;风洞中心是国内汽车和轨道车辆产业的高端人才培训基地。共享保障机制下通过资金支持和机时协调保障共享行动实施,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进步。NHMFL 设立了“用户合作资助项目”为课题联合攻关提供种子基金支持,并尽可能确保高潜力联合攻关项目的机时分配;转化医学设施(沪)设立了开放课题基金、“交大之星”计划等,为重大课题提供资金支持,2020 年度支持了52 项重要课题。共享激励机制以成果共享机制保证共享双方利益,以成果转化机制激发双方人才积极性,推动产业进步和高级人才培养;LHC 与欧美产业界关系密切,积极推动其成果进入产业界应用,将其开发的电源技术、高频技术等顺利推广到了欧洲企业,推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高级人才培养;DESY 与德国产业界关系密切,其产出成果能快速转化为工业产品创造经济效益,如其MicroTCA 构架转化为行业标准等。

数据共享机制是指将设施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资源通过适当分级处理后,与更多科研工作者共享,便于其运用和挖掘,从而放大数据的二次价值。数据共享机制主要包括数据分级机制、数据流通机制、数据分析工具共享机制和数据所有权保护机制。数据分级机制将数据脱密,并通过分级共享机制满足各类科研主体的研究需求,推进设施利用率、科研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LHC 数据分级机制根据数据应用场景将数据分为四级:一级数据以文档和公开出版物为主完全公开;二级简化数据用于培训;三级重建数据、模拟数据和分析软件向学界公开以便于二次挖掘;四级原始数据仅限设施科研人员使用。数据流通机制主要开放下载入口,方便研究机构获取数据推进科研成果产出。LHC 公开数据获取网址,研究人员可以免费获得数据和分析软件,2020 年共有1500 万人次访问并下载数据。数据分析工具共享机制通过开源分析软件共享,便利各类科研主体分析数据,推进科研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如NHMFL 建立数据分级和免费获取机制,并提供分析软件包。数据所有权保护机制确保了数据共享过程中不侵犯研究者权利,保障科研成果产出。NHMFL 数据所有权不仅属于用户,而且数据共享范围也由用户决定。

五、管理启示与展望

1.管理启示

我国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迅速。如何设计有效的开放机制和共享机制,释放服务潜能,促进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研成果产出,提高设施利用率,并强化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对国家科学创新体系的支持作用,是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对6 个国内外研究对象的编码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设计具有如下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面向多元主体,扩大设施开放范围,设计差异化收费体系,构建有序开放保障机制。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战略性、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面向整体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开放,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科研主体都应被纳入开放对象范围,提升机时对外服务率;其稀缺性特征决定利用设施的科研项目应有较高的科学意义和可行性,并尽可能优先向公开成果的科研项目开放,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因此,在开放准入机制方面,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应从提升设施利用率出发,降低申请门槛,开放申请入口,面向多元科研主体接纳使用申请,在扩大开放面的同时设置结合项目战略性、科学前沿性和项目可行性的标准,筛选高潜力科研项目进入设施开展研究。在开放收费机制方面,区分项目成果开放与否,设计差异化收费机制:向成果开放项目免费或仅收取耗材、设施运行产生的费用;向成果保密项目则应以包括管理费用等在内的综合费用作为成本标准收费。在开放保障机制方面,对已上机研究的团队,从资金、实验条件等方面保障科研团队全时工作,同时建立切实保护使用方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第二,跨出高校边界,立足核心资源,构建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健全数据共享协调机制。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跨出高校边界,[25]让人才、数据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科研主体共享,将有助于知识交叉整合,积极促进设施产出创新的高价值科学成果,充分利用有效机时,并培养高水平人才。一是在人才共享机制方面,立足核心资源依托设施集聚的高水平科研人才所具备的使用设施开展科研的丰富经验和科研能力,应基于研究目标和研究能力建立共享准入标准,提高人才共享效能;根据各类科研主体的潜在共享需求,探索包括科研平台共建、前沿课题合作、委托开发、人才联合培养等灵活的共享实施机制;[26]建立资金支持、机时协调等在内的共享保障机制,保障共享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同时涵盖成果共享和成果转化的共享激励机制,激发共享方积极性。二是在数据共享机制方面,应从推动数据二次利用出发,建立数据分级机制和数据流通机制方便广大科研人员获取数据,建立数据分析工具共享机制便利内外部科研人员二次挖掘,建立数据所有权保护机制平衡科研人员权益与数据开放公共利益之间关系。

2.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首先,本研究的重点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与运行绩效关系。现实中其实还存在着与设施运行绩效相关的战略协调、治理机制、保障机制等,本研究对此涉及并不多。因此,我国要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应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发,从整合式创新的视角设计运行机制,提高运行绩效。

其次,已有研究指出了开放共享机制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本文则进一步讨论了开放共享机制与设施运行绩效关系。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仅投入大,运行费以及升级改造费等都同样巨大。本研究可以被看作在特定高校情境下研究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绩效的重要机制。这对已有研究形成了补充,但这也是本研究的一项不足。后续研究特别需要保持对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持续跟踪,在高度关注时空演进下新的运行结果中,不断涌现与之匹配的新理论。

最后,本研究仅以3 个欧美和3 个国内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研究对象,这必然带有很强的国家国情、体制机制和发展阶段的烙印。实际上,当前及未来必然会有诸多相类似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实践。未来研究如能结合中国大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的实践案例与数据,专门研究我国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机制设计,将更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未来研究有必要对更多中国大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践过程进行深度分析,借助对更多实践案例的剖析和数据挖掘,厘清中国高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共性、个性特征及其适用条件。

猜你喜欢

范畴基础设施设施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民生设施非“摆设”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